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皱褶里,遇见希腊

禾兮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2号,从首都国际机场出发去希腊。希腊之行是几年前的计划,因为三年疫情不能成行,尽管世界仍然风云变幻,三年俄乌战争还在继续,伊以战争正焦灼在当下,因为计划好6月成行,最后还是坚持出发了。</p> <p class="ql-block">从北京首都机场启程,历经10小时飞机,穿越蒙古,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等,地图上还可以看到,格鲁吉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我们不断的飞过或看到所有国际热点国家,想着这个世界从来不是一个和平的世界,只不过我们有幸生长在一个和平的国家。除了安居乐业,还有闲可以在世界各地看看,走遍山河不是每个国家的人民都可以享有的。</p> <p class="ql-block">飞机起飞时,北京的云还黏在机翼上。心里头有点慌,又有点软——这趟路,等了三年,像等一封寄丢了又找回来的信,边角都磨毛了。</p> <p class="ql-block">十小时,够泡一壶茶,够翻半本书。屏幕上的地名一个个跳,蒙古的草黄得发脆,里海的蓝沉得像块老玉,伊朗的沙漠烫得能烙饼。都是新闻里听过的名儿,此刻倒成了窗玻璃上的影子,一晃就过去了。</p> <p class="ql-block">邻座的姑娘在啃面包,面包屑掉在衣襟上。我忽然想,这世上的日子,原是分了岔的。我们揣着护照,算计着哪里的日落好看;有的人,却在算计着下一顿锅里有没有米。和平这东西,像贴身的棉毛衫,穿久了竟忘了它有多暖。</p> <p class="ql-block">飞机开始降落时,雅典的灯亮了,星星点点,像谁撒了把碎银子。心里头那点慌忽然就落了地,变成软软的棉。原来能安安稳稳地去看山看海,不是天经地义的。是有人替我们把风雨挡在了门外,我们才敢揣着闲心,去数异国的石头有多老,去看天边的云有多轻。</p> <p class="ql-block">取行李时,听见有人说“终于到了”。可不是嘛,这一路,不仅是去看希腊的蓝,更是忽然看清了自己脚下的路——原来最该谢的,是那份能让你安心抬脚的安稳。</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访雅典卫城的那日,已是正午,金色的阳光如同温柔的绸缎,轻轻披在卫城的大理石柱子上,折射出迷人的淡金色光芒。微风裹挟着雅典街道特有的橄榄油清香与细微尘土气息,拂面而来。抬头凝视那些历经岁月侵蚀的断壁残垣,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仿佛自己已然穿越时空,化身为神话中的角色,漫步在这片被智慧女神祝福过的神圣土地上。站在雅典卫城之巅,极目远眺,整座雅典城如同展开的历史长卷,在眼前徐徐铺陈。</p> <p class="ql-block">卫城入口在小山西侧,经过防御性的第一道城门后,迎面是一个24米宽的大台阶,顶端即为山门,山门后面是雅典娜铜像,据说当年在爱琴海上的水手可以清晰的看到她镀金头盔在阳光下闪耀的光芒。雅典娜铜像偏离轴线居于北侧,胜利女神庙位于山门南翼,雅典人更注重构图的均衡,而不是中轴的对称。</p><p class="ql-block">经过米诺斯文明、迈锡尼文明、黑暗时代来到古风时期的雅典卫城,在帕提农神庙建造的同时,入口山门、胜利女神庙厄瑞克忒翁神庙以及雅典娜铜像等也相继开工建造。</p> <p class="ql-block">曾经辉煌的雅典卫城后世可谓命运多舛,公元6世纪(隋朝时期)被罗马人改为基督教堂,1460年(明朝年间)被奥斯曼耳其人改为清真寺,1683年(满清刚收复合湾)被威尼斯军队的炮弹命中,损毁严重,1800年(和珅刚被嘉庆处死),野蛮的英国人埃尔金拆走了大量雕像、浮雕和石柱等,历经两千载摧残都未能奈何的宏伟古迹,经这位金爷之手,卫城已面目全非,落败不堪!</p> <p class="ql-block">雅典卫城,这座历经岁月沧桑的山丘,不仅是希腊最璀璨的古迹明珠,也是西方文明进程中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自公元前五世纪的黄金时代起,直至今日,纵使只剩斑驳的残垣断壁在风吹日晒中诉说过往,它依旧静静地伫立原地,以一种超越时空的姿态,俯瞰着时光长河的奔腾不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除了承载着动人的神话,雅典卫城还是战争与权力的无声见证者。从古希腊的辉煌荣耀,到拜占庭帝国的兴衰、奥斯曼土耳其的占领,再到近代战争的残酷洗礼,卫城无数次在战火中被摧毁,又在人们的努力下重新屹立。帕特农神庙命运多舛,曾被改建成的清真寺,1687年,更因火药爆炸遭受重创。然而,历经无数劫难,它始终如一位坚毅的巨人,矗立在城市的心脏地带,见证着历史的风云变幻。</p><p class="ql-block">如今的雅典卫城,已然成为全球游客心中的圣地,是社交媒体上热门的打卡坐标,更是历史教科书中熠熠生辉的名字。它也是一座永恒的西方精神灯塔,雅典人舍弃了海神波塞冬所代表的力量与征服,坚定地选择了雅典娜象征的智慧与和平,这绝非偶然,而是古希腊人用行动诠释的崇高信仰。</p><p class="ql-block">雅典卫城的每一块残破石头,都镌刻着古希腊人对自由、智慧与美的执着追求,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也许,这正是旅行最迷人的魅力所在:当我们在一块古老的断砖前驻足停留,心中已然装下了跨越千年的动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下山的路被暮色浸得有些软了,总忍不住要回头。那卫城就静立在山巅,像一幅被时光洇过的素描,笔触里全是温柔的磨损。风过时,石缝里似有细碎的声响,恍惚是千年前的叹息,轻轻落在肩头。</p><p class="ql-block">原来有些道理,要等脚踩过石阶的微凉才会明白。智慧从不是用力挣来的,像山间的月光,是顺着云隙一点一点漫下来的,不慌不忙,却把每寸泥土都照得清明。</p><p class="ql-block">你看那残柱,断得利落,却偏有夕阳肯为它描金边。原来最动人的,从不是完整无缺。就像我们追的那些光,未必是满堂亮,或许只是窗棂漏进来的一缕,够照亮脚下的石子,就很好了。</p><p class="ql-block">暮色渐浓时再回头,山影已淡成水墨。可心里分明落了些什么,像被风带来的花瓣,轻轻贴着心尖——原来人生这趟旅程,慢慢走,认真看,总会有属于自己的那束光,在前方静静等着,像初遇时的星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早在5000-3000年前(时间待考证),爱琴海先民就在雅典地区繁衍生息。