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客映像之翠鸟的灵动瞬间(十三)

冰客

<p class="ql-block">《蓝耳翠鸟》</p><p class="ql-block">蓝耳翠鸟是佛法憎目翠鸟科动物。属于小型鸟类,体形似普通翠鸟而较小,体长约15厘米,体重约20克,蓝耳翠鸟耳覆羽不为棕色,而为与头部一体的蓝色,体色偏宝蓝色而少翠绿色调。其雄鸟额、头顶和枕为蓝宝石色,密被黑紫色和钴蓝色相间的细小横斑眼先皮黄色,耳覆羽和头侧为浓郁的蓝色,耳后至颈侧各有一明显白斑;上背、腰和尾上覆羽为亮钻蓝色,尾短圆,暗蓝色;虹膜暗褐色,喙黑色,基部泛红,脚朱红色雌鸟和雄鸟相似,但喙基部红色范围更大蓝耳翠鸟在中国仅有云南亚种,分布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印度、缅甸、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均有分布,共分化为10个亚种。蓝耳翠鸟为留鸟,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中河流岸边,尤其是森林茂密而水生动物丰富的林中溪流地带。常单独活动,喜欢栖息于岸边低树枝上。主要以小鱼、虾、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等为食。营巢于林中水岸边的土崖上,窝卵数5-8枚,雌雄亲鸟轮流孵卵,掘深洞为巢。</p><p class="ql-block">蓝耳翠鸟种群数量稀少,故属珍稀鸟类,应该加以保护,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p class="ql-block">蓝耳翠鸟云南亚种</p><p class="ql-block">蓝耳翠鸟云南亚种(学名:Alcedo meninting coltarti)是蓝耳翠鸟的亚种之一,小型攀禽。全长约15厘米。头顶和颈黑色,具蓝紫色横斑;耳羽紫蓝色;喉部淡棕色;颈侧各有一黄白色斑点。上背暗蓝色,背中部、腰至尾上覆羽辉蓝色。翅上覆羽暗蓝色,有钴蓝色斑点。尾羽暗蓝色。下体栗色。嘴黑色,基部肉红色。脚红色。栖息于林间溪旁树上。以鱼、虾、软体动物、水生昆虫为食。长时间站立于近水处的树枝或岩石上耐心观察,发现小鱼浮至水面,俯冲到水面用尖嘴将鱼捕获,飞到树上或岩石上吞食。在沙堤或泥崖挖掘隧道式洞穴,在其中产卵,喂养幼鸟。繁殖期为4-8月,每窝产卵6-8枚。卵色纯白,稍具斑点,孵化期约21天,雌雄共同孵卵,雌鸟独自喂雏。</p><p class="ql-block">蓝耳翠鸟指名亚种</p><p class="ql-block">蓝耳翠鸟指名亚种(学名:Alcedo meninting meninting)是蓝耳翠鸟的亚种之一,小型攀禽。全长约15厘米。头顶和颈黑色,具蓝紫色横斑;耳羽紫蓝色;喉部淡棕色;颈侧各有一黄白色斑点。上背暗蓝色,背中部、腰至尾上覆羽辉蓝色。翅上覆羽暗蓝色,有钴蓝色斑点。尾羽暗蓝色。下体栗色。嘴黑色,基部肉红色。脚红色。栖息于林间溪旁树上。以鱼、虾、软体动物、水生昆虫为食。长时间站立于近水处的树枝或岩石上耐心观察,发现小鱼浮至水面,俯冲到水面用尖嘴将鱼捕获,飞到树上或岩石上吞食。在沙堤或泥崖挖掘隧道式洞穴,在其中产卵,喂养幼鸟。繁殖期为4-8月,每窝产卵6~8枚。卵色纯白,稍具斑点,孵化期约21天,雌雄共同孵卵,雌鸟独自喂雏。</p><p class="ql-block">蓝耳翠鸟斯里兰卡亚种</p><p class="ql-block">蓝耳翠鸟斯里兰卡亚种(学名:Alcedo meninting phillipsi)是蓝耳翠鸟的亚种之一,小型攀禽。全长约15厘米。头顶和颈黑色,具蓝紫色横斑;耳羽紫蓝色;喉部淡棕色;颈侧各有一黄白色斑点。上背暗蓝色,背中部、腰至尾上覆羽辉蓝色。翅上覆羽暗蓝色,有钴蓝色斑点。尾羽暗蓝色。下体栗色。嘴黑色,基部肉红色。脚红色。栖息于林间溪旁树上。以鱼、虾、软体动物、水生昆虫为食。长时间站立于近水处的树枝或岩石上耐心观察,发现小鱼浮至水面,俯冲到水面用尖嘴将鱼捕获,飞到树上或岩石上吞食。在沙堤或泥崖挖掘隧道式洞穴,在其中产卵,喂养幼鸟。繁殖期为4-8月,每窝产卵6-8枚。卵色纯白,稍具斑点,孵化期约21天,雌雄共同孵卵,雌鸟独自喂雏。</p><p class="ql-block">银翠鸟(学名:Alcedo argentata):是一种小型翠鸟,体长14厘米。全身主要有黑白两种颜色的羽毛。有二个亚种。银翠鸟黑头黑翼上均有银白色斑点。喉头和腹部也是银白色,胸前稍带黑蓝色光泽。弗拉明戈银翠鸟略小,腹部清紫色,乳白色喉头。黑色的鸟喙象一把匕首,腿是明亮的橙红色。栖息于有灌丛或疏林、水清澈而缓流的小河、溪涧、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性孤独,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仅分布于菲律宾中南部的一些岛屿上。