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8日,我们从阳光灿烂的迈阿密登上MSC邮轮,开始了一段为期22天的横跨大西洋邮轮之旅。邮轮在前往欧洲的途中先后停靠了10个城市,让我们得以探访多座风格迥异的港口。</p><p class="ql-block">11月30日,我们抵达终点站—意大利首都罗马,在这里停留了4晚,深入游览了几处著名景点,感受古城的历史和魅力。</p><p class="ql-block">12月4日,我们从罗马再次登船,这次搭乘的是公主号邮轮,踏上为期18天的返程旅程,沿着不同的航线跨越大西洋,最终返回迈阿密。返程中我们停靠了5个城市,继续丰富了本次“环形”大西洋航行经历。</p><p class="ql-block">2024横跨大西洋邮轮往返之旅(四)记录了返程的前2个停靠城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意大利阿尔盖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Alghero)</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阿尔盖罗位于意大利撒丁岛的西北海岸,面向地中海。这里被誉为“撒丁岛的加泰罗尼亚”,因历史上曾被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王国统治,留下浓厚的加泰罗尼亚文化痕迹。它是一个中等规模的海滨城,人口约42,00</p> <p class="ql-block">阿尔盖罗的港口属于中小型规模,主要服务于渔船、游艇以及本地渡船等交通工具。由于港口水深较浅(不足以容纳吃水深度达9至11米的现代大型邮轮),邮轮无法直接靠岸。</p><p class="ql-block">此外,阿尔盖罗的历史城区紧邻海港,属于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因此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港口扩建。当地政府为了维护古城的原貌、城墙结构和海防遗迹,严格限制任何可能破坏历史景观的基础设施建设。</p><p class="ql-block">我们乘摆渡车登上阿尔盖罗旧港旁的码头区,这里离老城区入口只需步行约5分钟</p> <p class="ql-block">阿尔盖罗的海滨大道与城墙城楼,是这座城市最迷人、最具历史韵味的地标之一,是游客到这里不可错过的核心景观。它们不仅体现了这座城市的中世纪军事防御特色,也融合了浪漫的地中海海景,是散步、拍照、欣赏日落的绝佳场所</p> <p class="ql-block">大部分的城墙和塔楼修建于14至16世纪,在阿尔盖罗成为阿拉贡王国重要防御据点之后。后来由西班牙加泰罗尼亚人扩建和加固。用于防御来自海上和内陆的攻击,尤其是防范北非海盗和热那亚势力</p> <p class="ql-block">阿尔盖罗的海滨长廊,也被称为马可波罗长廊,沿着旧城墙修建</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守卫城池、抵御入侵的前线,如今却成了游客们散步、拍照的宁静角落</p> <p class="ql-block">大道上摆放着一些古代军事武器,如大炮、抛石机和攻城器械等。这些布置不仅增添了历史氛围,也让游客更直观地了解这座城市的防御历史</p> <p class="ql-block">在阿尔盖罗的古炮旁,两位小孩追逐玩耍。他们的笑声与身旁冰冷的古式武器形成强烈反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城城墙上,目前保存下来的塔楼共有七座左右,其中五座位于城墙沿线,面朝海岸,是游客最常见和最具代表性的</p> <p class="ql-block">现存的塔楼中最知名的是苏利斯塔,靠近港口和城墙南端,建于16世纪,为阿拉贡时期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它原名“Torre di l’Esperò Reial”,后改名为苏利斯塔,是纪念Francesco Sulis,他是反抗皮埃蒙特王国统治的撒丁民族主义者,被囚禁在此塔多年</p> <p class="ql-block">苏利斯塔圆形塔身,高大坚固。站在顶端,可眺望旧城和海港。它有时作为临时展览或文化活动空间开放</p> <p class="ql-block">在城墙的最高处,一尊孤独的人像静静地立于风中。