雅典卫城山因其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与山脚下的水源,注定会成为雅典的中心,卫城最初建造的目的既为在主城丢失的情况下可以继续在卫城坚守,以待时变,雅典卫城也是承担雅典人集会、演讲、朝圣的功能场所。</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421年(60年后秦国商鞅变法),雅典人在帕提农神庙北面兴建了厄瑞克忒翁神庙,神庙北侧有海神波塞冬用三叉戟击地所成的泉眼,西侧有雅典娜赐予雅典的橄榄树,以及供奉的其他雅典神和国王,神庙南侧有一个非同寻常的女像柱,门廊有六个高2.1米的女像柱,据传是对协助过波斯入侵的卡里埃城邦的惩罚。</p> <p class="ql-block">帕特农神庙的历史:神庙坐落在一个陡峻的高台上,这里原为迈锡尼文明时期(公元前1500一前1000年)的一个城堡,在希腊大兴建筑与艺术繁荣的时期(前561一前528),改为祭祀雅典娜女神之用,并修建了祭坛和圣殿。</p><p class="ql-block">在公元前480年波希战争中,惨遭洗劫后荡然无存。公元前447一前431年间的里克利当政时期,在原址用白大理石建成新庙。</p> <p class="ql-block">庙长约70m、宽约30m、高约20m,周围有46根圆柱环绕,质朴、浑厚,系典型的多利斯柱式,为雅典卫城山建筑群中的杰作。帕特农神庙便为供奉雅典娜而建,曾经,神庙内那尊高达12米、由黄金与象牙精心雕琢而成的雅典娜巨像,闪耀着神圣而威严的光芒。如今,巨像虽已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中,但当人们站在神庙前,依然能清晰感受到那份穿越千年、沉静庄严的神圣气场。</p> <p class="ql-block">山墙上雕刻有远古时期英雄的传说,腰线上雕刻着泛雅典娜大节的游行行列。四周计有92幅浮雕,其中有宙斯、阿弗洛狄特(即维纳斯)、厄洛斯(即罗马神话中的丘比特)神像。其他有公元前479年普拉迪战役中的战斗场面,雅典人同贝奥拉提亚人作战的场面以及与波斯人作战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而这座宏伟建筑的起源,竟与一段瑰丽的神话故事紧密相连。彼时,海神波塞冬与智慧女神雅典娜同时相中这片神奇的土地,都渴望成为这里的守护神。为公平决定归属,众神之王宙斯提议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谁能为这座城市献上更珍贵的礼物,谁就能成为这片土地的守护者。波塞冬手持三叉戟,猛地刺入大地,刹那间,一股海水泉喷涌而出。那翻涌的咸涩海水虽气势磅礴,却无法饮用,看似强大,实则华而不实。反观雅典娜,她优雅地在地上种下一棵橄榄树。这棵橄榄树不仅象征着永恒的和平,还能结出累累果实,榨出醇香的橄榄油,提供坚实的木材,成为古希腊人生活不可或缺的源泉。最终,人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雅典娜,这座城市也由此得名“雅典”,成为智慧女神庇佑下的智慧之城。</p> <p class="ql-block">胜利神庙的小型神庙建于公元前420年左右,是雅典卫城最早的爱奥尼亚式建筑。从柱座到墙顶仅仅11英尺高,在外突的走廊的每一端均有四根立柱(双面四柱式建筑)。该建筑拉伸的形状和较小的尺寸比例非常适合其建造在高高的、狭窄的地基环境。尽管该建筑的细节部分制作的犹如珠宝一样精致,比如:建筑的复杂性、双面角形柱头以及第一次为人所知的把爱奥尼亚式建筑分成三种:柱高与柱底座直径的比是7:1,而不是常规的爱奥尼亚式建筑的比例9:1或者10:1。后人把该建筑非常规的建造比例说成是受其隔壁宏伟建筑-----多立斯式通廊5:1的建造比例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雅典的狄奥尼索斯剧场位于雅典卫城南侧,是有两个半圆形的剧场,由门廊相连,充分体现了古希腊人对艺术的热爱。西侧的Odium of Herodes Attius剧场现在仍然作为夏季露天音乐会和戏剧表演的场所,东侧的酒神剧场作为景点向游客开放。该剧场建于公元前5世纪,最早是向酒神祈祷的地方。狄俄尼索斯在罗马又称巴克斯,植物神,葡萄种植业和酿酒的保护神。最初并不是奥林匹斯的主要神祇。</p> <p class="ql-block">普拉卡(Plaka)老城区不算大,那天徬晚,我们从酒店出来,溜达着就到了卫城底下这个小广场,熙熙攘攘的人群,在古老卫城的背景下,显得很有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原来古希腊的神真的住在云端。卫城也被称为阿克罗波利斯,希腊语原意为:高处的城市。在卫城上,远眺整座城市,恍然似乎明白,为什么希腊人将神庙建在山顶。那不是炫耀,也许是他们的一种仰望——对神的仰望,对智慧的仰望,也对文明的仰望。</p> <p class="ql-block">此刻,我忽然懂得,为何希腊人将神庙建在这高耸入云的山顶。这绝非炫耀之举,而是一种虔诚的仰望——对神明的敬畏仰望,对智慧的尊崇仰望,是他们对西方文明起源的深沉仰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为古希腊建筑的代表作,雅典卫城达到了古希腊圣地建筑群、庙宇、柱式和雕刻的最高水平。帕特农神庙是卫城内最大的、建筑时间最早的建筑,供奉智慧女神雅典娜,在古希腊神话中,智慧女神雅典娜是城市的守护神,雅典的名称也由此而来。雅典卫城,这座山丘不仅是希腊最重要的古迹之一,也是西方文明的精神高地。从公元前五世纪的黄金时代,到今天风吹日晒的残垣断壁,它始终静静地站在原地,俯瞰着时间的流逝。</p> <p class="ql-block">希腊议会大厦原是希腊第一代国王奥托的王宫,由德国建筑师弗里德里希.冯.加特纳(F. von Gärtner)设计建造。建筑工程始于1836年,并于1843年完工。1935年成为议会所在地。大厦前方是无名战士纪念碑,由雕塑家F.Rok和建筑师E.Lazaridis设计,1932年揭幕,以纪念牺牲的士兵。该纪念碑由身着传统服饰的精锐卫队——埃夫佐内斯卫队守卫。</p> <p class="ql-block">希腊📍国会大厦宪法广场的卫兵换岗</p><p class="ql-block">宪法广场是希腊首都雅典的主要广场,位于希腊国会大厦(老皇宫)之前,1843年9月3日奥托国王在起义后批准的希腊宪法。国会大厦的台阶下,是著名的无名战士纪念碑,建于1928年,是为了纪念在摆脱土耳其统治的战争中捐躯的希腊无名英雄。