</p><p class="ql-block">普通翠鸟</p><p class="ql-block">普通翠鸟(学名:Alcedo atthis)是佛法僧目、翠鸟科的小型鸟类,体长16-17厘米,翼展24-26厘米,体重30-45克。体色较淡,耳覆羽棕色,耳后有一白斑。额、头顶、枕和后颈黑绿色,前额侧部、颊、眼后和耳覆羽栗棕红色,颧纹翠蓝绿黑色,背至尾上覆羽辉翠蓝色。翅和尾较蓝,下体较红褐,幼鸟羽色较苍淡,上体较少蓝色光泽,下体羽色较淡,沾较多褐色,腹中央污白色。栖息于有灌丛或树林、水清澈而缓流的小河、溪涧、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单独或成对活动。性孤独,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通翠鸟的繁殖期为5-8月,每年繁殖一窝,每窝约产卵5-7枚。普通翠鸟的寿命一般为两年。分布于北非、欧亚大陆、日本、印度、马来半岛、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除中国西北部分地区外,可见于其他各省。普通翠鸟是艺术家和工艺美术师常用的题材,这类题材不仅出现于绘画和瓷器装饰上,还出现于丝织品、玉雕、木雕等器物上,以《荷塘翠鸟》《荷花翠鸟》《游鱼翠鸟》等为名的作品便司空见惯。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无危(LC)。列入中国国家《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p class="ql-block">蓝翠鸟</p><p class="ql-block">蓝翠鸟(学名:Ceyx azureus):体长17-19厘米,翼展25-29厘米,体重约40克。体羽艳丽而具光辉,头、背羽蓝色有光泽,胸腹部是美丽明亮的桔红色或红棕色,翅膀上夹有一些黑色,后颈和喉部有白斑,尾下尖部是斑驳的灰黑色,腿和脚是鲜红色。嘴粗直,长而尖。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分布于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华莱士区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区及附近岛屿。</p><p class="ql-block">斑头大翠鸟</p><p class="ql-block">斑头大翠鸟(学名:Alcedo hercules)是佛法僧目翠鸟科的鸟类。上体主要为黑褐色,渲染蓝绿色,背部中央具一亮绿色纵线,耳羽蓝色,胸和腹栗色,头和颈黑色。栖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森林河流岸边。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有时兼吃一些植物性食物。繁殖期为4-7月。营巢于林电溪流或干河床岸边土崖上。每窝产卵4-6枚。雏鸟晚成性。分布于印度北部、孟加拉国、锡金、不丹、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北部。</p><p class="ql-block">半领翠鸟</p><p class="ql-block">半领翠鸟(学名:Alcedo semitorquata)是翠鸟科、翠鸟属的鸟类,属鸟纲佛法僧目翠鸟亚目。体长约18厘米,体重35-40克,体羽以钴蓝色为主,头部具黑白条纹,颈侧有奶油色半环形斑纹,喉部白色,下体赭色且胸部带深蓝斑点。雌雄差异小,雄性下颌骨下方具小红斑,幼鸟体羽较深且胸前有暗纹。该物种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栖息于河流、溪涧等水域,常独栖枝头伺机捕食鱼类、甲壳类及昆虫,捕猎时能高速入水并精准捕捉猎物。繁殖期在河岸挖掘垂直洞穴筑巢,每窝产3-4枚卵,雌雄共同孵化,仅雌鸟育雏,幼鸟约27天离巢。繁殖周期具地域差异,如津巴布韦为7月至次年3月,赞比亚集中于9-10月。</p><p class="ql-block">普通翠鸟</p><p class="ql-block">普通翠鸟(学名:Alcedo atthis)是佛法僧目、翠鸟科的小型鸟类,体长16-17厘米,翼展24-26厘米,体重30-45克。体色较淡,耳覆羽棕色,耳后有一白斑。额、头顶、枕和后颈黑绿色,前额侧部、颊、眼后和耳覆羽栗棕红色,颧纹翠蓝绿黑色,背至尾上覆羽辉翠蓝色。翅和尾较蓝,下体较红褐,幼鸟羽色较苍淡,上体较少蓝色光泽,下体羽色较淡,沾较多褐色,腹中央污白色。栖息于有灌丛或树林、水清澈而缓流的小河、溪涧、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单独或成对活动。性孤独,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通翠鸟的繁殖期为5-8月,每年繁殖一窝,每窝约产卵5-7枚。