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偶记:国立紫金山天文台旧址

懶人國%逍遥王

<p class="ql-block">  虽然离开地球进入太空的人类依然屈指可数,但是古往今来的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星空的仰望。未知与神秘的宇宙浩瀚无垠,无穷无尽的猜想与探索也伴随人们从远古到如今。“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p> <p class="ql-block">↑从头陀岭远眺紫金山的天文台,山脚到江边的“一马平川”早已变成“高楼丛林”。由于住得不远,攀爬紫金山也是常事,一般从蒋王庙出发,最后到达头陀岭,中途经过天文台。</p> <p class="ql-block">↑前往天文台,除了步行登山,还可以乘坐观光索道。索道有三站,第一站是起点站地堡城站‌;第二站天文台站‌,出了站还需要往回再步行一小段山路,才能到达天文台;第三站是头陀岭站‌。</p> <p class="ql-block">↑“紫金山天文台”有两个概念。一是指“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总部位于鼓楼区北京西路2号,下设多个研究部、实验室和观测台站,中国三大天文台之一;二是指“国立紫金山天文台旧址”,位于玄武区紫金山第三峰。本文中的天文台,均指紫台旧址。</p> <p class="ql-block">↑↓紫金山天文台大门前的开阔平台,最先进入视线的是“田家炳天文科学交流中心”。</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天文观测台,夏朝的“清台”、商代的“神台”、周代的“灵台”,都担负起了远古中国人对宇宙的最早窥望。</p> <p class="ql-block">  中国近代天文学却是相当滞后,当17世纪的欧洲天文学通过望远镜实现了重大突破(如伽利略望远镜)时,中国仍沿用浑仪、简仪等传统仪器,民国时期的中国天文学依然是以肉眼观测为主。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逐步采用现代望远镜技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1天文台本部 <p class="ql-block">  紫台旧址内直径最大的圆顶建筑是‌大赤道仪室‌,简称“大台”,共有两层,原来主要用于天文观测和研究,是天文台本部。现为游客参观的主要展厅,展示天文仪器和陨石展品。</p> <p class="ql-block">↑“天文台”牌楼,中式风格三间四柱式,上覆琉璃瓦,横额为当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手书。牌楼基部横跨在阶梯的中段。</p> <p class="ql-block">↑天文台本部建筑坐北朝南,按轴线对称分布。各个建筑之间以梯道和栈道相连通,各层平台均采用民族形式的钩阑,建筑台基与外墙用毛石砌筑,朴实厚重,与山石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紫金山天文台,简称紫台,建成于1934年,是中国人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p> <p class="ql-block">↑“紫金山天文台奠基石”,位于建筑一层右侧。原碑文为汪精卫所书,已被损毁。现存碑石为张钰哲先生1984年按原碑文重书。</p> <p class="ql-block">↑拾阶而上,穿过牌楼,可以直达“大台”的圆顶。</p> <p class="ql-block">↑大赤道仪室圆顶直径8米。这座大型随动式的白色天文圆顶,经过重新粉刷后,在阳光下格外显眼。</p> <p class="ql-block">↑圆顶观测室内存放着大型天文仪器“60厘米反光望远镜”,现已退役。1934年紫台建成时向德国蔡司公司订制,是当时远东最大、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1937年曾被装箱转移至昆明凤凰山保存,战后又运回了紫金山。</p> <p class="ql-block">↑此镜为反射式卡塞格林系统,由一块主镜和一块副镜构成。口径60CM,主镜焦距3米,副镜约3.3米,合起来总焦距10米。导星镜为折射式,口径20CM,焦距3米。</p> <p class="ql-block">↑1928年紫台创建之初,南京的光污染并不严重,此镜基本可以满足观测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1985年之后,城市建设不断发展、灯光照明不断变亮,已不再适合大型光学望远镜的观测。</p> <p class="ql-block">↑大台建筑的第二层被隔成多个房间,原本是天文台的台长室、会议室、档案室等办公区域,现主要用做陈列展示。</p> <p class="ql-block">↑1913年日本在东京召开亚洲各国观象台台长会议,只邀请法国教会在上海的观象台代表中国参加。消息传出,举国哗然,当时的中央观象台台长高鲁,发誓要建造一座能与欧美并驾齐驱的天文台。</p> <p class="ql-block">↑1928年紫台建筑开始设计,1934年在紫金山第三峰落成揭幕。1937年因受到日军侵华战争影响,天文台工作人员被迫撤离南京,辗转撤往云南昆明。</p> <p class="ql-block">↑1950年中国科学院接收紫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天文学研究的开始。