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州梨园拾贝》【豫剧篇】超前部分(一九零零年之前)💐M🌹</p><p class="ql-block">本节图片由阿昧分享</p> <p class="ql-block"><85>乔来祥</p><p class="ql-block"> 乔来祥(1890—1925),河南栾川大清沟人,本名乔山。他 11 岁入潭头沈锡岭“来字班”,之后改名为来祥。他师承潘豹、庄黑帽,学艺非常刻苦,基本功十分扎实,经常真枪真刀出场,在民国初年就成为了靠山黄的著名武生演员。</p><p class="ql-block"> 为了提升自己,他平日腿上还会绑着两块铁瓦来锻炼,所以在唱《长板坡》时,取下铁瓦的他上台后身轻如燕,动作飘逸。而且他还有“抛冠”绝技,在表演相关情节时,能将头盔利索地飞起,还能准确无误地落在戏楼的二梁上,让老戏迷们赞不绝口。不过,比较可惜的是,他在 30 岁时染上了吸食鸦片的恶习,体质越来越差,最终被调戏其妻子的刀客张占青枪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86>刘喜连</p><p class="ql-block">关于豫剧老艺人刘喜连,公开资料显示,他是清咸丰至光绪年间闻名豫西的豫剧演员。他与老盛三、张妞、张认国等一同被誉为“十八家老国公”,当时他们曾云集密县超化煤窑太乙班搭班演出,各献绝技,在当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刘喜连在其中是老生行当的代表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由于年代较为久远,目前关于他的生卒年月、具体的艺术风格、代表剧目等详细信息,并没有更多明确的记载流传下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87>张福仙 </p><p class="ql-block">张福仙(1893年-1966年),本名张茂堂,字云亭,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是豫剧史上的重要人物。 </p><p class="ql-block"> 早期学艺与演出:张福仙出身贫苦,自幼热爱戏曲,7岁开始跟班学艺,专攻旦角。他勤奋刻苦,很快在豫西地区崭露头角,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演员。</p><p class="ql-block">成立剧社与发展:1937年2月3日,张福仙与王镇南、史树明、张同庆等人共同筹划成立了中州戏曲研究社,旨在改良旧的河南梆子,使之成为通俗教育的利器。张福仙先后邀请了豫西调、豫东调两大流派的80余名名艺人参加剧社或搭班演出,如张同庆、张福寿、马天德、赵锡铭等,阵容强大。剧社不断整理旧戏、编写新戏,如王镇南与史书明先生新改编的《西厢》(共六部),并通过观众反馈不断修改完善,使剧目质量得以提高,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豫西调在省会开封也逐渐站稳脚跟。</p><p class="ql-block">后期传承与贡献:张福仙晚年主要从事戏曲教育工作,将自己的技艺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后辈演员,为豫剧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他在演唱时吐字清晰,字字饱满,声音洪亮,远近可闻,能够让观众清晰地感受到戏曲的韵味和情感。</p><p class="ql-block">为了更好地扮演旦角,张福仙练就了独特的弓腿步法,使他在舞台上的表演更加生动形象,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他注重对人物情感的刻画,通过细腻的表演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p><p class="ql-block"> 代表剧目;《玉虎坠》:在剧中饰演王娟娟,他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独特的唱腔,将王娟娟的温柔善良、坚韧不拔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受观众喜爱。《洛阳桥》:在剧中饰演叶含嫣,他通过精湛的演技和优美的唱腔,将叶含嫣的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栩栩如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张福仙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演员,还是一位杰出的戏曲教育家。他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豫剧演员,如常香玉、汤兰香等,这些演员后来都成为了豫剧界的中坚力量,为豫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88>金泰</p><p class="ql-block">豫西调红脸王金泰的相关资料较少。据记载,他是清同治年间的豫剧演员,是豫西调早期的优秀红脸演员之一。</p><p class="ql-block">金泰出身贫寒,自幼对戏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早年拜师学艺,刻苦钻研,逐渐在豫剧界崭露头角。</p><p class="ql-block">他的嗓音高亢激昂,表演风格粗犷豪放,深受观众喜爱。尤其是在扮演红脸角色时,他更是将角色的英勇、豪迈表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金泰在继承传统豫西调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唱腔既有豫西调的韵味,又融入了自己的个性化元素,使唱腔更加丰富多变。</p><p class="ql-block">在表演上,他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通过细腻的动作和表情,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他的代表作品有《下陈州》、《南阳关》、《打金枝》等,在这些剧中,他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红脸形象,成为豫剧史上的经典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89>吴刺猬</p><p class="ql-block">吴刺猬是豫剧豫西调的早期名旦之一,在豫剧发展历程中有着一定的地位。</p><p class="ql-block">吴刺猬与翟燕身、燕长庚并称为“豫西三大名旦”。翟燕身曾与他一同搭班演出,在豫西地区享有盛誉。他的表演风格等具体资料虽然没有详细的记载留存,但从一些历史资料中可以知道,当时他在豫西调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其他优秀艺人一起,让豫西调逐渐形成了自己沉稳、厚重又含有怨苦之味的特色,并受到当地观众的喜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90>二拔</p><p class="ql-block">二拔是豫东调著名的红脸(老生)演员,艺名,具体姓名不详。他是豫东调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人物,与唐玉成等名家齐名,以精湛的演技和独特的唱腔享誉豫东地区。</p><p class="ql-block">二拔的唱腔属于豫东调,以高亢激昂、粗犷豪放著称。他善于运用豫东调的特色技巧,如偷字、闪板、加衬、叠句等,使唱腔富有变化和表现力。</p><p class="ql-block">在表演上,二拔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善于通过细腻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他的表演风格朴实自然,深受观众喜爱。</p><p class="ql-block">二拔常演的剧目多为豫东调的传统戏,如《闯幽州》《反徐州》《辕门斩子》《地塘板》等。他在这些剧目中塑造的角色形象生动鲜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