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有一个被称为“所到之处,皆为佛塔”的地方——琅勃拉邦,一个被授予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城市。<span style="font-size:18px;">琅勃拉邦,作为老挝佛教中心,保留着每日清晨僧侣列队化缘的千年习俗。僧侣遵循“过午不食”戒律,依靠布施获取全天食物。</span></p><p class="ql-block"> 琅勃拉邦布施起源于14世纪,当时法昂王建立澜沧王国并定都琅勃拉邦,将小乘佛教确立为官方宗教,大力推动佛教发展,使得布施这一修行与传统习俗在琅勃拉邦广泛传播并形成固定仪式,成为了琅勃拉邦作为“佛教古都”的文化标识。</p> <p class="ql-block"> 在琅勃拉邦,佛教信仰深入人心,几乎全民信佛。对于当地民众而言,向僧侣施舍食物不仅是物质上的给予,更是积累功德、表达虔诚的重要方式。他们相信,通过这一善举,能够与佛法结缘,实现精神层面的修行与净化。而寺庙不设厨房,僧侣依靠化缘获得食物维生的传统,更是深刻体现了众生相互扶持、积累善业的美好理念,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与温暖。</p><p class="ql-block"> 世界上四个社会主义制度之一的老挝,是亚洲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以农业旅游业为主,但是老挝还是实行了全民免费医疗制度,可以说非常不容易,教育也是免费的;去了老挝,深切感受到了老挝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与执著,他们家中几乎没存款,但幸福感很强,收入基夲心甘情愿用于每天对僧侣们的布施,基夲无小偷,骗子,可以说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社会治安非常好,人民生活安居乐业,也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踏入琅勃拉邦,遇见布施之善与美。一施一受,皆是心灵的洗礼。</p> <p class="ql-block"> 每日清晨5点左右,城市还笼罩在夜色之中,当地施主们便已开始忙碌。他们精心蒸好米饭,用竹笼细心装好,再带上草席和小凳子,早早来到街边找好位置,静静地跪坐等待,神情庄重而虔诚。对于远道而来的游客,如果想要参与这一神圣仪式,可提前准备好糯米饭、糕点、饼干、牛奶等果腹之食。不过,参与或观看布施也有诸多讲究。在着装方面,需穿着得体,将肩膀、胸部和腿部遮盖好,避免穿着暴露或过于随意的服装;在行为举止上,要时刻保持安静,不可大声喧哗或随意走动,以免打扰仪式的进行。即便只是旁观,也应与布施队伍保持适当距离,不阻碍他人。就坐时,需脱鞋脱袜,将脚藏在下面。游客们准备了糯米,糕点,早早来到布施的沿途,等待僧侣们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 6点不到,晨曦微露,寺庙里的僧侣们在长老主持的带领下,按长幼顺序依次排队,从大小寺庙中出来,赤脚走向街道,沿着固定路线接受信众布施。信徒和游客们怀着敬畏之心,将食物轻轻放入僧侣的钵盂中,整个过程没有言语交流,也不与僧人有肢体接触,唯有无声的传递与虔诚的眼神交汇,空气中弥漫着宁静与祥和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僧侣们光着脚,背着锡钵,穿着橙色的僧袍,沿着固定的路线,从远方缓缓走来,接受来自信众与游客赠与的糯米饭及点心。</p> <p class="ql-block"> 布施结束后,僧人们回到寺庙,将化缘所得的食物平均分配给每一位僧人。他们还会将多余的食物施舍给街上的穷人、病人和孤儿,用实际行动尊崇着佛教慈悲为怀的精神。而参与布施的民众,则带着内心的满足与安宁,回家继续新一天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琅勃拉邦的布施仪式因极具文化独特性,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体验和观摩仪式的过程,让浮躁变得安宁,让崇善洗礼心灵。而这一传统习俗,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它不仅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更成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此感受万物众生和谐相处的文化魅力。</p><p class="ql-block"> 我们去塔銮参观时,正遇上老挝重大塔銮节,全国各地的僧侣络绎不绝地前往塔銮朝拜,佛教徒们也携带各种食物、香烛、鲜花、钱等,纷纷到塔銮寺斋僧礼佛,聆听高僧诵经说法,祈求好运。偌大的广场成千上万的民众投入布拖中,场景壮观,十分感人。</p> <p class="ql-block"> 布施仪式,就像一条纽带,紧密地串联起信仰、家庭、社区与经济,既守护着千年传承的文化根脉,也在时代的浪潮中持续塑造着琅勃拉邦独特的身份认同及尊重、分享与平和的生活态度,这对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社区和谐起到了调节作用。这种传统与现代生活的交织,让千年习俗成为琅勃拉邦独特的生活方式印记。</p> <p class="ql-block"> 感觉琅勃拉邦市民每天清晨都在布施,通过布施养活几百寺庙上万僧侣,通过僧侣救济贫困者。</p><p class="ql-block"> 琅勃拉邦的布施,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信仰的体现。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体会到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善意。布施的最高境界是“无求的给予”。这种境界强调在布施时不求回报,完全出于内心的真诚和善良。布施的最高境界是“无求的给予”,即施之无所求。一个人在布施恩惠给别人时,如果心里总是想着回报,甚至对外宣扬,那即使是一斗米的恩惠,也难以得到万斗的回报。相反,如果你帮助别人,却从不计较回报,也可能获得无尽的功德。</p> <p class="ql-block">市民都在掏币布施</p> <p class="ql-block">布施已近尾声</p> <p class="ql-block">布施已近尾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