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教育实录连载(四)《变学习的压力为学好的动力》

春天之行2025

<h3>第四节 变学习的压力为学好的动力<br><br>凡是学生,都有压力,时大时小,始终伴随。如何对待压力,往往成为不同学习态度的分水岭。被压力压倒,学习不可能积极主动;把压力变为动力,“我要学”的劲头就会越来越足。<br>从儿子小时候起,我们就常给他讲,爸爸妈妈没有别人那样的关系可以帮你的忙,一切都得靠你自己努力、自己奋斗。这些话是怎样在他心里产生作用,变挫折、失败为动力的,后来我们才知道。<br><br>一、一篇八年后补写的日记<br><br>1995年上高三之前,他专门在一篇日记中写了一件发生在小学三年级的事,题目叫《失败的滋味》。<br><br>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br>失败是什么?如果不问我,我很清楚;如果有人问我,那我就不知道了。“咳,失败就是没有成功呗。” 不!没有成功未必就是失败,“成功”了也未必不会成为一个失败者。下面是我永生难忘的一次失败,如果它“成功”了,不知现在我会如何,让有缘读此文章者慢慢品味吧!<br><br>可见,他对这次失败给自己的激励是极为肯定、非常看重的,甚至深感庆幸,进而担心如果没有这次失败,自己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和进步。而且表明,他的这种刻骨铭心的感受,愿意与更多的共识者分享。<br><br>文章对那次“难忘的失败”是这样记述的:<br>那是小学三年级吧(记不清了,时间如何毫无意义),我的母亲为了让我上一所好一点的小学,费了不少心思,托了人,准备把我转到“驰名全区”的铁路五校。那天,我们去面试。妈妈满怀希望地(这正是我不能容忍的最大原因,后来妈妈是何等失望!)取出我的一些证书、成绩单之类的东西,给那位校长看,想说明我是个好学生,不会让学校老师多操心。可那位校长只顺手翻了翻,还说我们不信这些,得考试。接着,便让我和该校一个大一点的孩子一起考了数学和作文。(后来我们才知道,那孩子比我们儿子高一年级,考试题也是高一年级的,人家就是想用考试来拒绝我们,只是我们知道这一切以后,并没有告诉儿子。) 我承认,那天我答得不好,紧张、胆怯,也有由那校长引起的压抑,我不敢看她那张冷漠的脸。唉……,那一幕幕场面,一次次心理活动,历历在目,沉沉在怀。我想忘记,专心答卷,可做不到。不到半个小时,我的题还没有答完,那女校长便把卷子拿走了,大概十几分钟后,就对焦急等待的妈妈和紧张的我说:“你的数学才××分,还没有我们补考的学生高呢!这题多简单哪!”“你看你的作文写些什么呀,还跑到月亮上去了!”总而言之,四个字:绝对不收。我不想说她在故意刁难,我还不能把大人的举动分析清楚,我也没有无根据诽谤别人的习惯。我只清楚地记得,妈妈有些生气,脸色很难看。(她身体不好啊!)我也有些悻悻地,怕妈妈发火,可妈妈眼中只有无奈和爱怜,没有一丝责备。”(看来,此处无声胜有声,他小小年纪,已能理解父母的心情。)<br><br>对那之后发生的事情,文中是这样写的:可是,它远没有结束。它时不时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一出现,我就倦意全消,充满斗志。我内心中隐隐有一个念头,我要超过你们‘铁五’的学生,我要证明给你们看。这念头现在跟了我七、八年,一丝都没有改变。记得考上省实验以后,我还冒傻气地调查了同学们的“出身”,多一个不是“铁五”的,我就暗暗高兴,尽管自己知道这有些幸灾乐祸。 <br><br>我刚看到这篇日记时,还有些不解,问他:“为什么不是‘铁五’的,你就高兴?” 他有点自得地回答:“‘铁五’和我同年级的学生没有考上省实验中学,说明他们的学习没有我好呗;没有考上的越多,越说明‘铁五’的教学质量不高,也说明当年他们不让我上‘铁五’,还真对了!” 我说:“那就是坏事变好事了?”他说:“那倒不是。坏事不能自然而然变成好事,需要一定条件才能转化。”我问他:“这个条件是什么呢?”他颇自信地答道:“压力变成动力,不就转化了嘛。”这样的“转化”,他已不止一次地遇到过了,今后还会再遇到。<br><br>“失败啊!多么难忘的失败!你的滋味是苦还是甜?”这篇日记的结束语提示着他,还将从失败、挫折、压力的“苦”中品尝出“甜”来。<br></h3> <h3>二、“水遇到阻力气势更大”<br>还在儿子读高二的时候,一天,他妈妈在用抹布擦他的书桌时,发现玻璃板下一张纸后面隐隐约约还有字,揭开一看,原来是“清华”两个比核桃略大的楷体字,是用红色圆珠笔描写在一张纸上的,比儿子平时写的字工整得多,看得出来他写的时候是很用心的。后来我们读了他的一篇《随笔两则》,才知道,他为什么会写出这样两个大字,以及与此有关的一些思想变化:<br>清华的目标我曾立过,后来依我的兴趣又变得倾向于北大生命科学生理物理系,去研究大脑的奥秘。但现在看来,我只有考清华了,而且只能考上,必须考上。这不是自己压自己,因为我已不是为了我自己去拼搏,而是为了父辈、祖辈的一个未圆的梦,一个瑰丽的期望。听着父亲说,他在单位的时候对别人讲:‘我的儿子准备考清华,南开保送都不去。’那口吻分明有一种自豪在其中;他是那群人中的佼佼者,命运捉弄人,大材小用,……但他有一个梦寄托在我身上,我必须实现它。听着妈妈与长春姥姥家通电话,告诉舅舅、姥姥,我要考清华,那一份对游子的担心,却分明是在说,对我一定能够考上很有信心。她和姥姥还提起了姥爷:要是姥爷还在该多好啊,他一辈子不就盼这点事吗?我使我更无法逃避肩上的责任。姥爷,是我孩提时的严师,是我言的榜样、行的高标——我不能对不起他老人家。<br>这又是儿子的一个将压力变动力的心理自白。他对亲人的希冀和期待理解得越深、领会得越透,将其转化成的前进动力就越强劲、越持久。<br>这则随笔的结尾一段是:“我该写父亲让我写的《水的联想》这篇作文啦。水遇到阻力气势更大,能转化为奔驰飞腾的动力。我也真应该学学‘水’了!” <br>这种机会说来就来。省实验中学高三两名已保送的尖子生原准备也参加高考,为学校争夺高考状元,突然有关部门通知不准他俩参加高考了。于是,学校和老师就把争夺高考状元的希望寄托在包括儿子在内的几个“第二梯队”身上。<br>他在日记中记述了几个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和期望之后,写道:<br>是呀,时势造英雄,为什么我就不能是“状元”!我决心最后这八九天好好冲一冲,再把状态调整好,向“状元”冲击!冲上了固然可喜,我可以想象老师、父母是副多么喜悦的样子。冲不上去无所谓,考上清华就行,圆了这个父辈、祖辈的梦就行!我只想告诉自己:你不会辜负父母的,你是NO·1!<br>在此决定人生命运的关键日子里,儿子果然抖擞精神,奋力拼搏,以高考655分的成绩(比状元低了8分)、省实验中学高考第一名考入了清华大学,并为此获得了科利华一等奖学金。“我现在考虑回小学、初中去看看老师。也许,该给‘铁五’去封信吧。”这就是他从电视上看到清华大学录取名单,知道了自己已被录取后,在题为《迎接新生活》的日记中写下的一句话。如果真写了这封信,我想,那内容可能主要是,对当年那位校长拒收他,表示由衷地感激。<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