</p> <p class="ql-block">浮雕两边镌刻着公元前5世纪希腊著名政治家伯里克利斯在一篇悼词中的两句名言:“这里是全世界杰出战士之墓”“是安放无名战士的灵床”。</p> <p class="ql-block">卫兵换岗每小时整点一次</p><p class="ql-block">穿着希腊传统的服装,迈着特立独行的步伐,进行专业的表演。两个岗亭旁边的卫兵开始向对方移动,他们步伐要慢上3-4倍,夸张的动作幅度很大</p> <p class="ql-block">到了雅典,除了卫城、宙斯神庙等古迹,几乎所有的外国人都不会漏去一个地方雅典体育场,也叫做1896体育场,或是奥林匹克体育场。1896年,现代奥运会的序幕在这里开启。这座能容纳1.8万人的体育场坐落在市中心。雅典盛产大理石,泛雅典体育场有个别名叫“大理石体育场”,绝对名副其实。整个体育场的看台、广场、栏杆、过道、座位等均由大理石砌成,就连过道地面上镶嵌的窨井盖,都是镂空雕花的大理石,泛着雪白的光芒。一千多年的风吹雨打,只是让这些大理石变得更光滑。唯有几块石头上的凿碎印痕,以及石头与石头间隙中长出的青苔,才让人感觉到古旧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因为刚下飞机入住酒店想去超市,迎面走来的一对雅典夫妇问路,由此而作一篇《雅典暮色里的再见》(二)暮色已经漫过雅典市中心的屋顶了,我们站在陌生的街角,空气里有淡淡的橄榄油香,混着晚风里若有似无的海味。晚风带着点海的咸,吹得人心里软软的,想去当地的超市买点东西,却不知道该往哪条巷子里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那对夫妇就这样出现了。女人的卷发被风掠起,像爱琴海边被阳光晒得温热的浪,她穿着米白色的亚麻衫,笑起来的时候,眼角有细碎的纹路,像被岁月轻轻吻过的痕迹。男人站在她身边,身姿挺拔,像那些矗立了千年的石柱,沉默里带着温和的力量。</p><p class="ql-block">我用英语问起超市,女人立刻就懂了。她的手指在空中画着弧线,希腊语的音节从她唇间跳出来,像一串透明的珠子,落在暮色里。我听不懂,却能看见她眼睛里的急切,像怕错过花期的蝶,一定要把消息送到。</p> <p class="ql-block">她丈夫在一旁静静看着,偶尔插一两句话,声音低沉。我转头对他说“她真好”,他忽然就笑了,那笑容里有藏不住的骄傲,像农人看着自己精心培育的花:“她是我妻子。”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所有的语言都成了多余,只那一句,便盛着半生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导航上700米的距离明明清晰,她却急得红了脸,最后索性拉开了车门,用带着希腊口音的英语说“我们带你们去,上车”。那眼神里的恳切,像小时候母亲唤我们回家吃饭时的模样,纯粹得让人心头发紧。我们忙说“明白了,真的明白了”,她愣了一下,睫毛轻轻颤着,像不信这世间竟有拒绝好意的人。直到看见我们指着导航点头,才慢慢舒了口气,笑容又回到脸上,比街灯更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车开走的时候,他们摇下车窗挥手,暮色里,他们的身影渐渐成了一个模糊的点。“再见”两个字被风带走,我忽然明白,有些再见,原是用来记一辈子的。后来总想起那女人的手,比划时带着点急切的温度,想起男人说“她是我妻子”时,眼里的光比帕特农神庙的落日还亮。有那句“我们带你们去”里,藏着的、不设防的善意。</p> <p class="ql-block">真后悔没和他们合一张影。可或许,有些相遇本就该是这样的,像落在掌心的雪,短暂,却留下一生的凉与暖。也像古希腊陶罐上的残片,不完整,却带着烟火气的真。()</p> <p class="ql-block">我原以为希腊人是史书里的名字,是雕塑上的轮廓,却在这对夫妇身上,看见最生动的模样——他们的热情不是刻意的礼貌,是从骨子里淌出来的溪流,清澈,且绵长。善意是自然的,像爱琴海边的阳光,不设防,不刻意,照在陌生人身上,也暖得人心头发烫。</p> <p class="ql-block">原来一个国家的模样,从不需要宏大的叙事。有时就是一双指路的手,一句带着骄傲的“她是我妻子”,一次非要送你一程的执着,便把整个民族的温度,轻轻放在了异乡人的心上。(完)</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从雅典爱琴海(Aegean Sea/Αιγαίος Πέλαγος)比利埃夫斯(Piraeus/Πειραιάς )出发,经停帕罗斯岛(Paros/Πάρος )纳克索斯(Naxos/Νάξος)到达旅游度假胜地圣托里尼(Santorini/Σαντορίνη ). 前往码头;07:25 乘船前往圣托里尼岛。</p> <p class="ql-block">圣托里尼岛是一个充满爱琴海古文明及浪漫美景的岛屿。在公元前火山爆发中,把小岛切成弦月型,吸引了现在前来寻找消失的亚特兰提斯大陆的考古人潮及捕捉爱琴海特有的白色小教堂配上蓝天碧海的绝佳画面。</p> <p class="ql-block">爱琴海的晨光刚漫过船舷时,我正倚在甲板的栏杆上。蓝白相间的游轮劈开镜面般的海面,船尾拖曳出雪白的浪痕,像被扯开的棉絮,又渐渐被靛蓝的海水温柔地缝合。风带着咸涩的气息扑在脸上,把头发吹得凌乱,却让人懒得去拢——这风里有阳光的温度,有远处岛屿的影子,还有种让人把时间调慢的魔力。</p> <p class="ql-block">船身轻微晃动着,海浪拍打着船舷,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节奏均匀得像首没有歌词的歌。偶尔有海鸥从头顶掠过,翅膀划破风的声音清晰可闻,它们盘旋几圈,又追着船尾的浪花远去。</p> <p class="ql-block">坐在舱内的藤椅上,咖啡的微苦混着海风的咸鲜漫进喉咙。望着舱外,漫不经心的和他海阔天空的闲聊着,将这一刻虚度的时光也是记忆中的永恒。</p> <p class="ql-block">“还记得在雅典卫城,你说帕特农神庙的柱子歪得恰到好处吗?”他忽然笑起来,指尖无意识地敲着杯沿。我也跟着笑,阳光透过遮阳棚的缝隙落在他脸上,睫毛投下细碎的影子。“那是建筑师的小心机,”我啜了口咖啡,“就像这船,看着稳稳当当,其实每一刻都在和海浪跳舞。”</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海平面上,开始浮现模糊的岛屿轮廓,白墙蓝顶在阳光下闪着微光。风渐渐温柔起来,带着一丝干燥的暖意。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柏拉图聊到刚在船舱买的柠檬糖,从爱琴海的传说聊到口袋里那张皱巴巴的船票。