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笔痕,语文魂:一位老教师的课堂坚守

关内梅子

<p class="ql-block">  指尖捻起粉笔的瞬间,总想起三十七年前初登讲台的模样。如今课件已成为课堂标配,可这支握着半辈子的粉笔,仍在黑板上续写着我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在信息技术席卷教学的当下,我依然坚信,那些簌簌落下的粉笔灰里,藏着最质朴的教育温度。</p> <p class="ql-block">  走进我的课堂,黑板从不是冰冷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  教《小公鸡和小鸭子》时,我会先用白色粉笔勾勒出弯弯曲曲的小河,再换黄色标出草地的范围,最后用红色笔圈出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对话。孩子们盯着粉笔头在黑板上游走,连平日里坐不住的孩子,也会指着板书小声念叨:“它们在互相帮忙呢。”那些色彩分明的线条,像一双双小手,轻轻牵着孩子们走进故事里。</p> <p class="ql-block"> 讲《赠汪伦》那天,我特意在黑板右侧画了片浅浅的水纹,旁边用蓝色粉笔写“桃花潭水”,再用红色加粗“深千尺”。转身时瞥见后排的小姑娘正跟着我的粉笔头比划,忽然明白:比起课件里精致的动画,孩子们更爱这“慢慢生长”的诗意——当“不及汪伦送我情”七个字落定,有孩子举手说:“老师,这水再深,也比不过朋友的心意对吗?”</p> <p class="ql-block">  教《要下雨了》的板书总带着些孩子气。粉笔画的小白兔竖着长耳朵,小鱼的尾巴甩得俏皮,连蚂蚁搬家的队伍都画得歪歪扭扭。我一边画一边念:“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马上要来到。”孩子们跟着念的声音里,混着笔尖划过黑板的“沙沙”声,像在唱一首关于自然的童谣。而《小熊住山洞》的板书里,我会用绿色粉笔给大树添上新叶,再用棕色画出小熊的脚印,从春天的嫩绿到冬天的雪白,孩子们看着板书就明白了:“小熊舍不得砍树,所以森林才一直这么美。”</p> <p class="ql-block">  这些板书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讲《咕咚》时,我先画个大大的“咕咚”,再用箭头引着一群小动物往前跑,最后才用黄色粉笔圈出站在原地的野牛。画到一半故意停笔:“你们看,大家都在跑,只有野牛在想——”话音未落,孩子们已经接上来:“这‘咕咚’到底是什么呀?”而《古对今》的板书,我会先写“晨对暮”,再让孩子们看着我的粉笔头猜下一句,当“雪对霜”三个字落定,总有孩子惊喜地拍手:“它们都是一对一对的!”</p> <p class="ql-block">  《操场上》的板书藏着小小心思。我用粉笔画了个圆圆的操场,里面写着“打球、跑步、跳绳”,特意在旁边留了块空白。有孩子问:“老师,这里可以写我的‘踢毽子’吗?”我笑着把粉笔递过去,看他歪歪扭扭的字迹落在黑板上,忽然觉得这留白比满满当当的文字更有意义——语文本就该生长在孩子们的生活里。</p> <p class="ql-block"> 教《浪花》那天,我在黑板顶端画了朵卷着边的浪花,旁边写着“像个小娃娃”。讲“浪花迈着步、唱着歌”时,粉笔尖在黑板上轻轻顿了顿,模仿浪花拍打沙滩的节奏;写到“挠脚丫”三个字,特意把“挠”字的提手旁写得弯弯的。下课时,有个男孩踮着脚摸黑板上的浪花:“老师,它好像真的在动呢。”</p> <p class="ql-block">  这些细节里,藏着我对一年级孩子的理解。他们记不住复杂的概念,却会盯着粉笔画的小鱼发呆;他们说不清什么是“对仗”,却能从板书的“晨对暮”里摸到汉字的韵律。所以讲《人之初》时,我会用不同颜色标出生字的声调,在“教之道,贵以专”旁边画个小小的铅笔,告诉他们:“就像你们握铅笔要专心,学习也要这样呀。”</p> <p class="ql-block">  粉笔灰落在袖口上,像落了层薄薄的雪。近四十年了,从青涩到从容,这支粉笔陪我走过了无数堂课。我并非抵触课件,那些生动的动画确实能让课堂更鲜活,但板书的妙处,正在于“过程”二字——孩子们看着我写“天”字时先横后撇,看着我改了又改的箭头,看着空白处突然冒出的小图画,其实是在感受:原来知识是这样一点点想出来的,原来文字里藏着这么多小心思。</p> <p class="ql-block">  有次课后,一个孩子递来张画:黑板上满是歪歪扭扭的字,旁边站着个举着粉笔的小人,底下写着“老师的手会变魔术”。那一刻忽然懂得,这黑板上的一笔一划,早已不是简单的教学工具。它们是桥梁,让孩子们触摸到语文的温度;是种子,把对文字的热爱悄悄种进心里;更是我四十年教学生涯的注脚,写满了对“教书育人”最朴素的坚持。</p> <p class="ql-block">  如今指尖的粉笔仍在游走,簌簌的粉笔灰里,藏着比岁月更长久的东西。我想让孩子们知道,语文从来不是课件里一闪而过的画面,而是像这板书一样——有温度,有呼吸,有慢慢生长的力量。而我能做的,就是握着这支粉笔,陪他们走好语文学习的第一步,让这些带着手温的字迹,成为他们童年里最温柔的光。</p> <p class="ql-block">“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坚守。这便是语文魂,亦是教育最美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粉笔灰簌簌落下的声音,黑板上“沙沙”的写字声,原来都是语文课堂里最动听的旋律。比起精致的课件,这种带着手温的板书,确实更能牵着孩子们走进文字里,感受到语文的温度和生长的力量。三十七年的坚守,藏在每一笔粉笔痕里,这才是最动人的“语文魂”啊!</p> <p class="ql-block">  蝉鸣渐起时,一年级的语文课堂暂告一段落。黑板上的粉笔痕慢慢淡了,可那些和孩子们一起在板书中认识的“小公鸡”“桃花潭”,一起数过的“蚂蚁搬家”“操场游戏”,都成了这个夏天最鲜活的纪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这支粉笔陪我写下了无数个“晨对暮”“雪对霜”,也记下了孩子们指着粉笔画惊喜的眼神、跟着板书念课文的童声。暂时收起粉笔的日子里,忽然发现:原来每一笔板书都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我们一起在语文里慢慢长大的痕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下学期的黑板还会重新热闹起来,但这个夏天的粉笔灰里,藏着我们共有的、关于文字的温柔开始。暂别是为了更好的相遇,期待秋天再见时,我们能在新的板书中,读出更多故事里的星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