普通翠鸟的寿命一般为两年。分布于北非、欧亚大陆、日本、印度、马来半岛、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除中国西北部分地区外,可见于其他各省。普通翠鸟是艺术家和工艺美术师常用的题材,这类题材不仅出现于绘画和瓷器装饰上,还出现于丝织品、玉雕、木雕等器物上,以《荷塘翠鸟》《荷花翠鸟》《游鱼翠鸟》等为名的作品便司空见惯。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无危(LC)。列入中国国家《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p class="ql-block">形态特征</p><p class="ql-block">蓝耳翠鸟属小型鸟类,体长15厘米左右。雄鸟的前额、头顶、枕部为紫蓝色,密被黑色横斑。眼先为皮黄色,耳覆羽和头侧紫蓝色。上背、腰部和尾上覆羽亮钻蓝色,其中尾上覆羽较暗,尾羽短圆,为暗蓝色或黑色而缀以蓝色。肩部和翅上覆羽为暗蓝色,翅上覆羽还具有钻蓝色的斑点。飞羽为黑色。次级飞羽具有紫蓝色羽缘,最内侧次级飞羽几乎全部为紫蓝色,内侧的边缘为棕色,颈部的两侧各有一个长椭圆形的白色或皮黄白色斑。颏部和喉部为白色或皮黄白色,其余下体为栗色或暗红棕色。雌鸟的羽色和雄鸟相似,但嘴基的红色范围较大。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脚亮红色。虹膜褐色;嘴黑色(雄鸟),下颚橘黄色(雌鸟);脚红色。 蓝耳翠鸟图集</p><p class="ql-block">身体呈流线型,大多数飞翔生活。体表被覆羽毛,一般前肢变成翼(有的种类翼退化);胸肌发达;直肠短,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统发达,有助于减轻体重,利于飞行;心脏有两心房和两心室,心搏次数快。体温恒定。呼吸器官除具肺外,还有由肺壁凸出而形成的气囊,用来帮助肺进行双重呼吸。卵生。体温较高,通常为42℃。鸟类的胸骨上有发达的龙骨突,骨骼中空充气,这是蓝耳翠鸟适应飞行生活的骨骼结构特征。</p><p class="ql-block">大小量度:体长150毫米;嘴峰33-39毫米;翅62-69毫米;尾25-27毫米;跗蹠8毫米。</p><p class="ql-block">蓝耳翠鸟</p><p class="ql-block">蓝耳翠鸟为留鸟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中河流岸边,尤其是森林茂密而水生动物丰富的林中溪流地带,生活于溪流、湖泊、江河、鱼塘。常单独活动。喜欢栖息于岸边低树枝上。</p><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p><p class="ql-block">性孤独,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飞行俯冲到水面用尖嘴捕捉鱼虾。单独或成对活动,长时间站立于近水处的树枝或岩石上耐心观察,发现小鱼浮至水面,俯冲到水面用尖嘴将鱼捕获,飞到树上或岩石上吞食。在沙堤或泥崖挖掘隧道式洞穴,在其中产卵,喂养幼鸟。因独特的捕食方式,俗称“打鱼郎”。喜在池塘、沼泽、溪边生活觅食,常常静栖于水中蓬叶上,水边岩石上的树技上。眼睛死盯着水面,一旦发现有食物,则以闪电式的速度直飞捕捉,而后再回到栖息地等待,有时像火箭一样在水面飞行,十分好看。由于该鸟嗜食鱼类,所以人们又称它为“鱼虎”、“水狗”和“鱼狗”。</p><p class="ql-block">蓝耳翠鸟</p><p class="ql-block">叫声:拖长音的尖叫声tea-cher。</p><p class="ql-block">分布范围</p><p class="ql-block">分布于孟加拉国、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越南。3</p><p class="ql-block">蓝耳翠鸟分布图</p><p class="ql-block">中国仅有云南亚种,分布于云南勐腊。7</p><p class="ql-block">它的生态生物学资料国内记载甚少,1960年,著名科学家郑作新教授等人曾在勐腊的一河沟边采获一只。</p><p class="ql-block">繁殖方式</p><p class="ql-block">繁殖期为4-8月。营巢于林中河流岸边的石崖上。自己掘洞筑巢。蓝耳翠鸟能用它的粗壮大嘴在土崖壁上穿穴为巢,也营巢于田野堤坝的隧道中,巢室为球状,这些洞穴鸟类与啄木鸟一样洞底一般不加铺垫物。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每窝产卵6-8枚。卵色纯白,辉亮,稍具斑点,大小约28毫米×18毫米,每年1-2窝;孵化期约21天,雌雄共同孵卵,但只由雌鸟喂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