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坏父母不要轻易评判

鑫滢享瘦

<p class="ql-block">书架上躺着一本封面色彩分明的书,书名是《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书的副标题写着“你的孩子也会庆幸你读过”。作者是Philippa Peers,她是一位有二十年资历的心理治疗师。书的右侧有一个小窗口,里面是一位戴眼镜的男士,旁边写着他是写给父母和孩子的情感沟通书。封面上的背景是浅蓝与粉红的渐变,右侧还有卡通插图,画着一位父亲抱着孩子,孩子坐在父亲的肩膀上,看起来温馨又亲切。</p> <p class="ql-block">之所以翻开这本书,是因为我想尽最大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父母。但阻碍我们达成目标的,往往不是外界的困难,而是我们自己和他人对“好父母”与“坏父母”的评判。我们总是习惯给自己贴标签,仿佛只有“好”或“坏”才能定义一个父母的价值。可实际上,这种极端的评判毫无帮助。没有人能时时刻刻与孩子和谐相处,我们也会犯错,有时甚至出于好意,却适得其反。</p> <p class="ql-block">但因为没人想被贴上“坏父母”的标签,所以我们犯错时,会下意识地掩饰,甚至否认。我们害怕承认错误,害怕被看作失败的父母,于是我们只展示“正确”的一面,把“错误”藏起来。可这样做的后果是,我们忽视了亲子关系中的裂痕,也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p> <p class="ql-block">其实,承认错误并不可耻。改变行为、修复关系,才是对孩子真正有帮助的事。我们不必追求完美,只要愿意面对问题、愿意改进,就已经走在了正确的路上。</p> <p class="ql-block">我想说的是,评判不仅伤害了我们自己,也伤害了孩子。我们习惯用“聪明”“文静”“调皮”这样的标签去形容孩子,却不知道这些标签会限制他们的成长。孩子不是固定的标签,而是在不断变化、成长的个体。与其说“你画得真好”,不如说“我很佩服你为这幅画付出的努力”;与其说“你数学很棒”,不如说“我喜欢你做算术题时专注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关注孩子的行为,欣赏他们的努力,描述我们看到的细节,而不是用笼统的评判去定义他们。同样地,我们也要学会不评判自己。与其说“我做的面包很好吃”,不如说“我花了很多心思在烘焙上,这很值得”;与其说“我不擅长瑜伽”,不如说“我比上周进步了一些”。</p> <p class="ql-block">评判只会让我们陷入焦虑和自责,而观察和欣赏则能让我们更轻松地面对育儿路上的挑战。这本书一开始就将焦点放在“我们”身上,而不是孩子身上,因为孩子是基因与环境的结合体,而我们,正是他们最重要的环境。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回应孩子,才是亲子关系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所以,试着放下评判吧。观察你自己的行为,欣赏你做得好的地方,而不是一味地批评自己。你的成长,会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