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未来

暖春

文/画/暖春 <p class="ql-block"> 前 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与那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箴言,愈发引人深思。三民主义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其根本要义始终围绕人民:让百姓过上有尊严、有保障、有安全感的幸福生活,正是民生主义的终极追求。民族主义,在于凝聚中华民族的磅礴力量——以包容的民族政策团结各族同胞,以互惠互利的胸怀联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共同抵御外部风险挑战,为民生改善筑牢坚实屏障。民权主义,则是通过充分发扬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激发全体人民的奋进活力,让每个人都能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共享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指向一个目标: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p> <p class="ql-block"> 展望未来</p><p class="ql-block"> 文/暖春</p><p class="ql-block"> 从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振臂呐喊,到当代社会对法治与人权的执着追求,人类文明的进步轨迹中,始终镌刻着对理想社会形态的不懈探索。民族、民权、民生构成的价值坐标系,与市场经济、法治建设、社会道德等现实维度交相辉映,共同描摹着时代发展的壮阔篇章。在这个变革激荡的时代,唯有以历史为镜鉴、以现实为基石,方能在传承中开新局,于多元中聚共识。</p><p class="ql-block"> 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恰是民族主义的深层注解。中国近代史上,民族主义曾是救亡图存的精神火炬:甲午战后,梁启超疾呼“少年强则国强”,将民族觉醒与国家命运紧紧相系;抗日战争时期,“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呐喊唤醒全民族斗志,印证了民族主义凝聚人心的磅礴伟力。但历史亦深刻警示:当民族主义异化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偏执,便会站在文明对话的对立面。</p><p class="ql-block"> 今日之民族主义,当是“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的理性姿态。从“一带一路”倡议中各国合作共赢的生动实践,到抗疫期间全球医疗物资互助的温暖瞬间,无不证明民族的复兴与世界的进步可以同频共振。正如历史学家许倬云所言:“真正的民族自信,在于承认自身不足的勇气,和学习他人长处的胸怀。”</p><p class="ql-block">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古代典籍中的这句智慧箴言,道破了民权保障的根本意义。商鞅“徙木立信”的典故,彰显了法律公信力对权利保障的基石作用;古罗马《十二铜表法》将法律条文公之于众,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开启了权利保障的制度化先河。</p><p class="ql-block"> 当代社会的民权实践,更浸润在法治的细节之中。从“疑罪从无”原则的确立,到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从行政诉讼“民告官”渠道的畅通,到民法典对公民权利的全面覆盖,法治正成为民权最坚实的屏障。正如法学家罗翔所言:“法律的生命不仅在于逻辑,更在于经验——这个经验,就是对每个具体生命的尊重。”当权利救济的渠道畅通无阻,当公平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民权主义便有了鲜活而厚重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民生主义的核心始终是人民的获得感。孙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愿景,在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变为现实;“节制资本”的思考,与今日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调控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朴素向往,到如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全面追求,民生的内涵随时代发展不断丰富深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市场经济与计划调节的有机结合,为民生改善提供了制度保障。浙江“千万工程”让乡村焕发新颜,深圳前海通过市场机制激活创新活力,雄安新区以科学规划引领绿色发展——这些实践印证:唯有将市场的效率与政府的担当相结合,才能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正如经济学家林毅夫所言:“发展的目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而合适的制度安排,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力,在于制度、道德与环境的良性互动。春秋时期子产“不毁乡校”,体现了古代政治家对社会舆论的尊重;明清晋商“诚信为本”的商道,彰显了道德对市场秩序的维系作用。今日之社会建设,更需要这种多元协同:完善的社会制度划定行为边界,高尚的社会道德滋养精神世界,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生存根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出,到长江禁渔、碳达峰碳中和的实践推进,我们正重新定义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当城市公园成为居民日常休憩的乐园,当乡村溪流重现清澈见底的原貌,当“光盘行动”成为全民自觉,社会风气的改善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正如环保人士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中警示的:“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伤害,最终都会回馈到自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三民主义”的初心,审视当下的发展实践,我们愈发清晰:民族主义需要开放包容的胸怀,民权保障依赖法治信仰的培育,民生改善呼唤发展理念的革新。当这些价值理念融入社会运行的肌理,当制度完善与道德建设同频共振,我们必将构建起一个物质丰裕、精神丰盈、生态优美的美好社会——这既是历史的启示,更是未来的承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