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漫步在仓前古镇的青石板路上,仿佛穿越了一条时光的隧道。这座位于余杭区的千年古镇,原名灵源,自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因官方在此建造临安便民仓而得名,至今已历经873年沧桑。斑驳的墙垣、蜿蜒的老街、沉淀的往事,每一处都散发着历史的厚重气息。怀着对国学大师章太炎的敬意,我首先来到了他的故居。踏入这座古朴的院落,仿佛能听见先生当年诵读经典的声声回响。展厅内陈列着章太炎的手稿、著作,以及他与弟子们探讨学问的老照片。先生一生以“精研经训,博通史书”为志,在动荡年代坚守文化薪火,其“夷夏之辨”的民族气节与“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令人肃然起敬。站在故居庭院,望见檐角垂下的藤蔓随风轻摆,恍惚间仿佛看见少年章太炎在此诵读的身影,那份对文化的执着,早已在岁月中生根发芽。</p> <p class="ql-block">一百五十年前,古老的仓前镇以其灵秀温润的水土、宽广深宏的文化底蕴,哺育了一代国学大师和革命巨擘。这里是远行游子魂牵梦萦的美丽故乡,是理想与希望滋养孕育的精神沃土。</p> <p class="ql-block">一百五十年后,古老的余杭塘河一如既往、日复一日地从大师少时成长的祖屋缓缓流过,但依然不变的是这里古朴宁静的小街,勤劳智慧的人民,以及勃勃的生机与不息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朴学大师,浙江余杭人,以反清革命和国学造诣闻名,曾主编《民报》、发起光复会,晚年致力于国学教育与抗日救亡运动。</p> <p class="ql-block">章太炎故居</p> <p class="ql-block">章太炎先生书房</p> <p class="ql-block">章太炎先生生平展</p> <p class="ql-block">偶遇暑期社会实践的浙江开放大学学弟,他们正穿梭于古镇街巷,用镜头记录下这座千年古镇的风貌与人文。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憧憬,正如我此刻所见的仓前,既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也孕育着无限的青春梦想。</p> <p class="ql-block">离开故居,沿着老街缓行,青砖灰瓦间藏着无数故事。转角处,一座古色古香的药店吸引了我的目光——这便是因清末“杨乃武案”闻名的钱爱仁药店。满满的药柜、悬壶济世的匾额,默默诉说着当年店主钱坦的一纸证词曾掀起的惊涛,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案曾震动朝野,而这座药店,正是见证历史正义的见证者。抚摸着店门,历史的温度从指尖传来,令人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当脚步踏入仓前新区,截然不同的景象令人震撼。这里,是被称为“梦想小镇”的未来科技城。玻璃幕墙的大楼、穿梭的年轻创业者、咖啡馆里激烈的创意讨论,处处洋溢着蓬勃的朝气。互联网企业的标识闪烁,孵化器里诞生着无数创新的火花。古镇的沉稳与小镇的活力在此交融,仿佛历史与现代在此握手,共同书写新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希望的田野</p> <p class="ql-block">"看得见风景,记得住乡愁。"小镇特意保留的这片田野让创业者尽享田园气息、回归自然。围绕着希望田野,布局了带有文艺气息的配套空间,具备研学交流、休闲娱乐、餐饮等功能。根据不同时节,小镇会在田野种水稻或油菜花。水稻与余杭塘上这一景点相呼应,寓意"水到渠成",是对小镇青年们创业路上美好的祝福。而油菜花谐音"有才华",也寓意着对来小镇创业的年轻人们才华的赞美。</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余杭塘河边眺望。仓前,这座承载了历史记忆与未来希望的地方,让我深深体会到:文化是根,创新是翼。唯有守护传统精髓,方能展翅飞向更高远的天空。章太炎先生若见今日之仓前,想必也会欣慰——文化的血脉未断,梦想的火炬永燃。如今的仓前,一座新的“梦想小镇”拔地而起,诚如鲁迅先生所言“先哲的精神,后世的楷范”,年轻的一代传承发扬先贤精神,传统与未来在这里交织,文化与科技在这里汇聚,诗意与创意在这里升腾,激情与梦想在这里再度启航!离开时,我拾起一片青石板上的落叶。这片落叶,既承载着古镇的沧桑,也将随风飘向充满希望的新区。仓前,正是这样一个地方:在时光的流转中,让历史与未来,共同生长。