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份《上海老战友周一特别问候》之二

顾太健

<p class="ql-block">太健哥晚上好!今天是2025年7月14日,又逢周一,一声真挚的问候送给你。愿你在炎炎夏日中,有清风相伴,心情舒畅;愿你每日小酌怡情,茶香伴佳肴,牙口好、胃口好,身体哪都好!年逾古稀,方知人生路上,学无止境。前些日子,一位老友推荐了一部1958年的好莱坞老电影——《六福客栈》,由于历史原因,这部影片一直未能在国内上映。影片由著名影星英格丽·褒曼主演,改编自一个真实而动人的故事。也许是年纪大了,情感更易被触动,这部电影竟让我泪湿眼眶。</p> <p class="ql-block">观影之后,我忍不住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才知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有一位英国姑娘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山西,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她的事迹,与白求恩大夫一样感人至深。真实的故事远比电影更加震撼人心。请允许我娓娓道来,讲述这部影片的梗概、真实事件,以及事件之后的延续。</p><p class="ql-block">电影中的主人公名叫葛拉蒂,而真实历史中,她的名字是艾伟德。她出身英国普通家庭,身高仅一米五。为了实现来中国的梦想,她整整做了五年的女佣,才攒够路费。然而,当她满怀希望申请前往中国传教时,却被教会以“条件不符”为由拒绝。但她没有放弃,毅然独自踏上旅程,穿越英吉利海峡,途经德国、波兰、苏联、西伯利亚、日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1930年抵达山西阳城县,从此扎根于此。</p> <p class="ql-block">在阳城的十年里,她不仅融入了这片土地,更成为一位地道的“山西人”——讲一口地道的山西话,帮助妇女放足,终结了缠足这一陋习。她创办了“六福客栈”,为最底层的车夫、马夫提供服务,用微薄的收入收养孤儿。最多时,她收养了一百多名孩子,成为世界上收养孤儿最多的人。如今想来,张桂梅校长虽打破了这一纪录,但她是带着国家工资在做教育事业,而艾伟德,是靠一己之力,默默奉献。</p><p class="ql-block">日寇侵华,艾伟德毅然投身抗战。她以外国人的身份为掩护,多次怒斥日军暴行,积极救护伤员,日夜奔波。她身上曾中过一发子弹,因医疗条件限制,无法取出,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由于她的抗日行为,日军甚至悬赏捉拿她。</p> <p class="ql-block">随着战事吃紧,艾伟德联系宋庆龄基金会,请求将一百多名孤儿转移至后方。获得批准后,她拖着伤病之躯,独自带领这群孩子踏上迁徙之路。最大的孩子16岁,最小的才3岁。春寒料峭,山高路远,野狼出没。没有补给,只能沿途乞讨。她带着孩子们唱歌鼓劲,夜里大家挤在一起取暖,她怀里抱一个、背上背一个、手里牵一个,既是领队,又是殿后。</p><p class="ql-block">他们翻越太行山,渡过黄河,穿越绳池,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无一人掉队,全部安全抵达陕西扶风县的宋庆龄儿童基金会。然而,艾伟德因长期劳累,旧伤复发,当场昏倒,整整病了三个月才恢复,却再也未能回到山西。</p><p class="ql-block">从此,山西阳城的“六福客栈”成为她一生的牵挂。电影至此结束,但真实的故事远未结束。1949年,因历史原因,艾伟德被迫离开中国,回到英国。但她始终心系中国,撰写回忆录,讲述在中国的经历,该书曾连续印刷17版,感动无数读者。</p><p class="ql-block">1957年,她试图重返中国,却被拒绝入境。无奈之下,她选择前往台湾,因为她始终坚信台湾也是中国的一部分。直至去世,她都未再踏上中国大陆的土地。临终前,她留下遗愿:将自己葬在可以遥望大陆的海边,头朝山西阳城的方向。</p><p class="ql-block">艾伟德一生舍己为人,甘守清贫;她为大爱奉献,终身未婚,无儿无女,却成为全球收养孤儿最多的“母亲”。我常在想,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历来知恩图报、重情重义。可我却从未听闻艾伟德的名字,更不知她如此感人的事迹。老祖宗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如今,阳城县、晋城市、山西省乃至整个中国,又有几人记得这位“金发碧眼的小妇人”呢?我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愧疚。</p><p class="ql-block">听说阳城县正计划斥巨资重建“六福客栈”,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女性。不知是否已动工,我只盼着那一天,能亲自前往阳城,走进“六福客栈”,缅怀那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也不枉老友推荐这部感人至深的电影。今晚写得有些多,还望你不嫌啰嗦,我以后尽量少写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仕峰 于上海浦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