闻思修笔记:以周之德为鉴,修己达人

妙行

<p class="ql-block"><b>2025年7月16日 星期三</b></p><p class="ql-block"><b>闻思修成长日志第7天</b></p><p class="ql-block"><b>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b></p><p class="ql-block"><b>深度学思行</b></p><p class="ql-block"><b><u>点击关注我,每天都有新文更新</u></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闻思修笔记:以周之德为鉴,修己达人</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闻</b></p><p class="ql-block"><b><u>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u></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思</b></p><p class="ql-block">读到这段内容,内心深受触动。孔子将武王的 “乱臣十人” 与舜的 “五臣” 相提并论,一句 “才难”,点出人才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从唐尧、虞舜时代到周武王时期,人才之盛莫过于此。但武王的 “十人” 中包含一位女性(通常认为是武王之妻邑姜,姜子牙之女),若单算男性贤臣则是九人,进一步强调 “人才难得”(连女性算入才凑齐十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p><p class="ql-block">周朝在文王时期已占据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和军事实力,却仍以臣子之礼侍奉商朝(未强行夺权),孔子认为这种 “以德服人” 而非 “以力夺天下” 的做法,是周朝最高的品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初统治者 “人才兴国” 与 “以德服人” 双轨并行的理念,对人才思想实现了三重突破:打破 “世卿世禄” 的世袭制,让像太公望这样出身低微却有大才之人得以施展抱负;强调 “德才兼备” 的选拔标准,周公重用召公奭与太公望,正是看重他们既具高尚品德,又有经世之才;建立 “谏议制度”,让人才不仅是执政的助力,更成为道义的监督者。这一系列举措,使得 “德治” 通过人才网络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思维经典义理,结合反思自身,在为人处世与个人成长的道路上,可谓偏差诸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从事传统文化传播事业的过程中,进展不尽人意,身边也未能汇聚足够多志同道合的人才。究其根本,实是自身修身功夫远远不够。未能如周朝那般秉持至德,在面对各种情况时,常被自我局限所困,做事急于求成,缺乏周朝那种担当、隐忍与以德服人的胸怀和智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常中,稍有成绩便沾沾自喜,自满情绪滋生,导致无法以谦逊的态度去学习他人长处,更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在与人交往时,也未能时刻以高尚的品德去感染他人,缺乏足够的人格魅力与号召力。同时,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容易退缩,缺乏坚定的信念与持之以恒的精神,这些都是自身德行不足的体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深刻意识到,必须立足于自身的修身成长,摒弃浮躁与虚荣,笼统与概念化,沉下心来苦练基本功。时刻保持警醒,反思自身言行,克服以偏概全、盲目自大的毛病,学会以更加全面、客观的视角看待事物。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以真诚、包容、谦逊的态度去待人接物,用自身的德行去感召他人。只有自身德行修炼到位,基本功扎实稳固,才能为传统文化传播事业吸引到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共同推动这项事业取得良好进展,真正在这个时代做出利益他人、弘扬文化的实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修</b></p><p class="ql-block">发心以周之 “至德” 为榜样,学习那份智慧、隐忍与担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当取得成绩,无论大小,我都将即刻警醒自己,如同在繁花盛开时保持清醒,谦逊自持,坚决杜绝居功自傲的心态。因为我深知,所有成就的背后,绝非一己之力,而是诸多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这份谦逊,不仅是对他人贡献的尊重,更是自我持续成长的基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提升德行的道路上,我会将其视为终身的修行。从细微处着手,注重每一个日常抉择,以真诚之心对待他人,以宽容之态面对分歧,以勤勉之姿对待工作。通过日复一日的坚持,积累点滴的善念与善行,让德行如春风化雨,自然地流露与彰显。我坚信,唯有自身德行熠熠生辉,方能如磁石般吸引更多德才兼备、志同道合的同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u>在传承传统文化的漫漫征途上,我期待与志同道合者们携手并肩,共同前行。</u><b><u>我们将以所学知识为薪火,去点亮他人心灵的灯塔,疗愈世间的伤痛与迷茫。</u></b><u>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分享经典智慧,让更多人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深邃魅力与强大力量,助力个体心灵的成长与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u></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实现这一愿景,我会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哪怕是一篇用心的经典学习笔记心得,或是一场温暖的经典读书会,或是一次深入的化解他人烦恼的心灵沟通。每一步都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切实提升自己在传统文化领域的素养与能力,进而以积极的行动影响身边的人,带动更多人投身于文化传承的事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渴望通过不懈的努力,让 “德治” 的精神在现代社会这片广袤的土壤中,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与生机。使其不再是古老典籍中的抽象理念,而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追求,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绵薄而坚定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