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朱重烈,男,汉族,1968年3月出生,籍贯浙江诸暨。1991年6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8月正式开启职业生涯,拥有大学学历。</p><p class="ql-block"> 早期,朱重烈任职于浙江省委办公厅,在秘书二处、综合二处从助理调研员做起,历任副处长、处长,积累了扎实的政务基础和丰富的协调经验。2011年10月,他担任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党组成员,步入副厅级领导岗位。此后,其仕途稳步迈进,2013年3月任浙江省委办公厅副主任,2015年2月出任浙江省委副秘书长。</p><p class="ql-block"> 2017 - 2018年,朱重烈活跃于宣传与网信领域,先后担任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浙江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等重要职务,为浙江在网络安全、信息化建设及宣传思想工作上的推进贡献力量。2021年10月,他调任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党委书记、总裁,在媒体行业探索创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朱重烈迎来新使命,担任金华市委书记,致力于推动金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3年2月起,兼任金华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积极推动国防建设与军地融合。作为中共二十大代表,他积极参与国家发展战略探讨,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 。</p><p class="ql-block">诸暨,这片位于浙江中北部的土地,历史悠久,人文昌盛,孕育了众多名门望族,朱氏便是其中之一。诸暨朱氏人口众多,分布广泛,约有6000多户,22000多人,在当地姓氏排名中位居第17位,散居于全市13个乡镇的100多个自然村 ,其家族渊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历史时期。</p><p class="ql-block">早期迁入:朱买臣开基</p><p class="ql-block"> 西汉时期,名臣朱买臣从会稽兰亭里迁入诸暨五泄牛头山下。朱买臣家境贫寒,以卖柴为生,但他勤奋好学,胸怀大志。他的故事被后世传颂,如“覆水难收”这一典故就与他相关。朱买臣在五泄山下结茅居住,成为历史上最早迁入诸暨的朱氏先祖 。他的到来,为朱氏在诸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坚韧不拔、勤奋向学的精神或许也对后世诸暨朱氏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历经岁月变迁,早期朱买臣一支在诸暨的繁衍细节难以详尽考证,但他作为开拓者,在诸暨朱氏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p><p class="ql-block"> 宋代:多支汇聚,家族繁茂</p><p class="ql-block"> 宋代是诸暨朱氏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多支朱氏相继迁入,使家族日益壮大。</p><p class="ql-block">朱熹从弟朱熏(也作勋),官任暨阳(今诸暨)州判。任职期满后,他尊从父训,负责管理暨阳陶朱山祭祀西汉朱买臣的庙宇相关事宜,于是选择在陶朱山之阴定居 。此后,他的子孙在此繁衍,形成了一大望族,如今后裔分居在诸暨陶朱、莼塘、花山、高湖、泌湖、长阑、三都、应店街、东和小坑、鱼塘顶等40余个自然村,人口多达7800余人 。不仅如此,这一支的分支还远迁至萧山、婺源、会稽、义乌、安吉、黄岩、杭州、南京、苏州以及湖广、广西、山东等省区,开枝散叶,在各地生根发芽,传播家族文化 。</p><p class="ql-block"> 朱熹仲子朱埜也与诸暨结缘。当时朱熹被诬为“逆党”,朱埜赶赴临安保护父亲,随后父子一同避难来到诸暨 。朱埜在诸暨城南门拜访哲学家周敦颐后裔,朱熹还为周氏撰写了谱序。之后父子游览五泄山朱买臣旧居,朱埜遵父命定居于此 。他在五泄山麓筑宅,因其宅西朝文笔山,得名上朱。朱埜继娶戚氏,传承一族,其裔孙分居在本市上朱、赵家埠、梅山、相公殿、六蓬、古塘、郭家坞等村 。随着时间推移,支派更是远迁兰溪、桐庐、浦江、富阳、杭州、上海、苏州以及香港等地 ,成为诸暨朱氏中极具影响力的一支。