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博物馆

默默

<p class="ql-block">6月27日同陈维游览了晋祠博物馆,回来拜读了作家梁衡1982年所作《晋祠》,该文入选人教版语文课本,文章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展现了山西晋祠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介绍了晋祠的山水之美和古建筑的独特魅力。如今40多年过去了,晋祠依然如作家所写山美,水美,树美。我已无勇气写点什么,就引用晋祠博物馆的文字给图片配上文字,留作纪念,到此一游,门票全价80元一人。</p><p class="ql-block">市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有近百座殿、堂、楼、阁、亭、桥、 榭点缀在树影婆娑、泉流映带之间,是一处历史悠久文物遗迹丰富的古建园林。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彩塑艺术都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晋祠是奉祀西周初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宇。其创建年代不详,最早记载见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水经注》:"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由此可见,早在1500多年前,晋祠已具有相当规模了。晋祠自创建以来,经过多次修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遂形成了今日集儒、释、道于一统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圣母殿为全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自水镜台起,依次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北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楼高阁取胜,有文昌宫、东岳祠、关帝庙 、唐碑亭、唐叔虞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等。南部既有楼台耸峙,又有泉水绕流 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有胜瀛楼、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等。近年还重修了晋溪书院,增建了董寿平美术馆。此外,在祠区最南部还有奉圣寺、浮屠院、舍利生生塔和翰香馆等。</p><p class="ql-block">古老的晋祠,虽历经几度变迁,却仍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迹。其中以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等古代建筑和圣母殿中的宋塑侍女像、周柏、唐太宗李世民《晋祠之铭并序》碑等尤为珍贵,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晋祠既有山光水色,古木葱郁,虫鸟啼鸣的自然情趣;又有连甍盖日,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古建筑群掩映其间,诗情画意,令人流连。晋祠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三晋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p><p class="ql-block">创建年代不详,明万历元年(1573)、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殿、台、楼、阁四种风格,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是重檐歇山顶,是古时酬神演戏的戏台。戏台正中央悬挂"水镜台"匾,是清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晋祠人杨二酉所书,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被誉为"秀丽之笔"。"水镜"二字取自《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p> <p class="ql-block">会仙桥</p><p class="ql-block">明代石桥,又称"金人桥",位于水镜台西面,相传某年四月十四明代翰林罗洪先与仙人在桥上相会,故名。桥长6米,宽3米,桥面中部凸,东西各有台阶数级,南北有石栏围护,两侧均有题字。桥东原立有二石柱,刻"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禁止桥西樵牧纲钓"。</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p><p class="ql-block">古称"莲花台",俗称"铁汉桥",台四隅各铸铁人一尊,因铁为五金之属,故称金人台。东北隅铁人为民国二年(1913)补铸,其余三尊均为北宋铸造。其中,西南隅铁人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保存最为完好,代表了中国北宋时期冶铁和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台中为专供上香所用琉璃香亭。</p> <p class="ql-block">对越坊</p><p class="ql-block">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为四柱三楼单檐歇山顶,长12.5米,宽9.3米,檐高6.55米,占地面积115.8平方米。全凭榫卯技艺构筑,不用一钉一铆却稳固坚实。“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中的“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对”意为报答,“越”意为宣扬,“对越”合起来就是报答宣扬祖先或神明的恩德。</p> <p class="ql-block">献殿</p><p class="ql-block">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原为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梁架很有特点,只在四椽袱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四周槛墙,上置棂栅,外观雄壮,且又敞亮。一九五五年用原料按原式样翻修,仍保持金代建筑特点。</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修,两楼形制相同。