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词汇的表达及蕴含深景

南郭处士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见“岚漪河”平台«方言里的岢岚人»列举了不少方音词汇,读后想到此前亦有类似文字,模拟方音用字普遍的混乱不一,拟字仅用其音而弃其字义,纯粹成为“汉字写外语”式的表达,导致不懂该方音词汇的外地读者会一头雾水,故有感而发留言如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似应深掘并规范这些方音词汇的由来尤及用字。有不少其实就是普通话用词,如“凉盈盈”实即“凉荫荫”,再如表神气活现的“袅逛力哇”,实即“牛杠哩哇”——外地人亦一眼可懂,而前者若不知情还真看不懂,只能前后语境中猜个大概。涉乡土文学用字的音准意达和一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即中原汉语词汇及发音向西部西域民族地区传播中产生的“分音化”现象,在岢岚方音词汇中亦有不少表现,如“棒→不榔”,“巷→壑廊、旮旯”,这亦民族历史变迁在地域上留下的语言残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即一些应系“外化”极广的源性词汇,典型如“圪蛋、疙瘩、圪堎”——嘎达、郭勒(蒙),格勒(俄欧)即突出物→堡垒、城。而汉字“城”,到西亚则分音化为“斯坦”发音并拼音化…。换言之,岢岚方音现象,背后曲折反映的依然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上述“疙蛋、疙瘩、嘎达、格勒”疑似更早版本的“常凯申”式回译。终极指向西周即有的“博士”制度,该词西传成为印地“佛”(梵语记为Buddha,实即汉语“博达”发音直译)、蒙及西亚“博格达”(博物通达之伟大至圣)。如同今“东胜”/“鄂尔多斯”之音字表达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又及岢岚方音大量的叠音词尾,以及大量的“入声”发音词,其实承传的是恰是中原上古汉语遗风,今普通话实为清“满大人”学中原汉语不地道而成的“方音”,并导致大量入声的消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模拟方音用字普遍混乱不一。拟字多仅用其音而弃其字义,纯粹成为“汉字写外语”式的表达,这即导致不懂这些方音的外地读者一头雾水,故一定的规范化还是必要的,既用其接近普通话的发音,又尽量符合拟音字的本义,这应是一基本标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