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娃河:流淌在华东师大的诗意长卷——华东师大求学记(五)

张彦刚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丽娃河:流淌在华东师大的诗意长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华东师大求学记(五)</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溯流寻源:从“大夏西河”到“丽娃栗妲”的诗意嬗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丽娃河的起源,宛若一部被岁月浸润的传奇诗篇。它最初只是大夏大学新校址旁的一条寻常河道,1931年,无锡实业家荣宗敬将其捐赠给学校时,尚称“大夏西河”。这条河蜿蜒穿行于运动场之间,最终汇入苏州河,水清柳翠,成为师生泛舟游钓的理想之地。然而,真正的诗意转折始于1930年——一位俄籍妇人古鲁勒夫在此修建了欧式园林别墅“丽娃栗妲村”,其名源自当时风靡上海的好莱坞电影《丽娃栗妲》(Rio Rita)。自此,这条河便与“丽娃”的柔美意象结下不解之缘,逐渐取代原名,成为师生心中流淌的诗意符号。</p> <p class="ql-block">  关于“丽娃”的传说,坊间流传着白俄少女因情投河的凄美故事,但更可信的渊源仍与电影热映相关。茅盾在《子夜》中描绘的“丽娃栗妲村”郊游场景,穆时英笔下“银发俄国划手与月影相映”的意象,皆为这条河蒙上文学滤镜。而1930年代《申报》的报道中,河畔咖啡座里飘散的俄式冷盘香气,与电影海报上“雪白胸脯与法兰西女郎的热情”交织,共同编织出殖民时代上海特有的海派风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水墨画卷:四季流转的校园秘境</b></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丽娃河,已蜕变为华东师大普陀校区的灵魂所在。全长800米的河道如碧玉丝绦,将校园分为河东文科区与河西理科区。春日,河岸樱花如雪纷飞,倒影与游鱼嬉戏;盛夏,荷叶田田掩映曲径,蝉鸣与书声共鸣;深秋,枫林染赤如霞,落英逐波成诗;寒冬,薄雾轻笼冰面,枯枝勾勒水墨剪影。七座石桥横跨两岸,丽虹桥如长虹卧波,赤水桥铭刻战火迁徙的沧桑,群英桥畔曾回荡过男女学子隔河传书的私语。</p><p class="ql-block"> 河畔建筑群更添历史厚重感:文史楼罗马柱廊下,钱谷融、施蛰存等大师曾在此讲学;思群堂的钟声与河面涟漪共振;河东食堂的烟火气与图书馆的灯火,构成知识分子特有的生活美学。2016年修复工程后,生态浮岛与智慧监测系统让河水重焕生机,游鱼穿梭于菖蒲芦苇间,重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的古典意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文脉长河:流淌在纸页与记忆中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 丽娃河的传说,本质是海派文化交融的缩影。1930年代,这里曾是沪上名流云集的“海上仙乡”:西侨贵妇举办茶舞会,留法学生泛舟论道,张爱玲笔下的旗袍倩影或许曾掠过柳梢。1980年代,河畔又见证了中国校园文学的黄金时代——宋琳、李劼等诗人在此写下“如果这世上真有天堂,就是丽娃河边的一草一木”,《公开的情书》的手抄本在河岸传阅,与俄罗斯文学、法国象征派诗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p><p class="ql-block"> 河中沉淀的不仅是故事,更是学术薪火。冯契先生曾于河畔沉思,构建“智慧说”哲学体系;徐中玉、钱谷融等学者在文史楼授课时,窗外的流水声常与讲义翻页声交织。2020年,河底淤泥中出土的民国时期学生笔记,泛黄的纸页上工整抄录着普希金诗句,成为跨越时空的对话凭证。</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永恒的青春坐标</b></p><p class="ql-block"> 丽娃河,这条不足千米的水道,承载着华东师大人的集体记忆。她既是地理坐标,更是精神图腾——荣宗敬的慷慨捐赠、俄侨的异域风情、文人的诗意栖居、学子的青春絮语,皆在此沉淀为城市的文化基因。当暮色浸染河面,晚风携来《丽娃栗妲》的老唱片旋律,仿佛能看见茅盾笔下的青年男女撑篙而过,听见穆时英诗中“银桨拨动月光”的私语。这条河,终究将“爱在华师大”的誓言,永远镌刻在时光的褶皱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副教授白芸老师《中国式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探究》笔记</b></p><p class="ql-block">一、新时代背景下的家校协同育人要求</p><p class="ql-block">1. 技术与人文本质平衡</p><p class="ql-block"> 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学校管理效率,但需警惕技术异化,坚守“人际连接”的教育本质。</p><p class="ql-block"> 关键矛盾:技术工具化倾向 vs. 情感关怀需求。</p><p class="ql-block">2. 家长角色转型</p><p class="ql-block"> 信息透明化加剧家长教育焦虑,尤其关注升学竞争(如中高考政策、学区资源)。</p><p class="ql-block"> 现象:家长从“被动配合”转向“主动监督”,甚至过度干预教学安排。</p><p class="ql-block">3. 教育治理现代化挑战</p><p class="ql-block"> 学校需提升综合治理能力,应对教育评价改革、家校权责界定等新命题。