中国现代天文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和天文台站,大多从这里诞生、组建和拓展。</p> <p class="ql-block">↑墙壁上悬挂着一些历史时期照片。</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参观“天球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2陨石博物馆 <p class="ql-block">  “南京紫金山陨石博物馆”是2015年正式开放的常设展馆。馆内收藏近30块来自世界多个地区不同类型的“天外来客”,其中包含两块珍稀的月球陨石和火星陨石、1898年发现的新疆铁陨石、获得了国际永久命名的罗布泊陨石,还有月球陨石、火星陨石、橄榄陨铁等。</p> <p class="ql-block">↑陨石博物馆与“大台”相邻。流星坠落变为陨石。陨石是地球以外的太空岩石,经由地球大气层摩擦燃烧后坠落地表时剩余的碎片,其成分为石质、铁质或是石铁混合的物质。</p> <p class="ql-block">↑馆厅中的张钰哲像。张钰哲(1902-1986)是中国现代天文学家,中国现代天文学奠基人之一‌,“中华”小行星的发现者,曾担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30多年。“中华星”我国本土第一颗获永久编号的第1125号小行星。</p> <p class="ql-block">↑↓Spring Water橄榄石铁陨石,1931年发现于加拿大的萨斯喀切温省。陨石中富含铁纹石和列镍纹石,其余大部分组成橄榄石,还有其他矿物质。</p> <p class="ql-block">↑美国Brenham橄榄石铁陨石。由差不多等量的宝石级橄榄石晶体和铁镍合金组成。橄榄陨铁极为罕见,至今只发现了84次,再加上奇特的艺术形态、宝石级的橄榄晶体和不平凡的来历,被誉为“陨石之王”。</p> <p class="ql-block">↑HUCKITTA橄榄石铁陨石。1924年发现于澳大利亚爱丽丝泉。</p> <p class="ql-block">↑乌拉苏铁陨石。1992年发现于巴西戈亚斯。这块陨石可以用手触摸打卡,“伸手摸星辰”。</p> <p class="ql-block">↑NWA 8713无球粒陨石。2014年发现于西北非沙漠,此类陨石来源于第四号小行星-灶神星。</p> <p class="ql-block">↑↓NWA 869普通球粒陨石。2000年发现于西北非沙漠。这个地区发现的陨石一般都用NWA冠名。</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还有各种小小的陨石纪念品,琳琅满目。图为NWA869L普通球粒石陨石制品,该陨石分裂于约五亿年前的母天体被撞击。</p> <p class="ql-block">↑Seymchan陨石所制首饰。陨石1967年发现于俄罗斯,分类属于“橄榄石石铁陨石(主群)”。</p> <p class="ql-block">↑瑞典陨铁宝剑,标价108万元。瑞典Muonionalusta铁陨石发现于1906年。这是当初行星冷却时,每一百万年冷却一度而形成的特殊结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3子午仪室与变星仪室 <p class="ql-block">  紫金山第三峰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六座蒙古包一般的白色圆顶,“子午仪室”是其中之一,也是紫台旧址最早落成的建筑,主要用于安装子午仪等观测设备。</p> <p class="ql-block">↑子午仪室的主要功能是测量太阳的赤纬和赤经,以及地球的自转速度。这些数据对于天文学研究和地球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子午仪室是紫金山天文台早期发展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两层5间,活顶、活窗由上海远大铁工厂根据瑞士制子午仪工厂附来的图纸制造,具有恒温特性。</p> <p class="ql-block">↑子午仪室奠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夏至,“奠基纪念”碑文由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题写。</p> <p class="ql-block">↑用金文大篆体书写的“子午仪”室。</p> <p class="ql-block">↑子午仪室内部空间比较小,内部摆放一些测量时间的工具,如铜壶滴漏,制作于1316年。还有中国古代四大天文学家的胸像,分别是郭守敬、张衡、祖冲之和僧一行。</p> <p class="ql-block">↑子午仪室下层有一地下室,安设电气主钟二具,这是因为天文钟和子午仪关系最密切,放在一起最是相宜。地下室填充木屑以维持恒温环境,适应精密仪器对温度稳定性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变星仪室”始建于1934年,主体为四层方塔结构,顶部圆顶系本地工人仿蔡司公司设计,对径达四公尺,内部曾安装100毫米罗氏变星摄影机,仪器基座高12米,专门用于造父变星的摄影观测。</p> <p class="ql-block">↑变星仪室主体采用红砖水泥与虎皮石混合结构,属于完全防火建筑。