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文史】第1417辑‖重游阔别三十八年的张家庄煤矿

汾州文化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重游阔别三十八年的张家庄煤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文/刘德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烈日炎炎的盛夏,我从省城驱车前往灵石县。调研这个盛产煤的县在政、企、行、校搞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基础,完成任务后见时天色尚早,心底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去看看张家庄煤矿。那是我人生工作的第一站,我在那里挥洒了三年青春,此后一别,竟已过了38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偕同助理小裴、小王,沿着熟悉的方向行驶,十分钟后便抵达了位于灵石县西南的山西焦煤张家庄煤矿。车刚停稳,我便给学生李志文打去电话:“矿上现在谁在?能不能带我四处走走?”志文很快联系了另一位学生付红征——如今他在张家庄学校任教务主任,电话里再三叮嘱红征好好陪我看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征碰面后笑着问:“老师,您想先去哪里?”我几乎没有犹豫:“先去学校转转吧。”跟着红征走到记忆中学校的位置,我让小裴和小王在原地等候,自己则跟着红征慢慢辨认。曾经的教学楼早已被居民楼取代,我边走边在脑海中勾勒旧校舍的轮廓,努力寻找操场的方位。远处群山依旧,空气中似乎还飘着汾河水特有的腥味,不知不觉间,我们已走到当年的校门口。顺着门口的水泥路往前,拐个弯大食堂的位置依稀可辨,路过灯光球场时,俱乐部里热闹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晃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在40年还保持原貌的二级公路上,铁轨下那个通向办公院的涵洞依然完好。这条路向西通往晋南,向东便是灵石县城,来往的方向我至今记得清晰。我特意留意了独生子女楼的模样,又跟着红征回到学校旧址。脚步漫不经心,思绪却早已穿越回三十多年前,那些工作、生活的场景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校门口附近,我找到了当年门卫室的位置。那时这里住着要老师和他的妻子丘大夫。我忽然想起一个傍晚,去他家看黑白电视的往事。临走时我说:“我回单身宿舍喝口茶。”丘大夫当即瞪大眼睛,惊讶地反问:“你还舍得买茶喝?”她并非刻意为难,实在是出于本能的关切。1985年6月,我每月工资只有38元,其中20元要给父亲还账,剩下的18元既要支撑整月开销,还要悄悄积攒10元,日子节俭到了不能再节俭的地步:每天上四节化学课,早上中午一口饭也不吃;晚上六点准时去大食堂买五个馒头,就着白开水一口气吃完。这样的日子,每日如此,每月如此,日复日、月复月,整整三年如此。也难怪,1986年12月我开始腹痛,十次检查都查不出结果,直到1987年8月,矿务局总医院的李瑛大夫才确诊为结核性腹膜炎。他当时就很惊讶:“这年头还有因营养不良得结核病的?”是啊,这病正是长期营养不良与没日没夜拼命工作埋下的病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张家庄煤矿,因煤炭储量枯竭已完成了历史使命。虽建制仍在,却只能靠发煤、洗煤及多种经营维持运转。记忆中矿上只有一栋三层小楼,其余全是低矮的排房,如今已变成几十幢整齐的六层居民楼。路旁一排一排坐着退休工人,或乘凉、或聊天、或打牌,处处透着祥和安宁的气息。小王手上拿着几盒中华烟,看我打招呼就上去递烟点烟,其实我是乱打招呼,一个人也不认识,他们相见不相识,笑疑客从何处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藏着我太多的人生印记:21岁大学毕业来到这里,24岁离开时,我不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认识了相伴一生的贤惠妻子。三年时光,有汗水浇灌的成长,有美好温暖的瞬间,也有难以言说的酸楚。我边走边跟小裴、小王感慨:“我刚来时听老师们说,前多年国家把各地大学毕业生分配到矿上任教,所以彼时学校教师队伍中人才济济,矿务局一中、二中刚成立时,从这里抽调走全体大学毕业的教师去一中、二中任教,教师队伍中还走出去过两位正处级干部,一位是矿长,一位是书记,我那时听后,觉得是八卦故事,崇拜加抽象,他们二人在我心里,就像天上的星星般遥远,我从没想过,更不敢想,自己从这里出发,22年后也成了煤矿的书记、技师学院的校长,大学副校长,党把我一个农村娃也培养成了正处级干部。”因此,在位时我始终牢记这份初心,克勤克俭努力工作;退休后,也想着能发挥余热,继续为社会做点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还跟红征提起一段往事:1987年7月我调回矿务局总部后,矿党委派廉总经济师来机关找我,在我单身宿舍住了一晚,陪我吃了一天饭,本来严厉的廉总今天格外和气地说:因为我每年代的四个班化学课中考都在全矿务局十几所中学中名列前茅,应矿职工要求,反复动员我再回张家庄矿子弟学校任教,还许诺让我当副校长。“其实那时副校长对我吸引力不大,”我笑着说,“但他要是加一句‘学校有了灶,能保证你每天吃两顿饭’,我肯定就回来了。可惜他没说,我也就没回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在平坦的水泥路上,远眺着四面环抱的群山,我忍不住问自己:如果当年真的调回来了,我的工作会是另一番模样吗?人生轨迹又会走向何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低头沉思间,额头忽然碰到了车门——原来不知不觉中,我们已回到了停车的地方。车窗外,夕阳正为这座承载了我青春记忆的煤矿,镀上一层温暖的金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返程坐在车上,我一路沉思不语,在回味、在遐想、在感慨,小裴、小王似乎是受到了感染,竟然也不言语,车里静悄悄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作者简介:刘德有,现为全国产教融合工作指导委员会(筹)委员,中北大学研究院副院长,山西省教授协会首席专家(职教),教育六厅际优秀专家,中华职教社成员(山西校企委员会副主任),中北大学客座教授、西安科大高新学院特聘教授、新疆库尔勒职校总督学,产教融合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特级劳模、山西焦煤奖章获得者。退休前历任过山西焦煤正升煤矿书记(纪),山西焦煤大学筹备处长,山西焦煤技师学院常务院长,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副校长,山西工商学院继教院长。</span></p> 责任编:梁志友  韩 雅  张存义  郝荣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