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老宁静的特里尔小镇:思想与信仰之旅

樊 灵感清泉

世界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马克思的故乡 在德国西部,有一座宁静而古老的城市,名叫特里尔(Trier)。它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历史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但对于我们这些马克思主义者来说,特里尔更因一个伟大人物而被铭记——卡尔·马克思的出生地。<br> 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就诞生在这里,一位后来将深刻改变世界历史的人。今天,我们走在特里尔的街头,不仅能看到古罗马的遗迹、宏伟的大教堂和古老的城门,更能踏上马克思曾走过的足迹,感受到他童年与青年的生活气息。<br>在市中心的布吕肯大街(Brückenstraße)10号,一座普通却庄重的房子,就是马克思的出生地。如今已成为卡尔·马克思故居博物馆(Karl-Marx-Haus),陈列着丰富的手稿、信件、文献和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现了他的生平、思想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影响。<br> 走在特里尔,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语。马克思曾在这片土地上接受启蒙,目睹社会的不公,从这里出发,投身于批判旧制度、探索人类解放道路的伟大事业。他并不是空想家,而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指出了解放的方向。<br> 特里尔不仅是一个纪念之地,更是思想的起点。它提醒我们:改变世界的思想,往往诞生于普通街巷;而正义、公平与人的尊严,始终值得我们追求与奋斗。<br> 我们随着欧来欧去旅行社导游来到德国西部最古老的城市——特里尔(Trier),这是卡尔·马克思的出生地,也是世界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起点。<br> 卡尔·马克思的出生地——布吕肯街10号(Brückenstraße 10)。这座拥有典型18世纪风格的住宅,见证了1818年5月5日这位伟大思想家的诞生。如今这里是“卡尔·马克思故居博物馆”,吸引着全球游客前来缅怀与思考。<br> 卡尔·马克思故居之所以能保存比较完好:特里尔在战争中战略地位不高,未成为主要轰炸目标;建筑本身并不起眼,未被当成政治象征刻意摧毁;战后德国重视文化遗产,对故居进行了有意识的修复和保护;马克思在世界的影响力促使德国各方谨慎对待此地,不轻易毁坏。这座小楼幸运地躲过了战火,留给我们一处珍贵的历史见证。<br> 门前的铭牌与浮雕:左侧为博物馆的开放时间介绍牌,右侧石碑上镌刻着马克思侧面头像与德文铭文:“在这所房子里诞生了卡尔·马克思”。这是历史留下的庄严印记,也是思想之光的起源地。 我们站在十字路口等待过街,目光所及是特里尔街头的宁静与秩序。这座城市不大,但文化底蕴深厚,古迹林立,罗马遗址与现代建筑并存,而马克思的精神在这座城市中仍然隐隐流淌。 特里尔老城区一角的小广场,众人围绕着一座描绘19世纪劳动人民形象的喷泉雕塑。这正是马克思所关注的群体——劳动者。他笔下的《资本论》,不正是从他们的苦难中开出觉醒之花吗?<div> 站在马克思的故乡土地,仿佛听见马克思在时代深处发出的呼喊:</div>“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br> 历史悠久的“选帝侯柱碑广场”<div> (Kurfürstenbrunnen)</div> 德国特里尔市中心的选帝侯喷泉广场(德文:Kurfürstenbrunnen),是一座融合艺术、历史与政治象征的典雅纪念雕塑。清晨阳光洒在洁白的雕像上,树影斑驳,显得格外静谧庄严。站在喷泉前与这段厚重历史合影留念,为旅程增添了肃穆又温馨的一刻。<br> 这座喷泉是为了纪念特里尔在神圣罗马帝国中的显赫地位而建。历史上,拥有选举皇帝权力的贵族被称为“选帝侯”(Kurfürsten),而特里尔大主教正是其中之一。作为七位选帝侯之一,特里尔在中世纪拥有极高的宗教与政治地位。这座喷泉正是为了彰显这段尊贵历史而命名。<br> 雕塑中央高耸的石柱顶端,是一位象征正义与和平的女性形象,手持权杖,姿态坚定,象征神圣权柄的护卫。她下方四尊坐像分别寓意“智慧、力量、节制、公正”四大德性,是帝国理想治理的象征。这不仅是喷泉,更是一座用雕刻语言诉说信仰、理性与秩序的历史丰碑。<br> 在这庄重的艺术空间中,人不仅是参观者,更是与历史对话的同行者。透过这样的雕塑,我们仿佛能听见过去的钟声,提醒我们:正义与美德,是一座城市最深的底色。<br> 老城区的一幢彩色立面建筑,带有钟楼与木偶报时装置,是特里尔市集广场(Hauptmarkt)上的经典一角。