</p><p class="ql-block"> 南宋时,朱胜非后裔朱胜朴从义乌迁入诸暨灵泉乡,应名下朱,至今已传承到27世 。后裔的足迹也远至上海、台湾、美国等地,在不同地区延续着家族血脉,将诸暨朱氏的文化带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p><p class="ql-block"> 此外,朱熹裔孙朱总,先世居建安,元末担任绍兴府判,解职后定居绍兴黄山,后来转迁至诸暨店口镇山 。其后代分居在朱一村、朱二村、朱三村,裔孙也远迁海内外,逐渐发展成为诸暨一大望族 ,在诸暨的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p><p class="ql-block"> 始迁祖朱宗茂公、四六公、二七公,在南宋瑞平年间(1234—1236)从义乌赤岸迁入诸暨桐树林 。赤岸朱氏有四子十八派(后裔与名医朱丹溪同族),桐树林这一支为第十七派 。如今,他们的后裔分居在桐树林、上新屋、璜畈阳、庙下畈等村,至今已传承30世,同样成为诸暨又一大望族 ,在当地形成了独特的家族聚居文化和传统 。</p><p class="ql-block"> 明清及之后:延续与拓展</p><p class="ql-block"> 明代,从天台后朱迁来的朱升,字德超,原籍天台后朱 。其始祖在明初为躲避战乱迁至诸暨华溪孝义乡之石世谷,万历乙卯年(1615)再次迁至石门天师堂 。虽然在此地朱氏人口仅200余人,但支派远迁东阳、临海埠头、白水店前和处州等地 ,不断拓展着家族的生存空间和影响力 。</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还有一些来自省内外的朱氏陆续迁入诸暨,他们分居在诸暨城镇马剑三门头、田东、朱载、鲍溪、五泄上吴院、泄下、三都官庄、外新、白洋头、后龙塔、苍湖朱家、草塔朱宅、安华崇新庵、街亭朱曹坞、金田、平愿山、岭北孚家坞、平山头、枫桥紫薇等村 。这些新迁入的朱氏,进一步丰富了诸暨朱氏的构成,不同支系在诸暨这片土地上相互交流融合,共同推动了诸暨朱氏文化的多元发展 。</p><p class="ql-block"> 宗谱留存:文化传承的脉络</p><p class="ql-block"> 现存诸暨市朱氏宗谱,据不完全统计,有44种版本,计501册 。这些宗谱是诸暨朱氏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详细记录了各支系的迁徙轨迹、家族世系、人物事迹、家规家训等内容 。例如,《暨阳朱氏宗谱》(民国三十六年续修)记载了小坑朱氏的始祖、迁徙时间和地域等信息 ,为后人研究小坑朱氏的发展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宗谱中还记载了家族的字辈排行,如小坑朱氏从迁越始祖开始,按第六世均佐及第十三世子和系排行,有着明确的行递字母 ,这不仅有助于梳理家族脉络,也体现了家族对传承秩序的重视 。不同版本的宗谱,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诸暨朱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为研究诸暨朱氏的历史、文化、人口迁徙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成为连接家族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p><p class="ql-block"> 诸暨朱氏自西汉朱买臣迁入,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在宋代迎来多支汇聚的繁荣局面,明清及以后不断延续拓展 。各支系在诸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形成了庞大的家族体系 。他们的迁徙足迹遍布各地,不仅传播了朱氏文化,也与当地文化相互交融 。而丰富的宗谱留存,更是为后人研究诸暨朱氏的发展历程提供了有力依据,让我们得以一窥这个家族在历史长河中的波澜壮阔 。如今,诸暨朱氏后裔依然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传承着家族的优良传统,续写着家族的辉煌篇章 。(未定稿,请勿引用。如有侵权,来函即删,请了解情况的宗亲进行补充。微信19819884266)</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篇后语:各位宗亲、朋友,第二届中华朱氏家谱展评会已于2025年5月3日在济南结束,对评出的“优秀综合奖”、“优秀创新奖”和“优秀编纂奖”证书将陆续寄出。自2025年6月1日开始,同时启动第三届中华朱氏家谱展评会家谱资料搜集工作,凡是关于中华朱氏的家谱资料都可以参评,欢迎广大宗亲积极捐赠,中华朱氏网收到后,即寄收藏证书。联系微信:19819884266。致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