</p><p class="ql-block"> 班主任专业化:需打破“主科教师优先”偏见,强化班主任作为“育人枢纽”的专业价值。</p><p class="ql-block">4. 协同边界重构</p><p class="ql-block"> 明确家校社责任分工:学校主导教育专业性,家庭侧重价值观塑造,社会提供实践资源。</p><p class="ql-block"> 核心原则:家长是“教育协作者”而非“管理对象”,学校需提供科学指导而非单向输出。</p><p class="ql-block">二、国外经验借鉴与本土化启示</p><p class="ql-block">1. PTA模式(以美国为例)</p><p class="ql-block"> 特点:平等协商机制,家长与教师共同决策(如课程设计、经费使用)。</p><p class="ql-block"> 本土困境:上海某校试点发现,家长参与意愿分层明显,教师需应对“过度介入”风险。</p><p class="ql-block">2. 家长参与形式创新</p><p class="ql-block"> 职业资源融入:邀请家长进课堂分享行业经验(如工程师讲解技术原理)。</p><p class="ql-block"> 价值观传递:通过家庭日记、亲子项目强化情感教育(如日本“食育”实践)。</p><p class="ql-block">3. 政府支持体系</p><p class="ql-block"> 小班化教育:德国25人班级规模促进师生深度互动。</p><p class="ql-block"> 时空整合:北欧“学校-社区日”模式,下午由社区托管开展实践项目。</p><p class="ql-block">三、中国家校社协同的现实挑战</p><p class="ql-block">1. 参与失衡格局</p><p class="ql-block"> 学校主导:承担主要教育责任,但资源与精力有限。</p><p class="ql-block"> 家庭分化:高学历家长“越位”指导,流动儿童家庭“缺位”支持。</p><p class="ql-block"> 社区边缘化:缺乏专业支持系统(如上海仅少数区试点社区教育学院)。</p><p class="ql-block">2. 协同痛点</p><p class="ql-block"> 心理健康危机:学生心理问题家校沟通低效,责任推诿现象普遍。</p><p class="ql-block"> 数字伦理困境:网络欺凌治理需家校技术能力共建,但家长数字素养参差不齐。</p><p class="ql-block"> 城乡观念冲突:城市家长重“素质教育”,农村家长聚焦“升学率”,协同目标难统一。</p><p class="ql-block">四、政策演进与实践策略</p><p class="ql-block">1. 政策脉络</p><p class="ql-block"> 1996-2023年:从家委会设立到《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逐步明确三方权责。</p><p class="ql-block"> 2023年13部委文件:提出“政府统筹、问题导向”方针,推动协同育人制度化。</p><p class="ql-block">2. 上海经验</p><p class="ql-block"> 全员导师制:所有教师担任成长导师,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打破班主任“单兵作战”。</p><p class="ql-block"> 数字化平台:通过“上海家长学校”公众号推送定制化课程(如青春期沟通技巧)。</p><p class="ql-block">3. 优化路径</p><p class="ql-block"> 分层培训:针对家长开设“教育心理学基础”“亲子沟通实务”课程。</p><p class="ql-block"> 社区赋能:建设社区教育中心,提供托管、心理咨询等公共服务。</p><p class="ql-block"> 技术赋能:开发家校协同APP,整合作业提交、心理测评、资源预约等功能。</p><p class="ql-block">五、个人思考:四位一体教育合力模式</p><p class="ql-block">核心逻辑:以“自我教育”为内生动力,家庭、学校、社会为外部支撑,形成动态平衡的育人生态。</p><p class="ql-block">主观维度(自我教育):学生需培养元认知能力,通过反思日记、生涯规划等工具实现自我觉察与目标管理。例如,引导高中生制定“个人成长档案”,记录学业、实践、心理发展轨迹。</p><p class="ql-block"> 客观维度(三方协同):</p><p class="ql-block"> 家庭:提供情感支持与价值观奠基(如定期家庭会议讨论社会议题)。</p><p class="ql-block"> 学校:搭建专业发展平台(如开设“家长教育学分制”课程)。</p><p class="ql-block"> 社会:拓展实践场域(如博物馆、企业开放“职业体验日”)。</p><p class="ql-block">实践建议:建立“家校社协同指数”,量化评估三方参与度,通过数据驱动优化资源配置。例如,将家长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激励长效协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德英乐教育集团总督学、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刘国华老师《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报告笔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根本定位:立德树人 育人为先</p><p class="ql-block"> 核心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为方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与教育教学规律,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 根本问题:用行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需立足学生心灵成长,以“智慧人生”为引领,将德育融入日常。