</p> <p class="ql-block">↑紫台旧址的游客止步区域内,还有两个圆顶建筑不可参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4古代的天文仪器 <p class="ql-block">  紫台的露天展示区保存着五件明清时期的古天文仪器,都是明代真品或清代复制品。特别是明代正统年间铸造的浑仪、简仪和圭表,在国内外都是绝无仅有,异常珍贵。其它天文台或科谱场馆中的同型号的仪器都是后来的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这些古天文仪器在明代原本放置在南京北极阁,清代运到北京,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劫殆尽,后来只归还了一部分。这些仪器大致分为演示类、观测类、计时类三类。</p> <p class="ql-block">↑“天球仪”位于大台的西侧。“天球仪”最早由东汉张衡创制,原件1900年被八国联军劫掠,现今的天球仪为清政府1903年时复制。</p> <p class="ql-block">↑“天球仪”直径三尺,球体是用铜铸成的空心圆球,极轴用一铁轴贯穿球体中心制作而成。球面嵌有1449颗铜钉,代表人类肉眼所能看见的恒星,铜钉大小反映了星辰的明暗。一些铜钉之间用短线串联起来构成了星官,天球仪上共分布着280多个星官。</p> <p class="ql-block">↑“天球仪”沿袭中国古代的星名和星座划分,南极圈内的星座是明末由西方传入。天球仪不仅用来表现天体的位置,演示天体的运动,更是封建社会重要的皇家礼器,体现的是皇权的威严与君权神授的观念。</p> <p class="ql-block">↑“简仪”由青铜铸成,最初由元代郭守敬创制,此件为明正统七年(1442年)复制,把唐宋的浑仪结构精简并重新组合而成,故称简仪。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掠至法国驻华公使馆,1905年归还我国。</p> <p class="ql-block">↑“简仪”是中国古代天文仪器中的集大成者,代表中国古天文仪器设计的最高水平。简仪是在浑仪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简化的天体测量仪器,核心部分是一台赤道仪,并附带望管的四游环。地平系统和赤道仪相互独立,避免了多重环系相互遮挡视线。简仪上还有一台地平式日晷。</p> <p class="ql-block">↑“简仪”底座上的凹槽是水槽,注满水后用来调节仪器的水平,作用和现代的水平泡一样。</p> <p class="ql-block">↑地平经纬仪,主要由地平圈、象限环、立柱、窥镜四部分构成。清光绪年间复制,用于测定天体坐标的仪器。地平经纬仪采用的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式的艺术装饰。</p> <p class="ql-block">↑“浑天仪”,明正统七年(1442年)复制,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掠至柏林,1920年归还。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浑天仪,由青铜铸成,由四龙柱、一云柱支撑,基座四侧刻铸奇花异兽。用于测量天体位置和运动。</p> <p class="ql-block">↑“浑天仪”是以中国古代浑天说为理论设计制造的天文仪器。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形状像蛋壳,出现在天上的星星是镶嵌在蛋壳上的弹丸,地球则是蛋黄,人们在这个蛋黄上测量日月星辰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在没有天文望远镜的时代,“浑天仪”是真正的黑科技。浑天仪上有三组圈环,圈环上有着精细的刻度,分表代表着地平坐标、黄道坐标、赤道坐标,中间有一根空心管子,叫做“窥管”。测量时用窥管瞄准天体,然后就可以记录天体坐标和观测运转。</p> <p class="ql-block">↑“浑天仪”底座上的凹槽是水槽,注满水后用来调节仪器的水平。</p> <p class="ql-block">↑“圭表”由青铜铸成,制于明朝正统年间。圭表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天文仪器,大约三千年前我国殷周时代就已在使用,由“圭”和“表”组成,用来度量日影长度。</p> <p class="ql-block">↑“圭”是南北方向平放的刻板。“表”是直立的标杆和石柱,上有孔。圭表可以用来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确定节令、回归年、阳历年,在历书中排出未来的阳历年以及二十四个节令的日期,指导农事活动。</p> <p class="ql-block">↑每个节气都有属于自己的特定影长,最短的为夏至,最长的为冬至,这个变化周期为一个回归年,通过长时间的观测,就能知道一年的准确天数。元代郭守敬测量的一年为365.2425天,误差只有26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5天文图片厅 <p class="ql-block">  “天文图片厅”共有两个展厅。左侧展厅中央是一台经纬仪,经纬仪两侧各架一台望远镜主镜,一支折射镜。</p> <p class="ql-block">↑“天文图片厅”的右侧展厅,中间展示的是一台赤道仪+折射式望远镜。