它们分别坐于3米高的石台基上,台基边长约7米,四面设台阶,台基上有12根廊柱,柱间置木栅栏,楼顶为重檐十字歇山顶,顶饰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p><p class="ql-block">位于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呈十字形。鱼沼为晋水第二泉源。飞梁系沼上石柱、斗拱与梁架承托的石桥,南北东西四面伸展,如鸟之双翼振翅欲飞。现存飞梁,为北宋与圣母殿同时修建,仍保持原结构特点,"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p><p class="ql-block">晋祠主殿,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殿内供奉周武王王后、唐叔虞之母﹣﹣邑姜,宋代加封"显灵昭济圣母"。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大殿四周围廊,古称"副阶周匝",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前廊廊柱上八条木雕蟠龙,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孤例。圣母殿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宋代塑像</p><p class="ql-block">圣母殿内保存有宋代彩塑41尊,是当时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其中的33尊侍女像,身体的丰满与俊俏,脸庞的清秀与圆润,各因性格和年龄而异;口有情,目有神,姿态自然,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思想感情与个性特征。现代雕塑大师刘开渠曾赞誉其"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雕塑作品之一,是我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在我国的雕塑史上、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晋祠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苗裔堂</p><p class="ql-block">俗称奶奶庙、子孙殿、创建年代下详,元致和元年(1328)重建,明正德六年(1511)重修。殿内供奉送子娘娘等七神,檐下走马板绘儿童嬉戏图9幅,构图均衡,线条流畅,生动有趣,为晋祠彩画中的佼佼者,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殿前道钟为明永乐十年(1412)铸。</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碑廊</p><p class="ql-block">圣母殿廊下保存有碑刻22通,其中明碑10通、清碑9通、民国碑2通、当代碑1通,主要记载了历代晋祠修缮、圣母祭祀、晋水管理务文等史实,是研究晋祠乃至太原地区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这些碑刻中以明太祖《封圣母诰》碑、明代宗《御制祭圣母祝文》碑、明宪宗《御制祭圣母文》碑最为珍贵,被称为"御制救碑"。</p> <p class="ql-block">周柏</p><p class="ql-block">西周(前1046﹣前771年)初年所植,距今逾三千年,树身向南倾斜,龙蟠虬曲,形似卧龙,又名"卧龙柏"。据载,在其北侧原有同年所植"凤柏"一株,两柏并列参天,"古柏齐年"为晋祠内八景之一。北宋欧阳修有诗赞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周柏与宋塑侍女像、难老泉并称为晋祠三绝。</p> <p class="ql-block">台骀庙</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十二年(1533)由浙江校察副使、太原县东庄人高汝行创建,历代均有修缮,殿中供有台骀像。台骀,少昊后裔,中国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因治理汾水有功,被后世尊为汾水之神,相传为张氏祖先,后晋时与唐叔虞一同加封神号,称"昌宁公"。</p> <p class="ql-block">善利泉</p><p class="ql-block">俗称北海眼,为普水第三源泉。"善利"取自老聃《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利泉亭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重建,亭为八角攒尖顶,斗拱昂嘴虽已改为明代手法,但间架结构保留北齐风格。与难老泉亭南北对峙,为圣母殿左右翼。</p> <p class="ql-block">文昌宫</p><p class="ql-block">创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重建。主体建筑采用上阁下洞形式,上层为文昌阁,祀文昌带君;图两侧为诗榭,内有清翰林编修杨二酉撰、书法家杨堉书《普祠全景诗》;下层为晋水七贤祠、祀豫让、李白、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 于谦、王琼等七位与晋水有关的先贤。文昌宫、舍利生生塔与祠外原大魁阁皆祀魁星,鼎峙而立,护佑文运,称"文峰鼎峙",为晋祠外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东岳祠</p><p class="ql-block">又名泰山庙,供奉东岳大帝。至迟元代已建,明隆庆元年(1567)重修,殿内绘有地府七十二分司、判官像等壁画。东岳大帝,为泰山之神。古人认为泰山为群山之祖,神灵之府,故泰山神可主生死,具有掌籍幽冥、保国佑民的职能。殿前为献亭,院西南为"长龄柏",西周所植,距今约3000年。</p> <p class="ql-block">昊天神祠</p><p class="ql-block">主要由关帝庙、玉皇阁、三清洞组成。清乾隆六十年(1795)改建,原址起初仅有关帝庙,将唐叔虞祠西的玉皇庙、三清殿迁移于此,形成现有布局。因本祠奉祀主神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故名"昊天神祠"。</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p><p class="ql-block">创建年代不详,清乾隆六十年(1795)重建,殿内为清塑关圣帝君像。关羽,字云长,汉末三国时期名将,历代加封,清代封号全称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殿周绘有80余幅珍贵的清代壁画,讲述关帝生平故事,画风写实,色彩明艳,是清代连环画中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三清洞、玉皇阁</p><p class="ql-block">创建年代不详,清乾隆六十年(1795)重建,下洞上阁。