</p><p class="ql-block">二、提高新时代德育实效性的“密钥”</p><p class="ql-block">报告提出五大实践路径,紧扣“理解、人格、体验、感化、内化”关键词:</p><p class="ql-block">1. 以了解增理解:教师需关注每一位学生,俯身倾听其想法(如课堂互动中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打破“单向灌输”,建立双向理解。</p><p class="ql-block">2. 以人格塑人格:教师用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学生,通过真诚互动传递价值观(如“没有心,如何爱”——德育需以心换心)。</p><p class="ql-block">3. 以体验化理念: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如健康运动季、职业体验日等场景化活动,替代空洞说教。</p><p class="ql-block">4. 以感化促转化:用情感与耐心引导学生改变,如通过“三方家长会”(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搭建沟通桥梁,化解矛盾。</p><p class="ql-block">5. 以内化促外化:将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觉行动,从“要我做”到“我要做”(如“播种习惯 收获命运”,通过习惯养成实现行为自觉)。</p><p class="ql-block">三、提高德育实效的“八个效应”</p><p class="ql-block">报告围绕“走进学生心灵,启迪智慧人生”主线,提炼八大实践效应,涵盖情感联结、行为引导、自我成长等维度:</p><p class="ql-block">1. 动情效应(以爱交换爱) 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俯身倾听其想法,用“尊重、人性、真诚”传递爱,建立情感联结。 课堂场景: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蹲下身子倾听;学生互动中传递“没有心,如何爱”的理念。</p><p class="ql-block">2. 心理相容效应(理解信任) 以“尊重、人性、真诚”为基础,构建师生、家校间的理解与信任,消除隔阂。 师生互动照片: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体现“尊重”与“真诚”。</p><p class="ql-block">3. 台阶效应(分层次指导) 尊重学生差异,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个性化策略,从“不妨碍别人”到“助人为乐”,逐步提升要求。 文字说明:“从无心无意到全心全意;从冷处理到淬火”;三方家长会中教师、家长共同“呵护”学生成长。</p><p class="ql-block">4. 磁性效应(捕捉兴奋点) 捕捉学生兴趣“兴奋点”与热点话题,用活力活动吸引参与(如健康运动季的划船、攀岩、棒球等)。 视频支撑:《德育实效\2023健康运动季前宣-20231027.mp4》,展示学生参与运动季的热情。</p><p class="ql-block">5. 导行效应(虚功实做) 虚功实做,通过习惯养成促进行为转化,强调“播种习惯 收获命运”,将德育要求转化为具体行动。 文件支撑:《防治校园欺凌实务.pdf》《播种习惯 收获命运.pptx》;主题:“习惯是人生的根基”。</p><p class="ql-block">6. 内驱效应(自我教育) 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内驱力,通过“认同—内化—自觉”三阶段实现成长(如开学典礼主题演讲“何为高贵?”引发思考)。 文件支撑:《感动中国颁奖词.doc》《慈善是文化数字故事\慈善是一种文化》;场景:刘国华校长开学典礼演讲。</p><p class="ql-block">7. 求真效应(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用真实场景传递价值,以“慈善教育超市”为载体(“一体”为平台,“两翼”为微型/社团课程,“三支撑”为教材、教师、家长)。 文件支撑:《慈善文化:一所学校的担当.ppt》;活动现场照片:学生在“慈善超市”参与公益实践。</p><p class="ql-block">8. 润心效应(文化浸润) 以文化人,通过校园文化、传统美德等隐性课程滋养心灵(如“诚信VS成绩”讨论、经典诵读等活动)。 隐含支撑:报告中强调“用文化浸润替代说教”,结合“慈善文化”“感动中国”等案例传递价值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德育的本质是“以心换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报告贯穿“爱与尊重”的核心理念,强调德育不是“说教”,而是“走进心灵”的对话;不是“管控”,而是“唤醒”的过程。教师需以人格为灯塔、以体验为桥梁、以耐心为土壤,最终实现学生从“被教育”到“自我教育”的升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