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进东古坨

浪花一朵

<p class="ql-block">2025.7.14.今日星期一。</p><p class="ql-block">自2021.5月东谷坨一行,到今天,已过四年。四年的时间对普通人来说不过白马过隙,但对一个耄耋老人来说,四年的变化还是太大了。</p><p class="ql-block">四年前刚近耄耋之年的卫奇先生还如少年般一身朝气,满面春风,看到我们《古村之友》一行的志愿者们走近他常年居住的院落时,异常欢喜地穿上他常年爬山越领用的登山鞋,象个朝气蓬勃的少年,拿着登山仗,领着我们大家一路向泥河湾考古实地走去。</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那是个五月中旬的样子,太阳异常地高艳,一树树的杏子因前两天的寒流袭击,青果落了一地。卫老师说:你们来早了,要是再过几天杏子熟了,我这院里的杏子是阳原最好的品种,个子大,肉厚实还甜。说着老人让大家随手摘那还很青涩的杏子品尝,仿佛一个慈祥的老人看到久末相见的孩子满脸都是宠溺,从未担心那果子还没成熟就可能被这伙人摘光……</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一路上老人向大家讲解着泥河湾的来历和命名,讲解着一层层土质的地质结构与年代,讲解着考古人员是怎样发现、寻找、挖掘文物的过程,讲解着小长梁为什么是世界地质活博物馆……老人还带着我们到实地亲自寻找古化石,和远古石器,亲自教大家如何辨别及鉴定的方法。老人用深入简出,幽默诙谐又十分巧妙的语言让大家快速地理解着各种考古知识。从地质地貌到各种化石、石器,从远古到近代……老人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园丁满心满意地浇灌着他心中向往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那次回来后,意犹未尽,一直想再去看看老人,再听听老人讲的那些故事,那些考古、那些大山、那各种石头的前尘往事。而世事难料,因自己不会开车,等着这个那个,几年来终难成行。想着老人年龄越来越高,今年我必须要完成此行,还好我们张家口口哨之神梁丽萍老师听我心愿后,当即决定他开车带我去。随行的有我的两位挚友张美华和孙海荣。</p><p class="ql-block">张美华是原张家囗日报资深老记者,她十几年前就采访过卫奇老先生,这次听说看望卫奇老先生,她说什么也要随同,她说她要再次采访退下来的卫老先生是如何在有生之年还在为泥河湾的考古事业发挥余热的。</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认为卫奇先生是我们的国宝,他把自己辛苦一生得来的知识,通通返哺给了身边每个他认识的人和事。用他的话来说,他一生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泥河湾考古,几十年如一日,风吹日晒,翻山越岭,四处奔走……</p><p class="ql-block"> 今年我次再看到卫奇老人,眼中充满泪水,真是岁月不饶人,已经85岁高龄的老先生,明显的耳背了,精神也大不如从前,看见我们,艰难地站起来,握着我的手说,白瑞花说了你们今天要来,我现在走不了了,只能给大家在这讲讲了……</p><p class="ql-block"> 老人依然坐在他办公桌前的那把椅子上,开始给第一次来的海荣讲解着桌上摆放的各种石器和化石的年份,同想再次采访他的美华老师交流着他的思想观念和理想等等,讲了白瑞花老师一家人对他工作和事业的帮助,讲了白老师一家三代出了三个博士的荣耀。我知道,白老师的女儿贾真秀和我女儿一般大,她从小受家族和卫老师的影响,也从事了考古事业研究,如今已是真正的大博士了。</p><p class="ql-block"> ​想说的话实在太多了,梁老师晚上还有演出,我们不得不早早告别,临别,我们与卫老师和白老师一家合影,真秀的儿子跑到我面前,我拉前他和我们一起合影,并笑着同他说:你将是第四代博士。他开心地跑出院子说,我是第四代博士。</p><p class="ql-block">​(下面三张照片是2021.5.11.照的,那年卫老先生81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