</p> <p class="ql-block">时间像船下的海水,缓缓流淌,不慌不忙,却在每一个浪尖上,都盛着细碎的、闪着光的惬意。</p> <p class="ql-block">在大约5000年前的青铜器时代,圣托里尼是一块由火山岩构成的陆地,其名为Stronghyle,意为“圆形”。“圣托里尼”是十三世纪时威尼斯人所命名的,起源于圣·爱莲(Saint Irene);在此前这个岛称为锡拉岛、卡利斯提(Kallisti)或斯特隆基里(Strongili)。该地在历史上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它是希腊爱琴海上由一群火山组成的岛环。该岛位于希腊爱琴海南部,圣托里尼岛岛屿面积为73平方千米,海岸线长69千米,人口约14000余人,多为希腊人。岛屿首府是费拉市,位于岛的西岸。圣托里尼岛也叫锡拉岛(Θήρα / Thira)</p> <p class="ql-block">3500年前这里发生一次几千年来最猛烈的火山爆发,留下一个大火山口和几百米厚的火山灰,可能间接地促成了克里特岛米诺斯文明的消亡。</p> <p class="ql-block">根据希罗多德(4.149-165),锡拉人在七年干旱之后派出不少殖民者在北非建立了许多城市,包括昔兰尼。就像其他希腊领土一样,圣托里尼后来为罗马人、拜占廷人以及法兰克人。1579年岛屿的控制权落入奥斯曼人之手。</p> <p class="ql-block">其后,腓尼基人和多立安人分别前来统治这个岛屿。位于海平面上396米的希腊城市锡拉是在前9世纪由多立安殖民者建立的,传说首领为锡拉斯(Θραν),在此一直居住到拜占廷时期。</p> <p class="ql-block">圣托里尼岛上没有溪流,因此水源短缺。直到20世纪90年代,岛上居民用水主要靠收集降到房顶和天井的雨水、小泉水甚至从其他地方进口。</p> <p class="ql-block">1704年一个海底火山破水而出,逐渐形成了新卡梅尼岛,火山活动的中心。二十世纪发生了三次喷发,最近的一次是1950年;1956年圣托里尼又经受了一次破坏性的地震。</p> <p class="ql-block">伊亚镇建立在海边的悬崖上,是圣托里尼岛第二大镇,被认为是世界上观看落日最美的地方。每天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聚集在这里享受落日落的余晖,在太阳落下的那一瞬间,时间仿佛停滞了,太阳慢慢消失在地平线,镇上却突然变得宁静安详。</p> <p class="ql-block">伊亚以日落景色最迷人。当黄昏,游人便会纷至沓来,威尼斯城堡或风车总是人满为患。因为在这里,才能欣赏到圣托里尼岛最著名的“日落爱琴海”的美景。与费拉市一样,伊亚在临海的断崖上。那些建在悬崖上的蓝顶教堂与彩色小屋十分突出。这里也有无数精致的白色房屋,还有传统的希腊式风车,在柔和的夕阳照耀下令人迷醉。</p> <p class="ql-block">每个人脸上都突然带上微笑,安静的送走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每个人都陶醉在这人间美景中,大家都会情不自禁的鼓掌,他们被大自然的美景折服了。</p> <p class="ql-block">伊亚商店出售的也是艺术气息浓厚的商品。纪念品商店﹑艺廊﹑银饰精品店都表现出不俗的格调。伊亚被称为“艺术家的村落”,确实名不虚传。</p> <p class="ql-block">镇上一步一景,无论向那个方向望去,都是一副绝美的图画。小镇上依山而建的白色房屋,蓝色门窗,其间还点缀着红、黄、粉以及无数种渐变的颜色,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主人在房前屋顶种植香气扑鼻的鲜花。</p> <p class="ql-block">圣托里尼的教堂</p><p class="ql-block">Santorini,有两层含义,而这两个含义的任何一个,都使Santorini不朽。第一层含义为地名,Santorini(圣托里尼岛)是希腊的一个小岛,位于爱琴海南部基克拉泽群岛最南边,面积73平方公里。岛上共有13个村落,常驻人口约7000人。</p> <p class="ql-block">圣托里尼岛游记(一)</p><p class="ql-block">圣托里尼是被爱琴海捧在手心的一块玉。公元前那场火山爆发,许是天神失手碰翻了熔炉,红的火、黑的岩、白的烟搅在一起,把小岛劈成一弯弦月。如今弦月的弧线上,总徘徊着两类人:一类是低着头的考古者,他们在火山岩的褶皱里翻找,想从玄武岩的裂缝中拽出亚特兰提斯的衣角;另一类是举着相机的旅人,镜头里总少不了那座白色小教堂——蓝顶像被海水洗过,白墙沾着阳光的粉末,背景是泼翻了的蓝,连风都懂得轻手轻脚,怕吹乱了这幅被上帝私藏的画。</p> <p class="ql-block">船刚进港就被海色攫住了魂。海水是分层的,近岸处是透明的浅蓝,像融化的冰;往远些是孔雀蓝,稠得像绸缎;再远便成了靛蓝,深得能盛下整个天空。</p> <p class="ql-block">路是石板铺的,被千万双脚磨得发亮,像撒了一地碎银。道旁的矮墙上,三角梅泼泼洒洒地开,花瓣落在肩头,带着点阳光的温度。路过一座无名小教堂,蓝顶被风吹得褪了点色,像水洗过的牛仔布,门口的石瓮里插着野菊,黄的白的,倒比精心养的花多了几分野趣。</p> <p class="ql-block">登岛时恰逢午后,阳光把影子晒得薄薄的,像一片蝉翼。酒店的白色楼梯缠着三角梅,花瓣落在台阶上,被风卷着滚到栏杆边,往下看就是蓝得发脆的海。放下行李便按捺不住,沿着悬崖边的小径往伊亚去。</p> <p class="ql-block">圣托里尼的白天是慢的,慢得像老座钟的摆。海风是最好的玩伴,它从爱琴海上跑过来,掀动咖啡店的遮阳伞,把邻桌姑娘的菜单吹到我脚边。菜单上的希腊字母弯弯曲曲,像海边的波浪。点了杯冰咖啡,瓷杯外凝着水珠,喝一口,微苦里带着点甜,像把海风的味道咽进了喉咙。</p> <p class="ql-block">这些别致的小房屋可能是咖啡馆、可能是小旅馆,也可能是小餐馆,游客可以根据喜好坐在其中一家俯瞰令人陶醉的爱琴海,任凭时间的流逝、任凭浮世的喧嚣,这里与世无争、这里安静和谐、这里静谧温馨。游客可以选择到小岛上住一晚,享受难得的静谧和温馨。</p> <p class="ql-block">伊亚的悬崖是自然的观景台。老人们搬来藤椅坐在墙根,手里的铜烟袋锅冒着青烟,烟圈被风吹散,混进远处的船笛声里。</p> <p class="ql-block">我找了块被太阳晒暖的岩石坐下,看海水把天空的影子揉碎,又一点点拼起来。远处的火山岛蒙着层薄雾,像浮在海上的梦,据说那火山睡了几百年,却仍在海底吐着热气,把海水焐得温温的。</p> <p class="ql-block">夕阳是伊亚最慷慨的馈赠。