他的身影朝向海面,背后是岁月斑驳的城墙与暮色中的阿尔盖罗老城</p> <p class="ql-block">该雕像并非国家级历史文物,也没有正式的名字,有人称之为无名海员纪念像或海滨守望者;还有许多当地居民和老年人将其视为海员、渔民和旅人的保护者,称之为「圣母」或「海之圣母」</p> <p class="ql-block">港湾内停满了白色小型和中型游艇</p> <p class="ql-block">阿尔盖罗的海滨大道风景堪称撒丁岛西北海岸的精华之一,集古迹、自然、文化、色彩与情感于一体</p> <p class="ql-block">色彩斑斓的马赛克圆顶是圣米迦勒教堂,阿尔盖罗的地标之一。圆顶上的彩瓷瓦图案在阳光下光彩夺目,常见于城市明信片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城中最著名的教堂是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建于16世纪,混合哥特与巴洛克风格</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庄严华美,藏有精美的祭坛与宗教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教堂后侧,是一座八角形塔楼,顶部覆以玻璃釉瓦的尖顶,具有强烈的加泰罗尼亚特色,是城市天际线上最醒目的象征 </p> <p class="ql-block">圣方济各教堂更为古老,建于14世纪,是加泰罗尼亚哥特式建筑代表</p> <p class="ql-block">这座临街的建筑是卡尔洛五世宫殿,外观朴素,不像奢华宫殿,更像一座坚固的城市官邸。它建于16世纪,曾被用作西班牙皇帝查理五世在撒丁岛行军时的住所</p> <p class="ql-block">圣詹姆斯塔位于老城区内部街巷中,不靠城墙,石砌结构、保存完好,是中世纪城防系统的一部分,现在有时举办临时展览</p> <p class="ql-block">阿尔盖罗的老城区是一座充满中世纪风情和加泰罗尼亚文化印记的迷人古镇,是撒丁岛最有魅力、最独特的历史街区之一。漫步在阿尔盖罗老城,就像走进了一本用石头和海风写成的历史之书。在钟楼之下仰望星辰,在古炮旁听见孩童笑声,战争的痕迹与和平的生活交织在每一条街巷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意大利马拉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Malaga)</b></p><p class="ql-block">位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自治区南部,濒临地中海阳光海岸(Costa del Sol),是西班牙第六大城市,也是安达卢西亚第二大城市(仅次于塞维利亚)。这座城市历史悠久,始建于公元前8世纪,是西欧最古老的连续有人居住的城市之一。城市风景美丽、阳光明媚,年均日照时间超过3000小时,是热门旅游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马拉加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便是坐落在希布拉法罗山(Monte Gibralfaro)上的两座古堡遗址。一座高踞山顶,是始建于14世纪的希布拉法罗城堡;它曾是战略要塞,修建的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山腰处的另一座要塞宫殿——阿尔卡萨瓦(Alcazaba),以及下方的城市与港口。阿尔卡萨瓦建于11世纪,是摩尔人统治时期的防御宫与王室居所。</p><p class="ql-block">为了节省体力,我们选择从港口打车直达山顶,先游览俯瞰全城的希布拉法罗城堡,再沿着下山的步道,顺着蜿蜒古墙漫步而下,进入藏在山腰的宫殿遗址之中,层层拱门与庭院,一步步将人带回伊斯兰王朝的昔日荣光</p> <p class="ql-block">登上希布拉法罗山顶,城堡巍然屹立在陡峭山巅,仿佛一位守望千年的沉默卫士。厚重的石墙沿着山势蜿蜒盘旋,像一条灰色巨龙伏踞在翠绿山脊之间</p> <p class="ql-block">城堡内的城墙仍保存完好,宽阔的瞭望台与防御工事一层套一层,层层嵌套,尽显昔日军事重地的森严气势。漫步在石板小路上,两侧是坚固厚实的墙体,一座座瞭望塔静静矗立,仿佛还能听见当年士兵的脚步和远方传来的号角声</p> <p class="ql-block">尽管如今硝烟不再,昔日的战场已化为游客流连的风景,但希布拉法罗城堡的雄伟轮廓依旧讲述着一个关于守护与征战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站在高处,四周视野开阔,整个马拉加港湾、老城区以及地中海的蔚蓝海面尽收眼底,天与海在远方相接,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两座城堡之间,有一段保存完好的防御城墙步道,沿着山坡蜿蜒而上。