</p> <p class="ql-block">附录:清未《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简介</p><p class="ql-block">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被称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杨乃武(1841年—1914年),浙江余杭人,字书勋,又字子钊,家世以种桑养蚕为业,性格耿直。20多岁即考取秀才,33岁考中举人。</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清末同治十二年,杨乃武刚在乡试中考中举人,而小白菜毕秀姑则是豆腐店伙计的妻子。</p><p class="ql-block">毕秀姑早年丧父,后来随母亲改嫁给一个小商贩。但身为养父的小商贩,对她颇为嫌弃。</p><p class="ql-block">当时,县城里有家葛氏豆腐店。店主葛大,其妻喻氏生子葛品连,人唤葛小大。</p><p class="ql-block">自葛大去世后,喻氏便改嫁一沈姓木匠。而葛小大则关了豆腐店,靠着磨豆腐的手艺,给别的豆腐店帮工。</p><p class="ql-block">眼看葛小大已到成婚之年,喻氏便托媒送礼,为葛小大迎娶了毕秀姑为妻。</p><p class="ql-block">说起来,这毕秀姑人如其名,长得模样俊俏,再加上她平日喜欢着青衫围个白围裙,所以人人都叫她“小白菜”。</p><p class="ql-block">相较而言,葛小大就长得太不出众了,他身形粗短肥硕,空有一身好力气。</p><p class="ql-block">婚后,由于继父家房子捉襟见肘,葛小大便和毕秀姑在外租房而居。</p><p class="ql-block">赶巧,城中士绅杨乃武修缮房屋,找的就是葛小大的养父沈木匠。</p><p class="ql-block">葛小大听沈木匠说,杨乃武家房屋很多,于是便以1000文的租金,租住在了杨乃武家。</p><p class="ql-block">杨乃武家世代以种桑养蚕为业,家境殷实。他又聪慧好读,就在这年乡试成为余杭县史上第48位举人,深得乡人羡慕。</p><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葛小大和毕秀姑搬住进杨乃武家中的空屋后,葛小大早出晚归,忙于生计。</p><p class="ql-block">毕秀姑为人勤劳,且性格温柔,经常帮杨乃武的妻子詹氏做点活计。一来二去,杨乃武和詹氏都对她非常和善。不仅杨乃武在闲暇时教她习字读书,詹氏也因她一人在家,常常喊她一同吃饭。</p><p class="ql-block">但哪里都有好事者,一些人本就妒忌杨乃武,见他又无故教毕秀姑读书,于是便四处造谣,说他和毕秀姑有私情,甚至还编出“羊吃白菜”的梗来。</p><p class="ql-block">风言风语很快就传到了葛小大的耳中。葛小大本就心胸狭隘,听闻后不免起了疑心。数次悄悄蜇回,尽管撞见杨乃武教毕秀姑习字,但始终并不见他们有不轨之举。但就算如此,葛小大依然满心醋意,常常拿毕秀姑出气。</p><p class="ql-block">杨乃武得知后,为了不惹祸上身,便故意提高房租。而葛小大也心知肚明,于是又另租了房子,和毕秀姑搬走,两家从此不相往来。</p><p class="ql-block">谁知搬走不久,流氓无赖便趁葛小大不在家时,故意来调戏欺辱毕秀姑。其中就有知县刘锡彤的儿子刘子和。他早就觊觎毕秀姑的容貌,便趁机巧施手段,迷奸了她。</p><p class="ql-block">事情发生后不久,葛小大突然发急病去世。他的生母喻氏见他身体乌青,两鼻有血,再加上街坊邻居也议论纷纷,认为他正值青壮,突然暴死,实在是死得蹊跷。于是,喻氏便将葛小大之死,作为命案上报给了知县刘锡彤。</p><p class="ql-block">很快,仵作沈祥匆匆验尸后,向刘锡彤禀报称葛小大的确是中毒而死。</p><p class="ql-block">刘锡彤访得毕秀姑曾和杨乃武有过一段风言风语,于是大喜过望,立刻将毕秀姑拘捕入狱,并亲自审理。</p><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刘锡彤为什么会大喜过望呢?</p><p class="ql-block">原来,刘锡彤为人贪婪。他在任上行径腐败,克扣钱粮,徇私枉法,恶行颇多。因此,好公义的杨乃武不仅数次向州府举报他的恶行,断他的财路,还常编打油诗挖苦讽刺他。因此,他视杨乃武一直为眼中钉肉中刺。</p><p class="ql-block">再加上刘子和担心毕秀姑会将他做的事情说出来,于是先向刘锡彤陈述了他迷奸毕秀姑一事。</p><p class="ql-block">刘锡彤一方面要保护儿子,另一方面正好借机除去杨乃武,所以他对毕秀姑动用了各种酷刑。