下层为三清洞,祀道教三清神,中位玉清元始天尊、左位上清灵宝天尊、右位太清道德天尊;上层为玉皇阁,祀玉皇大帝。洞前道钟为明代正德十五年(1520所铸。</p> <p class="ql-block">唐碑(复制碑)</p><p class="ql-block">全称"晋祠之铭并序"碑。为唐贞观二十年(646)正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东征归来,途经晋祠时亲撰御书。历史上唐高祖、唐太宗父子曾在起兵反隋前夜,前来晋祠祈愿。此碑通过歌颂宗周政治和唐叔虞建国的史迹,宣扬了唐王朝文治武功,以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行书碑,是集史学、文学、政治、书法于一体的国宝碑刻。(2012年复制,原碑存于贞观宝翰亭内)</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p><p class="ql-block">又名兴安王庙、汾东王庙,是奉祀西周晋国开国诸侯姬虞的祠堂。唐叔虞,姓姬,名虞,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受封为唐侯。其子燮父改国号"唐"为"晋",山西简称"晋"由此得来。后世敕封神号"兴安王",北宋改封"汾东王",明代封"唐叔虞之神"。元至元四年(1267)重修,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扩建,形成现在格局。</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大殿</p><p class="ql-block">又名汾东殿,原位于晋祠中轴线末端,东向,至迟金代迁移于此处。现存建筑为元至元四年(1267)重修,具有典型的元代山西地方特色,前槽抱厦为清代重修所加。大殿神龛内唐叔虞像及两尊侍从像为元代彩塑,另外两尊大臣像为明代彩塑。大殿前廊东侧为元代《重修汾东王庙记》碑,碑阴刻元世祖重修诏书;西侧为清代嘉庆帝师朱硅所撰《重修太原县唐叔虞祠记》碑。</p> <p class="ql-block">元代乐伎塑像(唐叔虞祠)</p><p class="ql-block">殿内保存元代乐伎像共14尊,分两边排列,一边为管弦乐,一边为打击乐,手中持有笛子、三弦、琵琶、笙、鼓、锣等不同乐器,为研究我国元代戏曲和乐器发展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朝阳洞</p><p class="ql-block">天然石窟开凿修缮而成,《晋祠志》载:"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斯洞在悬瓮山,故名朝阳。"洞内供奉有王灵官像。王灵官,名王善,是道教崇奉的护法尊神、五百灵官之首,称号为“ 都天大灵官",司掌收瘟摄毒,为降魔之神。</p> <p class="ql-block">胜瀛楼</p><p class="ql-block">创建年代不详,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楼高17米,上下两层,楼内设木梯登临。东西向分别悬挂"胜瀛""栖云"匾额。凭栏远眺,四面风景尽收眼底,古人谓其"危楼起天半,周栏四望通""水光射檐动,山色入廊空","胜瀛四照"为晋祠内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p><p class="ql-block">俗称南海眼,晋水源头,为晋阳第一泉。"难老"之名取《诗经·鲁颂》:"永锡难老。"泉水长流不息,出自断层岩,终年恒温17度,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亭"为晋祠内八景之一。难老泉亭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重建。亭为八角攒尖顶,斗拱昂嘴虽已改为明代手法,但间架结构保留北齐风格。亭内悬挂傅山先生题写的"难老"匾 ,被誉为"神奇之笔",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晋溪书院</p><p class="ql-block">初名晋溪园,明嘉靖十一年(1532)四朝重臣王琼创建,为其私人别墅。后改建为书院,称"晋溪书院",为旧时晋阳士子进学及太原县试之所。1993年重建,为前后两进院落,后院辟为子乔祠,供奉太原王氏始祖王子乔,是海内外王氏后裔寻根祭祖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新修晋祠碑铭并序"碑(复制碑)</p><p class="ql-block">俗称"太平兴国"碑,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宋太宗诏立。主要歌颂了北宋开国帝王文治武功和平定北汉的功绩,描述了重修唐叔虞祠的盛况,表达了北宋君臣期望借重修唐叔虞祠来保佑大宋皇权永固的思想。此碑是研究北宋平定北汉的重要历史资料,也是研究唐叔虞祠、圣母殿历史变迁的重要史料。(2012年复制)</p> <p class="ql-block">奉圣寺</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唐武德五年(622)。全称"十方奉圣禅寺",原为唐代名将尉迟敬德别墅,后"舍宅为寺",唐高祖赐额"十方奉圣禅寺",寺内仍留存有尉迟敬德挂甲松遗迹。该寺历经战火,几废几兴,现主要,由山门(景清门)、华严经石刻碑廊、过殿(二郎庙)、大雄宝殿(芳林寺大殿)及配殿组成。</p> <p class="ql-block">舍利生生塔</p><p class="ql-block">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创建,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楼阁式砖塔,高38米,八角七级,每级四门,每层题额皆为清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晋祠人杨二酉所书。塔顶饰有琉璃龙八条。每当红日西斜,漫天云锦,晚霞映照,古塔生辉。"宝塔披霞"为晋祠外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钟亭</p><p class="ql-block">建于1975年,立于高台之上,重檐四角损尖顶。亭内大钟铸于金天德五年(1153),为清徐大历寺遗物。高2.61米,口径2.24米,周长6.65米,重6500公斤。钟身分四层铸造,螭首钮,周围铸有8个传声孔,孔呈圆顶直口,钟口有风耳,周身铭文。</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北宋熙宁二年(1069)创建,明代重建。原为太原市马庄村芳林寺大殿,1981年迁建于此。殿内供奉释迦牟尼、普贤、文殊等9尊像,殿周绘有"佛传图""说法图"壁画,为20世纪90年代作品。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包含万有;雄者,摄伏群魔;宝者,佛法僧三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