文艺复兴与哥特风交织的建筑风格,记录着中世纪以来商贸与宗教并存的繁华岁月 悠久典雅的市集广场<br> “圣彼得喷泉”<br> 这是清晨的特里尔市集广场(Hauptmarkt),中央是著名的“圣彼得喷泉”(Petrusbrunnen)。我们旅行团早早抵达现场,街道空空荡荡,商铺尚未开张,整个广场显得格外宁静而庄重,让人得以细细欣赏这座历史雕塑的艺术与信仰内涵。<br> 喷泉建于1595年,是文艺复兴与巴洛克风格交汇的杰作。最上方雕像为手执金钥的圣彼得,圣经中主耶稣对彼得说:“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这把钥匙象征着属天的权柄——不是为了掌权,而是为了打开天国的门,带人归向基督。象征着属天的权柄与牧养的责任。下方环绕四个寓意人物:正义、节制、智慧、力量,代表治理城市与生活的理想德性。<br> 喷泉所在的广场四周,彩色立面的中世纪商铺楼房整齐排列,黄色“Zum Domstein”餐厅格外醒目。阳光洒在建筑与雕塑上,色彩与线条愈发清晰。此刻,时光仿佛静止,历史与现实在这座“典雅安静”的城市角落中交融。<br> 在这短暂的宁静里——见证一个文明延续的印记,也见证信仰、思想与城市精神的汇聚。<br> 我们在特里尔平时最热闹的市场广场驻足,色彩斑斓的房屋排列整齐,后方钟楼属特里尔大教堂建筑群的一部分,其金黄色塔身在蓝天映衬下格外醒目,是整个老城区的视觉焦点。居中可见一幢拥有木筋结构的粉色楼房,旁边是一座带有小雕像与浮雕装饰的立柱门廊,细节丰富、线条优雅。这里曾是中世纪以来市民集会、商贸交易的中心,如今依旧人潮涌动,游客与历史在此交汇。 德国庄严悠远的特里尔大教堂<div> (Dom zu Trier)</div> 特里尔大教堂(Dom zu Trier),是德国最古老的主教座堂之一,始建于公元4世纪。建筑融合了罗马式、哥特式与巴洛克风格,是德国基督教历史的见证者,也在千年历史中屹立不倒。马克思童年时代就生活在教堂的阴影之下,这里既象征信仰的权威,也成为思想反思的起点。 雄伟深邃的马克思铜像广场 正在德国特里尔镇卡尔·马克思铜像广场,这座高大的青铜雕像,就是特里尔最著名的历史人物——卡尔·马克思<br><br> 今天我们走进德国最古老的主教座堂——特里尔大教堂,正逢庄严的主日崇拜正在举行。阳光透过高窗洒入圣殿,唱诗班在金色圣坛前歌唱敬拜,宏伟的管风琴与信徒的祷告交织回荡。我们静坐在古老的木椅上,心灵被肃穆与圣洁的氛围所触动——在这座经历过无数风雨的教堂中,人们仍一代代地敬拜永恒不变的上帝。这一刻,我们与世界各地的信徒一同敬拜,那位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主。荣耀归于神,直到永远,阿们! 这座雕像是中国政府于2018年赠送给德国特里尔市的礼物,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由中国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教授创作,高达5.5米。马克思身穿长大衣,右手提着书卷,面容沉稳,目光远望,象征他一生致力于探索社会正义与人类解放的理想。<br> 这尊铜像的设立,也象征着特里尔不仅是德国的历史古城,更是世界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在这里,我们不只是纪念一个人,更是回望一个时代,思考未来社会应当如何走向更公平与更有尊严的方向。<br> 雕像旁立的多语言介绍牌,包括德、英、法、荷和中文五种语言,简要介绍了马克思的一生与贡献。中文部分强调:“他不仅是近代工人运动的伟大先驱,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思想家。”这充分体现了特里尔作为其出生地,对于这位思想巨人的历史定位与全球意义。<br> 在这块广场上,历史与现实交汇,思想与雕塑对话。我们不仅是在参观一尊雕像,更是在纪念一位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与哲学发展的先行者。无论认同与否,马克思的名字与思想,早已跨越国界,成为全球公共讨论的重要一环<br> 特里尔的地标建筑—黑门<div> (Porta Nigra)</div> 特里尔的地标建筑——雄浑沧桑的黑门(Porta Nigra),这是欧洲保存最完好的古罗马城门,建于公元170年左右。黑色的石墙见证了罗马帝国的辉煌、战乱与和平的更替,也见证了马克思童年时亲眼目睹的历史遗迹。从古罗马到现代思潮,特里尔这座城市承载着东西方文明的千年交汇。<br>黑门是当时城市北边的主入口,用作军事防御与交通控制,标志着城市的边界与荣耀。高约30米,由约7200块巨石垒砌而成,无任何灰浆,仅用铁夹固定。拱门通道宽大,便于军队与车马通行;两侧塔楼设计独特,兼具防御与瞭望功能;是古罗马城市规划和工程技术的杰作,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br> 原名并非“黑门”,而是因其建筑使用的灰白色砂岩长期风化、变黑,因此在中世纪被称为“黑门”(德语:Schwarzes Tor)。这“黑色”,成了它最醒目的外观特点,也让它历经风霜、依然巍然耸立。<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