油画展示在两个展厅的四壁,多数是一些古人和日月星辰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星月满空江》取自唐代李益诗意:</p><p class="ql-block">早雁忽为双,惊秋风水窗,</p><p class="ql-block">夜长人自起,星月满空江。</p><p class="ql-block">画图中表现了夜半时分,下弦月和球状星团倒映在江中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探索浩瀚无垠的星空,是否就是人类的终极使命?</p> <p class="ql-block">↑《浪淘沙》取自唐代刘禹锡诗意:</p><p class="ql-block">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p><p class="ql-block">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p><p class="ql-block">画图中的天津四、织女星、牛郎星三颗亮星组成夏季星空的大三角。</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桥明月夜》取自唐代杜牧诗意:</p><p class="ql-block">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p><p class="ql-block">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彗星扬精光》取自唐代李白“拟古其六”诗意:</p><p class="ql-block">太白出东方,彗星扬精光。……</p><p class="ql-block">北斗不酌酒,南箕空簸扬。</p><p class="ql-block">画图中出现了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南箕四星,三颗彗星精光四射,闪耀在山水之间。</p> <p class="ql-block">↑《春江花月夜》取自唐代张若虚诗意。</p> <p class="ql-block">↑《静影沉璧》取自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p><p class="ql-block">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p><p class="ql-block">画图表现的是春季星空下的岳阳楼景色,天空中有狮子座、长蛇座等星座。</p> <p class="ql-block">↑《观沧海》取自三国曹操诗意:</p><p class="ql-block">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p><p class="ql-block">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p><p class="ql-block">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p><p class="ql-block">画面中曹操仗剑独立,长袍飘舞,面对浩瀚沧海。背景是漩涡星系。</p> <p class="ql-block">↑《细斟北斗》取自南宋张孝祥《念奴娇》词意:</p><p class="ql-block">短发萧骚注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p><p class="ql-block">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p><p class="ql-block">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p> <p class="ql-block">↑《天宫对接》展现的是我国2016年伟大的三项科技成就: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贵州平塘县500米射电望远镜正式竣工,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成功实施对接。</p> <p class="ql-block">↑民国建筑楼顶一瞥。</p> 6天堡城观景台 <p class="ql-block">  过了天文图片厅,道路变窄,拾级而上来到“天堡城”观景台。视野变得非常开阔,不仅可以看到紫台旧址的全貌,也可远眺南京城景。</p> <p class="ql-block">↑玄武湖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天堡城遗迹文保碑。天堡城最初是太平天国时期修筑的军事要塞,后被划规到紫金山天文台内,现存三面墙基以及西门遗迹,文保碑位于东墙外‌。</p> <p class="ql-block">↑天堡城上的天文圆顶位于天堡城遗址的最高处,但不开放,据说是属上世纪60年代为观测“东方红一号”卫星而建‌的观测设施‌。圆顶建筑采用‌中式屋顶与西式圆顶结合‌的设计风格,体现中西合璧的天文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秋天的紫金山,充满了令人眷念的五彩斑斓和值得探寻的历史人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