石砌墙体紧贴山势,像一道古老的脊梁将阿尔卡萨瓦与希布拉法罗紧密相连。我们逆着大多数游客的行程而行——大多数人是从山下的宫殿城堡开始,步行登上山顶;而我们从山顶顺着城墙缓缓下行,迎着一队队从山脚攀登而上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穿过厚重的石墙门,仿佛从阳光炽烈的地中海世界,一步迈入了一个清凉、静谧、充满东方气息的内庭世界。阿尔卡萨瓦宫殿虽然不大,却处处散发着摩尔文化特有的优雅克制</p> <p class="ql-block">阿尔卡萨瓦(Alcazaba)的名字来自阿拉伯语 “al-qasbah”,意为“城堡”或“防御要塞”。它是马拉加城中最具历史价值的伊斯兰建筑之一,也是西班牙保存最完整的摩尔城堡之一</p> <p class="ql-block">阿尔卡萨瓦是11世纪中叶由哈马迪王朝修建的,目的是作为军事防御要塞,同时也作为贵族的住所。当时的马拉加是穆斯林政权控制下的重要港口城市,面临来自海上的攻击威胁,因此在城市高地修建了这座军事与宫廷合一的复合型建筑。</p><p class="ql-block">这座要塞拥有双重城墙、塔楼和多个防御门道,结构严密,设计注重层层设防与视觉遮挡,进入内部需经过连续的转折门道,防止敌军轻易突入。它的防御系统后来成为阿尔罕布拉宫等摩尔建筑的先驱范本之一</p> <p class="ql-block">内部设有精致的庭院、水池、喷泉、马蹄形拱门与多边形塔楼,反映出摩尔人对几何秩序、自然采光与水体布局的讲究</p> <p class="ql-block">游客可以参观其庭院、城墙、塔楼与小型考古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走出阿尔卡萨瓦宫殿的厚重石墙,眼前忽然豁然开朗——在城堡的山脚下,静静躺着一座建于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剧场。</p><p class="ql-block">剧场依山而建,半圆形的石阶座位层层铺展,虽历经千年风雨,依旧结构清晰,气势不减。阳光洒在古老的石阶上,仿佛为这座曾经回荡过拉丁语吟诵与音乐的空间镀上了金色的回忆。脚下是罗马时代的戏剧舞台,身后是摩尔时期的宫殿,而再远处,是现代城市的喧嚣——三种文明在这一瞬间交叠在一起,让人仿佛穿越了时空</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古剧场后,我们们穿过石板小巷,来到了马拉加最富艺术气息的一角——毕加索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西班牙南部马拉加老城区中心的毕加索博物馆不仅是一座艺术的殿堂,更是大师灵魂归处的地方。这座博物馆位于一座16世纪的文艺复兴风格宫殿——布埃纳维斯塔宫内,古老的石墙与现代艺术在此交汇,历史与创意在这里碰撞出独特的火花。</p><p class="ql-block">博物馆于2003年正式对外开放,由毕加索家族捐赠的大量作品构成了核心藏品。从早期写实画风,到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再到晚年的陶艺与雕塑,这里完整呈现了毕加索艺术人生的多个重要阶段。</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共展出200多件作品,涵盖油画、素描、雕塑、陶瓷等多种形式,是了解毕加索创作全貌不可错过的一站</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生于马拉加,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是立体主义的开创者,也是现代艺术的革新者。他一生创作超过五万件作品,从“蓝色时期”到“立体主义”,再到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每一次风格的转变,都是对艺术边界的一次冲撞</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从小跟随父亲,一位画家兼美术教师,系统地学习绘画。他10岁左右就能画出非常成熟的素描和油画,作品讲究结构和比例,非常写实。他后来进入巴塞罗那美术学院和马德里皇家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学习,画风仍是现实主义,带有印象派或象征主义元素。直到20世纪初(大约1907年),毕加索才真正开始向抽象风格转变。