起初是把云染成橘色,像打翻了蜜罐;接着海水开始发烫,从蓝变成金,远处的船成了金汤里的银勺;最后太阳往海里沉,像块烧红的烙铁,把天空烫出一片赤霞。</p> <p class="ql-block">整个伊亚都在等一场盛宴。起初是天空泛出橘色,像谁在蓝丝绒上抹了把蜜;接着云层被染成粉紫,像打翻了胭脂盒;最后太阳往海里沉,把海水烧成一锅金汤,连远处的船都成了汤里的银匙。</p> <p class="ql-block">站在观景台往下看,灯火沿着海岸线铺成一条金带,和天上的银河遥相呼应。有街头艺人拉着小提琴,琴声被风吹得七零八落,却刚好钻进一对拥吻的情侣耳朵里,成了他们的背景音乐。</p> <p class="ql-block">悬崖上的人都屏住了呼吸,只有快门声在空气里跳着舞。有人举起酒杯,红酒在杯里晃成一片碎金,他对着落日喃喃自语,许是在和年轻时的恋人碰杯。当最后一缕阳光没入海平线,人群里爆发出轻响,像风吹过麦田,有人鼓掌,有人叹息,有人悄悄抹了把眼睛——这日落美得太贪心,把人心里的柔软都勾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那一刻,所有的声音都轻了——相机的快门声、情侣的低语声、风吹过白墙的簌簌声,都成了夕阳的背景音。有人举起酒杯,红酒在杯里晃成一片碎金,和远处的落日碰了个杯。</p> <p class="ql-block">伊亚的夜是静的。日落后的人群渐渐散去,只留下几盏路灯守着小巷。石板路在灯光下泛着青光,像条冻住的河。路过一座教堂,门没关严,里面透出点烛光,推开门,檀香的味道漫出来,像沉在水底的月光。墙上的圣像画着长袍的圣人,眼神悲悯,仿佛看透了世间所有的悲欢。烛台前跪着个姑娘,双手合十,睫毛上沾着烛光,像停着只萤火虫。</p> <p class="ql-block">费拉的白房子是依山而建的。一层叠着一层,像堆在悬崖上的贝壳,阳台的栏杆缠着常春藤,叶子上的露珠在阳光下闪,像撒了把碎钻。</p> <p class="ql-block">城的白天是安静的,石板路上只有游客的脚步声和偶尔驶过的毛驴铃铛声。白色的房子层层叠叠,像堆在悬崖上的棉花糖,阳台上的绣球花开得泼泼洒洒,紫的、蓝的、粉的,把白墙染成了调色盘。</p> <p class="ql-block">圣托里尼的蓝顶教堂是有灵性的。它们不喜欢扎堆,有的藏在小巷深处,推开爬满蔷薇的门,才见蓝顶从白墙后探出头;有的站在悬崖边,像个孤独的诗人,对着大海念念有词。</p> <p class="ql-block">红沙滩藏在悬崖的臂弯里,得翻过一道红石坡才能见着。岩石是赭红色的,被岁月磨得光溜溜,像被太阳晒红的脸颊。沙砾是岩屑磨成的,红得像胭脂,踩上去有点硌脚,却比细沙多了几分筋骨。</p> <p class="ql-block">岛上的教堂多得数不清,PIRGOS小镇尤甚。一平方公里的地方挤着49座教堂,像撒了一把蓝顶的小伞。最高处的那座老教堂,石墙上爬满常春藤,蓝顶褪得有些发白,却比新教堂多了几分故事。</p> <p class="ql-block">拉的圣母玛利亚教堂是最出风头的一个。它站在悬崖的拐角处,白墙被太阳晒得发暖,蓝顶像块刚从海里捞出来的蓝宝石,连墙角的野草都长得规整,像特意为它铺的绿毯。</p> <p class="ql-block">于是又写下一篇游记《蓝白之间的思念》(二)</p><p class="ql-block">从雅典前往圣托里尼,得赶早班的船。天还蒙着层灰蓝,比利埃夫斯码头的风就先醒了,带着海的咸腥,把6点半的晨光吹得晃晃悠悠。这艘蓝星游轮(Blue Star)足够大,大概六层吧,宽敞明亮,可容纳2400人,480辆车。</p><p class="ql-block">开起来时,浪在船底碎成银亮的星子,8个多小时的航路,倒不觉得长——船上餐厅里飘着面包的香,酒吧的灯光暖融融的,商店还在展示着希腊特有的各种商品,船上的游客们悠闲的散落在或甲板上,或船内的商务舱,普通舱或各种座椅上,海鸥追着船飞,翅膀掠过水面的声音,像一首极轻的歌。</p> <p class="ql-block">船上的人也成了风景。一群斯拉夫或者是拉丁民族模样的老人,皱纹里盛着地中海的阳光,三五成群地大笑着,说着什么,声音敞亮得像打开的窗,倒把安静的晨光都惊动了。有人说中国人在国外总高声喧哗,可此刻,邻座的同胞正低头翻书,书页翻动的声儿,比海浪还轻。原来所谓规矩,不过是不同文明对自在的注解,他们的欢声笑语与我们的沉静,皆是生命本真的显影,无需置喙。</p> <p class="ql-block">到圣托里尼时,已是正午,悬崖酒店的白墙被晒得发烫,推开窗,爱琴海的蓝就涌了进来,连呼吸都带着点甜。稍作休息,准备傍晚前往伊亚去看日落,路上的风都是暖的,裹着白房子的影子,裹着三三两两的脚步声。步步都像踩在时光的栈道上。</p> <p class="ql-block">伊亚的日落是要虔候的。等太阳把云染成蜜色,等海面浮起一层金箔,等最后那点圆融往波心坠——忽然就有掌声漫开来,不是给人的,是给天地的。有人举着相机,镜头却框不住那点碎金似的光,倒不如把眼睛睁得大大的,让那暖烘烘的红,贴着心尖儿落下来。有些永恒,必须刻入生命肌理,才算承接了文明的馈赠。</p> <p class="ql-block">次日环岛,三公里的路,走得人心里发空,又发满。Fira的巷弄里,橄榄油香混着吉他声,缆车在半空晃着,像谁随手丢的线,一头牵着老港的风,一头拴着驴蹄子敲石阶的响。驴蹄子踏过石板路,笃笃的,倒比时钟更清楚,每一步都踩着旧光阴。商铺的铃儿叮当,像藏着许多没说出口的话。</p> <p class="ql-block">Firostefani的蓝顶教堂躲在白墙后,像从旧画册里走出来的,风一吹,十字架的影子在墙上慢慢移,比任何精心的画面都耐看。据说《国家地理》的摄影师蹲了三天才拍到满意的照片——得等云影刚好掠过教堂,海风吹得十字架轻轻晃,远处的火山岛蒙着层薄雾,才算集齐了圣托里尼的魂。</p> <p class="ql-block">住的Imerovigli悬崖酒店,泳池里盛着半片天,看云飘得比日子还慢。圣托里尼的蓝,是浸过月光的,白是晒足了日头的,蓝顶像封没寄出的信,拆开时,满是海的咸;白房子是叠在悬崖上的云,一层一层,把时光铺得软软的。</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蓝与白,哪是风景。是走了千里万里,终于撞见的一块妥帖——心放在这儿,就像船泊进了港,安安稳稳的,万籁俱寂中,连风都卸下了奔波的疲惫,变得懒怠了,好似与岁月达成了默契。(完)</p> <p class="ql-block">作为圣托里尼最著名地标性建筑,蓝顶教堂其实在圣托里尼有很多座,其中尤为出名的,同时也是登上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的这座蓝顶教堂,则是位于Fira这座圣母玛利亚教堂。希腊信奉东正教,圣托里尼 的教堂繁多,但规模不大,小巧玲珑尽体现。