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遗恋

高禅

<p class="ql-block">  早年读美国小说《廊桥遗梦》总觉的此书美化了人的情感,近日,再读《廊桥遗梦》,同样的文字却让我有了不同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再度与文字相逢,我才理解了主人公内心的无奈和挣扎。《廊桥遗梦》四个字,不仅美,而且痛。</p><p class="ql-block"> 故事<span style="font-size:18px;">很简单:1965年,在美国的一个小镇,一名主妇弗朗西丝卡和一位男摄影师偶然相遇,两人一见钟情,在一起度过了令人难忘的4天。分开后,他们却再未见面,只是用余生彼此怀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部小说在1993年出版即获得轰动,后来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全球畅销6000多万册,还引发了离婚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至今仍有读者在问:在婚姻的困境中我们是该选择责任,还是自我?有一条高赞回答这样说:书中女主的选择,也会是大多数女性的决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理想世界往往很丰满,但现实却不允许疯狂,这本书写尽了成年人在婚姻中的处境,所以一度被奉为经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人生路口如何抉择、如何平衡责任和自我,是每个人一生必修的课题。在不断自愈中做</span>回自己。</p><p class="ql-block">45岁的主妇弗朗西丝卡几乎每天都是这样度过的:早起做早餐,丈夫孩子们吃完离开,她就开始收拾杯盘狼藉的餐桌、打扫房间洗衣拖地、然后准备丰盛的晚餐。</p><p class="ql-block">日复一日,年复一年。</p><p class="ql-block">平日里,丈夫和儿子进门后会任由门在身后砰地一声关上,女儿回家,会随手就将她正欣赏的古典音乐切换频道。饭桌上,弗朗西丝卡看看丈夫,又看看儿子和女儿,她眼睛里充满期待,好想让他们和她说点什么。可他们只是自顾自地吃着饭,没有一个人开口,也没有人看她一眼,似乎,她在这个家的存在感为零,从没有人主动在意她的感受。</p><p class="ql-block">等她收拾完厨房,丈夫早已打开了电视,一直看到睡觉前。她讨厌看电视,她更愿意在前廊看书。因为只有在书里,她才能感受到自己。她总细细地回想起以前:</p><p class="ql-block">其实她不是美国人,她来自遥远的意大利。那时,浪漫活泼的她处于25岁的花样年华,是位有文学修养的教师。偶然的机会,与身为美国军人的丈夫相识并结婚,便跟随他跨越了半个地球,把家安在了这里。一儿一女相继出生后,丈夫不让她出去工作,她就在家做家务、相夫教子,时间一晃就过去20年,她每天都过着这种程式化的生活。岁月的磋磨,把她从一个浪漫的女子,变成了困在家务中,越来越没有存在感的农场主妇。好在,她依然爱看书,听古典音乐,能感受到叶芝诗的意境。</p><p class="ql-block">弗朗西丝卡的境遇,在当今社会并不少见,被网友称为"室友似婚姻”。这类夫妻不纠结另一半爱不爱自己,如果没有你浓我浓的感情,就把对方当成室友或合伙人,共同分担家庭重担或者账单。</p><p class="ql-block">任何关系,都忌讳过度投入,一定要置顶自己的感受,修炼在平静如水的生活中依然能够自洽的能力。就像杨绛先说的:“如果你选错了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