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小相村乡绅阶层不一而足,他们中不乏为大家族,主要有卞氏家族、和氏家族、潘氏家族、张氏家族等。其中和氏家族及宗长和致泰友善待人、事业有成,他家堂号名“和广善堂”名符其实,因此倍受人们推崇,人们亲切称该家族为“和家”,和致泰可谓“优秀乡绅”。</p> <p class="ql-block">和家的可述家史可追溯自清朝末期的和正明先生那里,由农耕世家开始经营小本生意发迹致富。第二代和致泰子承父业发展壮大,直到民国前期达到鼎盛。</p> <p class="ql-block">在民国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山西汾阳县小相村的和致泰先生如同他家所在北门前街的那棵根深叶茂的古槐,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前瞻性的商业实践,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树立起一座精神的丰碑。作为农耕粮田的充盈者;“和广善堂”的掌门人;农、工、商兼营得风生水起者,和致泰先生打破了人们对乡绅的刻板印象,展现了一种既扎根乡土又放眼域外的生存智慧。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尘封的往事,更是对当今社会仍有深刻启示的精神遗产。</p> <p class="ql-block">和致泰先生身上体现了传统乡绅美德的现代转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乡绅阶层长期扮演着“乡土社会守护者”的角色,他们既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地方治理的参与者。和致泰先生继承了这一角色中最为珍贵的品质——“亲民”。当时小相村民众大多贫困,毎每地方政府征收税赋、摊派等,和家自愿、主动缴纳全村数额的一半以上。逢遇天灾人祸,和家积极为难民出资相助慷慨解囊。曾有家中佣人年青小伙子张尔礼和宋常春家庭结构欠佳、家境贫寒,娶不过媳妇,和致泰率领家人们出钱出力给二人张罗了婚事。每每“出差”回家的和致泰,进村后多为下了轿车步行,与碰到的乡亲们招呼或捣谐(聊天),常有车夫回到家很久,家人还等不回东家回家吃饭的现象。总之,虽然和家产业横跨农工商各业,他已成为工商界大佬,但和先生始终保持着与“泥腿子”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基于平等与尊重的交往。他领导族人社会交往的行为方式,被人们描述为“很接地气”,这恰恰体现了传统“仁政”思想在民国时期的延续与创新。</p> <p class="ql-block">在描述一个地方或一个家族的求生存谋发展方面,曾有锦句:“无农不稳,无商不活,无工不富”。乡绅和致泰承父务农经商的基础上拓展发展空间,在他身上充分展现出社会精英的显著特点——智慧。</p><p class="ql-block">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大多数乡绅仍将财富固着于土地之上,而和致泰已经大胆地将资本投向现代工商业。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和致泰入股山西省晋裕汾酒有限公司,成为该股份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在那个时期他还在山东投资煤矿,在天津开有颜料商铺,在北京投资卷烟厂等,这些足以反映出他的聪慧。特别值得指出来的是投资煤矿,这在当时的小相村乃至整个汾阳县都属罕见。煤矿业作为重工业的基础,在民国初期是典型的现代产业,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和远见才能涉足。</p><p class="ql-block">和致泰先生的工商业版图构建体现了一种“立足乡土,放眼全国”的战略思维。从汾阳的土地,到山西的酒业,再到跨省的煤矿、卷烟厂及商铺,他的事业轨迹恰如一幅徐徐展开的中国早期现代化地图。这种空间上的拓展不仅仅是资本的流动,更是一种眼界的开拓。然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和致泰先生在工商业上的成功并没有使他异化为纯粹的逐利者,而是依然保持着乡绅的社会责任感,他施舍家乡的资金并非来自农业收入,而是在外的工商赚回的“外汇”。这种平衡在资本开始冲击传统社会结构的民国初期尤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上图是《山西省晋裕汾酒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名单》,图中显示民国二十二年夏季晋裕汾酒有限公司筹集股东的股数与股金等详情,其中一号股东占有股份七十股为第一大股东,第二大股东是排为第二十五号的和广善堂和致泰(红色圈内),占有股份六十一股。</b></p> <p class="ql-block">乡绅和致泰的优秀之处,还表现在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人志士仁德精神与高尚气节的精髓——善德。和先生的善德不仅体现扶贫济困体恤他人,还体现在关心集体、奉献社会、家风传承诸多方面。他曾助力家乡公共设施建设,他曾暗地为八路军等革命力量捐赠财物。上世纪五十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初期,他率先响应政府公私合营政策,把商铺、工厂等交给国家。</p><p class="ql-block">他尽力把行善积德的思想和行为传承给后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他把二孙男和增寿从天津送回汾阳,加入刚刚成立的汾阳汽车运输公司,之后又把大孙男和靖华入职山西省人民银行工作,两个孙男在各自岗位品行端正,深受单位好评。孙辈加入祖国建设后,他及其他家人从天津回到家乡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当时他家的房产已全部通过土改运动分配给所需的村民居住,而他家“寄人篱下”多次搬迁,直至移居小相邻村上堡。</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致泰之子和清顺(又名和金锁)参加集体劳动之余学习中医药,治疗皮肤病是他的特长,他自己采集制作中草药膏为民众解除病痛。他的善举深得人们好评,这正是家风的传承和“善堂”的延续。</p><p class="ql-block">“和广善堂”这一堂号本身便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密码。在中国商业传统中,“堂号”不仅是商业标识,更是价值观念的凝结。“广善”二字,既有广结善缘之意,也暗含推广善行之志,这与和致泰先生“受到民众的尊重与好评”的事实相互印证。传统商号往往强调“诚信”、“德厚”等品质,而“广善”则更进一步,体现出主动的社会担当。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理论,认为传统中国社会关系以自我为中心向外推展,而和致泰先生通过“广善”的理念,似乎试图超越这一局限,构建更为平等和广泛的社会联结。他的商业成功与口碑良好的双重成就,证明了中国传统商业伦理在现代条件下仍具有强大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上世纪八十年代和家后裔合影</b></p> <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和致泰先生的“亲民”、“智慧”及“善德”,足以说明他是一名“优秀乡绅”,用今天的话说,他不仅是一名“农民企业家”,更是一名“中国好人”、“感动中国人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资料来源:采访上堡村和致泰曾孙和(力)义先生,通过小相村几位长者收集到早年人们口口相传和家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 </span><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公元2025年7月16日草成</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