</p> <p class="ql-block">如今教堂前总围着拍照的人,有穿婚纱的新人,有举着自拍杆的老人,大家都踮着脚,怕惊扰了这方宁静,却不知这教堂早把热闹当成了风景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晨雾还未褪尽时,泳池的水先醒了。它漫过火山岩砌成的池沿,与远处的爱琴海接成一片琉璃,晨光斜斜切进来,把云的影子泡得发涨。我踩着微凉的石阶往下走,赤脚触到池底的那一刻,整个人像被装进了透明的琉璃盏——天是倒扣的海,海是倾覆的天,而我是这两者之间一粒会呼吸的沙。</p> <p class="ql-block">露台的藤椅还带着夜露的潮气,咖啡已冲好,香气漫过栏杆,和海风撞了个满怀。对岸的伊亚小镇还浸在薄雾里,白墙红顶若隐若现,像被揉碎的贝壳撒在青灰色的山岩上。有海鸥贴着水面掠过,翅膀划破镜面,涟漪一圈圈荡开,把天上的云也搅得晃晃悠悠。</p> <p class="ql-block">正午的阳光把泳池晒得暖洋洋的,水变得愈发清澈,能看见池底细碎的鹅卵石,像谁把星星的碎片沉在了这里。趴在池边往下看,百米之下便是翻涌的海浪,白色的浪花一遍遍拍打着黑色的礁石,碎成泡沫,又慢慢聚拢,像一场永不停歇的耳语。远处的海平线模糊成一道淡紫色的光带,分不清哪里是天的尽头,哪里是海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暮色漫上来时,云开始染上胭脂色。泳池里的天渐渐暗下去,星星一颗接一颗跳进水里,被浪花捧着,晃晃悠悠地漂。远处的小镇亮起灯火,像谁把萤火虫装进了玻璃罐,沿着海岸线一路蜿蜒。海风凉了些,带着海水的腥甜,裹着悬崖上野蔷薇的香气,漫过发梢时,仿佛能听见时光流淌的声音——它在这里走得格外慢,慢到足以让每一朵云都留下影子,每一朵浪都记取形状,每一个瞬间都能被妥帖收藏。</p> <p class="ql-block">原来有些时光是可以用来浪费的。像这池子里的水,盛着半片天空,也盛着不必追赶的从容。当云影掠过咖啡杯,当浪声漫过书页,便忽然懂得,所谓岁月静好,不过是有这样一个午后,能看着云比日子走得更慢,听着风把心事吹成泡沫,在崖边,在水边,在天地交界的地方,把自己还给自己。</p> <p class="ql-block">费拉市是圣托里尼岛的商业中心和旅游中心及临岸城市,景色十分美丽。</p> <p class="ql-block">晚上费拉市有一股叫人无法抗拒的魅力,灯火璀璨,人潮熙嚷,十分热闹。餐厅、咖啡馆依费拉的火山断崖而建,白色的房屋层层相连,高低错落,形成一种独特的城市景观。游客可从巴士站穿过后面的圆拱顶教堂和小巷到达崖边,这里有很多小白屋、教堂及茶座,还可以看见对面的活火山岛。</p> <p class="ql-block">在喷发前可能发生过一系列的地震,警告了当地居民关于发生灾害的危险,使得他们有时间收拾撤离这个危险地区。</p> <p class="ql-block">黑沙滩是圣托里尼的一块墨玉。卡马利海滩的沙是黑色的,踩上去暖暖的,像踩在被太阳晒过的墨石上。海水也是深黑色的,浪卷过来,泡沫是白的,像墨水里掺了点牛奶。</p> <p class="ql-block">海水也是深黑色的,浪卷过来时,泡沫是雪白雪白的,像墨水里掺了点牛奶。孩子们在浅水区追浪花,笑声惊飞了礁石上的海鸟,鸟群掠过海面,翅膀沾着水光,像撒了一把银片。</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黑是火山给的礼物——当年火山喷发时,滚烫的岩浆遇海水冷却,碎成细沙,被海浪磨了千年,才成了如今这捧温柔的黑。有人赤着脚在沙滩上写字,浪一来就舔掉一个笔画,像大海在和人捉迷藏。</p> <p class="ql-block">黑沙滩的白天是热闹的。卡马利海滩的沙是火山给的礼物,墨黑墨黑的,踩上去暖暖的,像踩在晒热的黑曜石上。有人光着脚跑,脚印很快被浪抚平,像大海在练字,写了又涂。</p> <p class="ql-block">黑沙滩就是离费拉最近的卡马利海滩。它是长方形的。它是由圣托里尼独特的火山地质形成的黑沙滩。不仅沙子是黑色的,水也是黑色的。黑沙滩是火山活动的产物,由火山灰沉积形成的黑砂石构成,因此呈现出独特的黑色。</p> <p class="ql-block">留个影,定格在那时那刻的瞬间,感受着那一刻的海岸宁静。</p> <p class="ql-block">走进咖啡店,喝杯咖啡,夜晚的费拉城更是浪漫迷人,灯火通明,人山人海,简直热闹非凡!站在高处,只能听到人们的欢笑声,伴随着空气中弥漫着的炸牛排的香味,简直让人无法抗拒!</p> <p class="ql-block">费拉的黑夜是被灯火点亮的。当最后一缕阳光吻别海面,白色房子里的灯便一盏盏醒了,像谁在悬崖上撒了把星星。石板路上涌来人潮,脚步声、笑声、叫卖声搅在一起,成了流动的河。穿黑袍的神父走过人群,念珠的声音被淹没在喧嚣里,他却脚步从容,像在热闹里走自己的静。</p> <p class="ql-block">午后的码头挤满了人。船笛声像一声悠长的叹息,把离别的情绪吹得很远。站在甲板上回望圣托里尼,白色的房子渐渐变成了米粒,蓝顶成了针尖大的蓝,最后都融进了爱琴海的蓝里。有人在船舱里弹起吉他,唱着不知名的希腊歌谣,调子像海浪一样起伏。</p> <p class="ql-block">船开时,整个圣托里尼都在往后退。白色的房子渐渐成了米粒,蓝顶成了针尖大的蓝,最后都融进了爱琴海的怀里。有人站在甲板上挥手,像在跟一个看不见的朋友告别;有人把脸贴在舷窗上,睫毛上沾着水汽,分不清是海水还是泪水。船舱里,穿红马甲的侍者推着餐车走过,咖啡香混着面包香飘过来,让人想起岛上的清晨。</p> <p class="ql-block">船行八小时,从黄昏到黑夜。窗外的海从蓝变成墨,星星一颗接一颗跳出来,落在水里,成了游动的鱼。我摸出兜里的橄榄糖,放在嘴里,还是那股甜里带涩的味道,像圣托里尼的阳光,像伊亚的日落,像蓝顶教堂的影子,在舌尖上慢慢化开,成了一段不会褪色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快到雅典时,天边泛起鱼肚白。海面上的雾气渐渐散去,远处的灯塔闪着光,像只醒着的眼睛。我把橄榄核塞进玻璃瓶,又装了点海水,拧紧盖子时,仿佛听见圣托里尼的风在里面说:“回来呀,蓝顶还在等你,夕阳还在等你,连火山岩的裂缝里,都藏着你的脚印呢。”</p> <p class="ql-block">圣托里尼是这样的地方:你离开时,总觉得把心落在了那里——或许是落在伊亚的夕阳里,或许是粘在蓝顶教堂的白墙上,又或许是沉进了爱琴海的某个浪涛里。但你知道,总有一天,你会再回去,因为那里的风还欠你一句告别,那里的海还等着听你讲后来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是啊,总要回去的。回去再看伊亚的日落,看那轮太阳把海水烧成金汤;回去再踩黑沙滩的沙,看海浪把脚印舔成诗;回去再推开教堂的门,看烛光在圣像前跳一支慢舞。