</p><p class="ql-block">毕秀姑受不住严刑拷打,最终按刘锡彤的要求,被迫招供承认“自己用砒霜杀死了葛小大,而砒霜则是杨乃武所给”。</p><p class="ql-block">紧接着,刘锡彤立刻将杨乃武抓捕归案,即刻审理。</p><p class="ql-block">然而,杨乃武拒不承认他和葛小大之死有关联,并出具了他在案发时不在余杭的证据。</p><p class="ql-block">但刘锡彤颇为狠毒,一心想要置他于死地,所以立刻向州府汇报了此案,并要求解除他的举人身份,好对他施以刑法。</p><p class="ql-block">不待州府文件下达,刘锡彤便迫不及待地对杨乃武刑讯逼供,想迫使他承认与毕秀姑通奸杀夫。</p><p class="ql-block">然而,杨乃武虽被打得遍体鳞伤,却始终不肯承认与此案有瓜葛。</p><p class="ql-block">为了能早日判定杨乃武死刑,刘锡彤将案子上报州府陈鲁,请求二审定案,好为死者葛小大伸冤。</p><p class="ql-block">陈鲁和刘锡彤都是湘军出身,本就很有情谊。再加上刘锡彤已经将此案定为通奸杀夫案,所以当他二审时,便对本就被酷刑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杨乃武继续动用酷刑。最终,受不住酷刑的杨乃武屈打成招。</p><p class="ql-block">于是,陈鲁匆匆结案,并把杨乃武处以斩刑,毕秀姑则被处以凌迟。</p><p class="ql-block">决出来后,杨乃武的寡姐和妻子有如五雷轰顶。</p><p class="ql-block">4</p><p class="ql-block">这里就不得不说说杨乃武的寡姐杨菊贞了。</p><p class="ql-block">杨菊贞比杨乃武要大上10岁之多。她早年嫁人,但出嫁不久,对方便因病去世。于是她便回到娘家,由于父母亡故较早,她便和杨乃武相依为命。</p><p class="ql-block">经过查访,杨菊贞断定弟弟杨乃武被冤枉了。于是她花钱打点,在狱中见到了被折磨得只剩半条命的杨乃武,并让杨乃武草拟了一份被屈打成招的证词,她拿着证词,便一级一级上访告状去了。</p><p class="ql-block">没想到,她一直告到浙江巡抚杨昌浚那里,案子经过一审再审,都因为刘锡彤暗中行贿,从中阻拦,一直还是维持原判。</p><p class="ql-block">无奈之下,杨菊贞决定上京告御状。</p><p class="ql-block">当时,红顶商人胡雪岩正在杭州筹建胡庆余堂。他手下有个幕僚,正是杨乃武的旧友。于是,这个幕僚便将杨乃武的案子告诉了胡雪岩。</p><p class="ql-block">胡雪岩一向乐善好施,听闻后,也认为此案有草菅人命的嫌疑。</p><p class="ql-block">在见到杨菊贞,看到证词后,也很支持杨菊贞告御状的行为。不仅垫付了她进京的开支费用,还特意给做京官的浙江官员夏同善写了一封信。</p><p class="ql-block">夏同善得知后,也认为必有隐情。于是在和翁同龢商议后,将杨乃武一案移交刑部,希望能重审此案。</p><p class="ql-block">然而,刑部派去的官员收受贿赂,再加上杨昌浚等地方官员,又以“此案经过多次审理,早就铁证如山,如果轻易推翻案件,不光会对地方官员以后审案不利,还会引起地方士绅哗变”软硬兼施,因此,最终还是“维持原判”。</p><p class="ql-block">杨菊贞见此,于是再次上京城告御状。</p><p class="ql-block">5</p><p class="ql-block">此时,这桩案子已经闹得天下皆知。此时,我们还不得不提到近代上海的报纸《申报》。申报刚开始是作为奇闻异事报道的,不过很快开始质疑这起案件,提出了几大疑点。从1874年1月6日,到1877年5月7日,3年多的时间,《申报》共发表了44条消息、18篇论说,8则评语按语、15篇谕折、1份状子和1则广告,对此案投入的力度不可谓不大。</p><p class="ql-block">一些有良知的士人,和知道杨乃武为人的人联名上疏,不仅控告官员官官相护,徇私枉法,草菅人命,还极力要求此案应移交京城审理。</p><p class="ql-block">夏同善和翁同龢见舆论难平,不得不向两宫太后禀报此案,并恳请将杨乃武和毕秀姑押往京城,进行终审。</p><p class="ql-block">慈禧太后为平民愤,将此案交由刑部主审。</p><p class="ql-block">结果,刑部对葛小大的尸身重新验定后,发现葛小大并非毒发身亡,而是疾病引起的死亡。于是,此案真相大白,杨乃武和毕秀姑的冤情也得以解除。</p><p class="ql-block">既然如此,那些涉及此案的官员,当然脱不了渎职的干系。于是,在慈禧的指示下,对涉案官员经过调查讯问后,按律法革职140多名官员,并永不叙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