但他也不是彻底“抽象”,一直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来回游走</p> <p class="ql-block">《骑小马的保罗》是毕加索于1923年为儿子保罗绘制的一幅具象肖像画,画中的保罗骑在玩具木马上,天真可爱。这幅作品属于毕加索的新古典主义阶段,是他父爱最深、画风最温柔的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的《三女神》(Three Graces)是他新古典主义时期具象风格的作品,创作于1923年。三女神”(又称“美惠三女神”)来自古希腊神话,是宙斯的女儿,代表美丽、魅力与喜悦</p> <p class="ql-block">“坐姿的雅克琳”是毕加索为他晚年最重要的伴侣——雅克琳·洛克(Jacqueline Roque)创作的众多肖像之一。她是毕加索的第二任妻子,也是他生命中最后一个伴侣。他们1953年认识,1961年结婚,直到1973年毕加索去世。雅克琳是他晚年艺术的缪斯,影响深远。毕加索晚年创作了超过400幅以雅克琳·洛克为模特的肖像画</p> <p class="ql-block">《持剑的火枪手》是毕加索晚年(1960年代末)创作的“火枪手系列”中的一类作品。这些火枪手形象造型戏剧化,手持剑或佩剑,代表了毕加索对力量、英雄主义与男性气概的理想化表达,同时也是他晚年艺术自由、充满活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据说是画家晚年立体主义风格作品,抽象与象征。画中可以看出的身体部位(如胸部、脸、眼睛、手臂)被简化为几何图形,如椭圆、曲线和直线</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1944年3月5日创作的《静物:带壶、玻璃杯和橙子》。你看出画中的壶、玻璃杯和橙子了吗?</p><p class="ql-block">毕加索博物馆的作品非常多,从他十几岁时的素描,到晚年抽象、变形夸张的火枪手系列,几乎覆盖了他整个艺术生涯。有些画如果事前没了解,真的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出名。如果一幅一幅画都认真看、细读说明、理解风格和背景,别说几小时,几天都看不完。幸好我们提前做了点功课,带着“重点清单”一个个找过去,感觉像是在艺术博物馆里“寻宝”,也多了一点沉浸感。虽然不全看得懂,但每看到一幅认识的名画,还是会有种“找到了”的小兴奋</p> <p class="ql-block">从毕加索博物馆出来,脑海里还在回荡那些看不懂却被震撼的画作。沿着马拉加古城的小巷走着,不远处那座高耸的钟楼便映入眼帘——马拉加主教座堂(Catedral de Málaga),这座城中最宏伟的教堂,仿佛正静静等着每一个走出艺术世界的人,来到信仰与历史的怀抱</p> <p class="ql-block">教堂门前广场上人头攒动,游客、朝圣者、摄影爱好者汇聚一堂</p> <p class="ql-block">里面据说非常壮观,高耸的穹顶、巴洛克风格的管风琴、彩绘玻璃洒下的光影,还有静谧如诗的回声。我们当时觉得10欧的门票有点贵,就在教堂门口拍了几张照片,没进去。现在想想挺后悔的。有时候省下了一点钱,也省掉了一次难得的体验。下次再来,一定会进去</p> <p class="ql-block">主教堂正对面的“宪法广场”,也有人称它为主教广场,是马拉加老城区里非常有特色的小广场之一。广场不大,却很有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马拉加港的一日游结束了。</p><p class="ql-block">这一天,我们把大半时间花在了希布拉法罗山上的两座古老城堡上。上上下下的石阶绕着山势蜿蜒延伸,让人不时上气不接下气。有几段走到一半,还得找个阴凉处坐下来歇歇脚。幸亏我们设计了“从上往下走”的路线,避开了最痛苦的爬坡,不然我们的腿真的可能半路“罢工”了。</p><p class="ql-block">虽然辛苦,但城堡的壮观景象让一切都值了。从高处俯瞰整座马拉加、港口和大海,仿佛看见历史与现实在眼前交汇。</p><p class="ql-block">下午的毕加索博物馆也让人收获满满。我们提前做了功课,列好了想看的重点作品清单,一一对应寻找,最终也确实看到了大多数“心愿清单”上的作品:《保罗骑小马》《三位女神》《坐姿的雅克琳》……虽然有些画仍然“看不懂”,但对毕加索艺术之路的理解,远比之前更清晰了。</p><p class="ql-block">疲惫归疲惫,但这一天走过的城墙、看过的画、吹过的风,都会成为旅途中最难忘的片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程的邮轮还有三个港口要停靠,旅程未完,期待每一站都有不期而遇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