圣托里尼就是这样的地方,它把一部分魂魄种在每个来过的人心里,然后站在爱琴海上,笑着等你——等你带着岁月的故事,回来赴一场和时光的约。</p> <p class="ql-block">第五天,06.27周五雅典 德尔菲卡拉巴卡(ATHENS -DELPHI-KALABAKA)。</p><p class="ql-block">08:30 酒店内享用早餐;09:30 前往奥林帕斯山脉、厄多里亚断崖上号称世界肚脐眼的圣地-德尔菲 途径(阿拉霍瓦小镇)在这里滑雪),小瑞士。在10多分钟车程到达德尔菲。12:00 抵达后,享用午餐;13:00 德尔菲是举世闻名的著名古迹:主要由阿波罗太阳神庙、雅典女神庙、剧场、体育训练场和运动场组成,其中有著名的古代希腊象征光明和青春并且主管音乐、诗歌及医药、畜牧的太阳神阿波罗的神庙。古希腊人认为,德尔菲是地球的中心,是”地球的肚脐”。参观完后,大概15:30乘车前往卡拉巴卡20:00 抵达后,享用晚餐;入住酒店休息</p> <p class="ql-block">途径(阿拉霍瓦小镇)在这里滑雪),小瑞士。悬于神山之上的希腊“云端小镇”</p><p class="ql-block">悬空海拔:960米屹立于**帕尔纳索斯山**(希腊神话“缪斯之山”) </p><p class="ql-block">距世界遗产德尔斐遗址仅12公里(雅典向北车程2h) </p><p class="ql-block">- **气候特权**:冬季覆雪期长达4个月❄️,夏季均温22℃</p> <p class="ql-block">红瓦石屋从山脚螺旋攀至峰顶,夜晚灯火如星河倒坠 </p><p class="ql-block">地标钟塔:19世纪**圣乔治钟楼**矗立镇心,俯瞰悬崖深谷 </p><p class="ql-block">拜占庭密码:7座千年教堂藏身街巷⛪(圣路加教堂存12世纪湿壁画) 。</p><p class="ql-block">滑雪朝圣地:欧洲性价比最高雪场之一(帕尔纳索斯滑雪中心) </p><p class="ql-block"> - 36条滑道 | 最大落差610米 | 夜场开放至23:00 </p><p class="ql-block">- **山民市集**:羊毛毡帽🧣+手工羊奶酪(Katiki Domokou) </p><p class="ql-block">- **夜未眠**:木质酒馆飘出**Rebetiko**民谣,茴香酒(Ouzo)配慢烤羊肉 </p><p class="ql-block">希腊人私藏的“冬季首都”:每年11月-3月,雅典精英蜂拥而至,主街**Odos Eparchiou**变身时尚秀场 。</p><p class="ql-block">有一句宣传语:“在诸神居住的雪山,饮一杯滚烫的悬崖月光”</p> <p class="ql-block">德尔菲古迹是世界著名古迹,在距雅典150公里的帕那索斯深山里。它主要由阿波罗太阳神庙、雅典女神庙、剧场、体育训练场和运动场组成。</p><p class="ql-block">其中最有名的是古代希腊象征光明和青春并且主管音乐、诗歌及医药、畜牧的太阳神阿波罗的神庙。</p> <p class="ql-block">希腊神话中宙斯分别从西方和东方放出两只鹰,最后两只鹰在德尔斐上空相遇,因此德尔斐被古希腊的人们视为世界的中心。</p><p class="ql-block">德尔斐坐落在希腊中部的福基斯地区,帕纳索斯山脚下海拔约700米的半圆形山坡上。沿着山谷向西望去,可见远方科林斯湾的海面。那里曾是繁忙的港口。</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6世纪,德尔斐逐渐成为崇拜阿波罗的圣地,古希腊人在扬帆西去之前,总会顺道来一趟圣地德尔斐。</p> <p class="ql-block">遗址的时间线大约我国战国时期,古希腊时期“世界的中心”,世界之脐所在(各文明似乎都有这玩意儿),也是阿波罗输出神谕所在地,类似我国跳大绳和占卜,最知名神谕“认识你自己”成为后世2000年西方哲学核心命题之一。</p> <p class="ql-block">希腊圣地德尔菲是阿波罗神曾转述神谕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世界中心”,与壮丽的自然景色完美融合,有着神圣的宗教意义。</p> <p class="ql-block">3000年前,希腊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门前的那三句石刻铭文:“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妄立誓则祸近”曾引起过无数智者的深思,后来被奉为“德尔斐“神谕。</p> <p class="ql-block">圣地的建筑包含阿波罗神庙、祭坛、宝库等及其他附属建筑如剧场、柱廊、体育场及体操馆。主要部分位在较高区域,被190公尺长,135公尺宽,开有九个门的外墙环绕。</p> <p class="ql-block">德尔菲博物馆由享有盛名的博物馆建筑大师帕特罗克劳斯设计,在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步入博物馆,三件镇馆之宝值得细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斯芬克斯石雕像:狮身人面的神秘雕像,坐于爱奥尼亚式石座之上,眉眼间藏着数不尽的故事,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皆深。</p> <p class="ql-block">铜御驾者塑像:实为古希腊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曾镶嵌宝石、描金贴金,虽部分装饰已失,仍可见其精美。上半身与头部一体成型,铸造难度极大,足见当时工艺之精湛,人物神情与服饰褶皱的细节刻画,细腻入微。</p> <p class="ql-block">古希腊人认为,德尔菲是地球的中心,是“地球的肚脐”。据希腊神话中说,宙斯为了确定地球的中心在哪里,从地球的两极放出两只神鹰相对而飞。两只鹰在德尔菲相会,宙斯断定这里是地球的中心,于是将一块圆形石头放在德尔菲作为标志。如今这块石头就珍藏在德尔菲博物馆里。镇店之宝之一。- 卵型大地之脐石刻:人称"肚脐石",承载着德尔斐作为世界中心的象征意义,在古希腊神话中,它便是世界的枢纽。</p> <p class="ql-block">遗迹和博物馆在一起,先看博物馆,脑海中有一定想象时信步走在遗迹内更有代入感。展品中,古希腊鞋子很潮流,阿波罗喂鸟盘很精美,驾驭马车的少年则是同期古希腊青铜精品。</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镇店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还有各种金饰品和雕塑,也可以看到古希腊人精湛的工艺和审美。