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建阳的土地上,一场融合自然探索、文化传承、科技体验与美育培养的研学之旅就此启程。四天三晚,我们从建阳出发,一步步深入武夷山的怀抱,在天游峰的云雾里读懂山水诗意,在九曲溪的竹筏上感受自然灵韵,更在非遗技艺与前沿科技的碰撞中,触摸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h3> <h3>文化启程:在古今对话中扎根传统</h3> <h3>研学的第一天,考亭书院的晨钟仿佛穿越千年。身着传统服饰的我们,在庄重的敬师礼中整理衣冠、行拜师礼,无人机盘旋上空记录下这一时刻,古老礼仪与现代科技在此刻奇妙交融。朱子文化的厚重底蕴,从朱文公的教诲中流淌而出,让我们懂得尊师重道不仅是仪式,更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h3> <h3>下午的范迪安美术馆,是艺术与建筑的对话场。光影透过独特的建筑结构洒在画作上,武夷山水的意境在笔墨与空间中流转,让我们明白美育不是简单的欣赏,而是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解读世界。</h3> <h3>夜幕下的建阳,是研学之旅中穿越古今的奇妙驿站。当暮色浸染天空,古建筑群在灯光中苏醒,飞檐翘角与红灯笼勾勒出宋词里的繁华盛景,让我们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宋代市井的鲜活脉动。</h3> <h3>茶道溯源:在一叶一水中感悟传承<br><br>武夷山的灵魂,藏在一片茶叶里。第二天的燕子窠示范基地,无人机航拍的茶园如绿色梯田铺展在山间。在这里,我们看到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智能设备精准调控灌溉,现代科技让传统茶园焕发新生。走进茶企工坊,亲手杀青、揉捻、烘焙,指尖传来茶叶的温度,鼻尖萦绕着茶多酚的清香,才真正懂得“一叶好茶”背后的匠心。</h3> <h3>午后的南平市航天科技馆,是另一番天地。“飞天遁地”VR项目带我们“漫步”太空,触摸星辰大海;茶科技展示区里,智能灌溉系统、病虫害监测设备让我们惊叹:原来古老的茶产业早已插上科技的翅膀。当夜幕降临,武夷梦华录的古风街景亮起灯笼,皮影戏与市井吆喝声交织,我们仿佛穿越回宋代,在沉浸式体验中读懂古人的生活智慧。</h3> <h3>月印武夷的夜晚,月光与水幕投影交织出梦幻图景。从神农尝百草到茶马古道,从宋代点茶到现代茶科技,光影讲述的不仅是茶的故事,更是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的密码。</h3> <h3>水与科技:在自然与创新中开拓视野</h3> <h3>九曲溪的竹筏漂流,是武夷山研学之旅中最贴近自然的篇章。当碧绿的竹筏划破澄黄的溪水,两岸的丹霞岩壁如画卷般徐徐展开,我们在水声与山风中读懂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意。</h3> <h3>云雾是武夷山最灵动的画笔。细雨过后,薄雾从山谷中升起,缠绕在黛色的峰峦间,时而将山峰化作孤岛,时而又让它们若隐若现。同学们屏息凝神,生怕惊扰了这仙境般的静谧。</h3> <h3>天游峰的石阶是自然与毅力的考验。攀登途中,老师为我们讲解丹霞地貌的形成,每一块岩石都藏着亿万年的故事。登顶俯瞰,九曲溪如绿色丝带缠绕山间,“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与山水画卷的柔美在此刻完美融合。</h3> <h3>夜晚的印象大红袍演出更是震撼,360度旋转舞台让我们在光影变幻中穿越武夷山茶文化的千年历程,全息投影技术让茶农的汗水、茶艺师的优雅都变得触手可及。</h3> <h3>返程与收获:带着感悟继续前行<br><br>最后一天,我们在相声新势力的笑声中回顾旅程。折扇轻摇间,研学中的趣事与感悟被巧妙编排,朱子文化的哲思、航天科技的震撼、制茶技艺的精妙都化作欢声笑语,成为最生动的总结。带着亲手制作的茶叶,带着满满的笔记与照片,我们踏上归途,但武夷山的山水、文化与科技早已在心中种下种子。</h3> <h3>这场研学之旅,是课堂的延伸,更是心灵的成长。我们在自然中学会敬畏,在传统中找到根脉,在科技中看见未来。或许这就是研学的意义:不是走过多少路,而是每一步都印在心里,成为未来前行的力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