这是月亮女神。</p> <p class="ql-block">太阳神阿波罗</p> <p class="ql-block">德菲尔古剧场遗址。</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德菲尔,我们当晚到达卡拉巴卡。这是卡拉巴卡的街道,夏日的余晖洒在安静的街角,街道上悠闲的居民漫步,这里的人们据说每天必到咖啡馆坐坐,喝喝咖啡,聊聊天是他们的日常。</p> <p class="ql-block">卡兰巴卡(希腊语:Καλαμπάκα)位于希腊色萨利大区的特里卡拉州。卡兰巴卡小镇之所以享誉希腊甚至全球,主要源于修建在小镇东面和北面迈泰奥拉的山顶上的修道院。每年,数百万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来此朝拜。</p> <p class="ql-block">这里原本是一片汪洋,约 6000 万年前,因地壳运动和海水冲击变成石林。之后,又历经连续几百万年的风化和侵蚀,形成了奇特的石头景观,到处是高耸林立的奇石,山崖构成一些如刀削般直立的悬崖峭壁,有些石柱高达 400 米,宛如“天空之柱”,其壮观的景色常被称为“上帝之手雕刻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第六天(早上好 希腊语读音咖喱没啦)</p><p class="ql-block">卡拉巴卡梅黛奥拉雅典(KALABAKA –METEORA- ATHENS)08:00 酒店内享用早餐;08:30 乘车前往著名风景区梅黛奥拉09:00 游览风景秀丽有希腊黄山之称的梅黛奥拉,梅黛奥拉 (希腊语)其意为"悬在半空中",建立在岩石上的修道院群。参观其中两座悬在空中的中世纪修道院--距今数百年前被建在峭壁秃石之上。此区的修道院群源起于11世纪,大多建于如黄山巨石般的山巅之上,山崖绝壁上一座座与世隔绝的修道院,美得令人屏息。</p> <p class="ql-block">梅黛奥拉修道院位于希腊特里卡拉州色萨利区,以其建在高耸岩石柱上的独特地理位置、公元9世纪以来的悠久历史、壮观的建筑及拜占庭风格壁画闻名,198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游客通常从卡兰巴卡小镇沿环山路前往修道院,途中会有不少路边观景点,可下车欣赏和拍摄美景。站在观景点遥望四周,能看到一座座修道院建在悬崖峭壁上,仿佛置身于天上人间,感受自然与宗教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奇特景观,令人震撼。不过部分观景点位置比较难到达,需要一定的体力和毅力。</p> <p class="ql-block">一座座巨大的山岩自平原之上拔地而起,圆润且寸草不生,有着一层一层整齐的纹路,仿佛经历了海水长期的侵蚀,又有着黑色的垂直痕迹,仿佛喷涌的岩浆顺着山体流下。其成因至今仍未有定论,据说几百万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后来一系列的地壳运动与海水冲刷使之变成一片石林。与这种学术理论相比,我宁愿相信是地外文明创造了这里,因为实在无法想象究竟是大自然怎样的力量才造就了如此独特的地貌。</p> <p class="ql-block">007取景地,</p><p class="ql-block">“离上帝仅一步之遥”的梅黛奥拉修道院。</p><p class="ql-block">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仅存在于传说之中,在希腊这个神话的国度,我们却可见到“天空之城”。</p><p class="ql-block">自11世纪以来,僧侣们在这如同通天柱般险峻的山峰上修行。尽管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困难,隐士选定了这些“天空之柱”,修建了24座修道院,创就了举世闻名的“天空之城”。</p> <p class="ql-block">早在公元9世纪,就有禁欲主义的隐士到卡兰巴卡山崖的天然洞穴中修行,很多洞穴在离地几百米的陡壁上,保证了他们在这里的清修。到了12世纪末,梅黛奥拉已经成了苦行僧们的一个修行圣地。1545年由来自Epirus的Joasaph和Maximos兄弟在一座非常古老的教堂的废墟上建设起来。也有说法称在1527 - 1529年间,消耗巨资在石头上建立了这所教堂。这里地势险峻,进入修道院的唯一途径最初是通过峭壁上放下的绳梯,巨大的岩石成为天然的障碍和防卫工事。当年修士靠绳索、篮筐和木梯上下,建材由人力或滑轮运输,工程堪称奇迹。</p> <p class="ql-block">梅黛奥拉(Meteora),这座被誉为“天空之城”的联合国文化和自然双遗产,以其独特的修道院群而闻名。14世纪末,当时拜占庭帝国统治下的希腊北部频频受到突厥人的侵犯,更多的修士选择到这一带隐居,出现了梅黛奥拉修道院群。公元15世纪,这里就开始吸引隐遁的修士,他们依靠木梯和绳索攀上陡峭的山峰,居住在天然岩洞中,进行祈祷、赞颂和忏悔。</p> <p class="ql-block">这里拥有26座修道院,尽管如今仅剩6座保存完好,但它们依然屹立在几乎垂直的岩壁之巅,令人叹为观止。整座修道院建在一块小山般的巨石上,这些巨大的山岩从广阔的塞萨里亚平原拔地而起,有的超过400米,修道院远看与石头融为一体。这些修道院不仅见证了修士们的虔诚生活,也成为了一处独特的文化遗产,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他们这里对着装有要求:对游客穿着有要求,女性需要穿长袖衣服和超过膝盖的长裙,如果穿长裤则需要用类似围裙的布缠上。</p> <p class="ql-block">壁画艺术:进入修道院,不可错过那副1560年左右拜占庭风格的壁画《最后的审判》。如今,仅存6座修道院可供参观。其中大梅黛奥拉修道院内有精美的壁画,如《圣徒殉难记》,生动地展现了罗马人迫害基督徒的场面,此外还有众多古老的圣像、宗教装饰品等,展示了拜占庭时期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酒窖</p> <p class="ql-block">又写一篇游记《悬在崖上的光阴》(五)</p><p class="ql-block"> 早餐的余温还留在舌尖,面包的麦香混着现磨咖啡的醇厚尚未散尽,我们已踏上前往梅黛奥拉的路。车窗外,卡拉巴卡小镇的红屋顶渐渐退成模糊的色块,环山路像条银带缠在青灰色的山岩间,车轮碾过碎石的轻响里,藏着对远方的期待。怕见得太早,又怕来得太迟。</p> <p class="ql-block">风划过车窗,似乎闻到带着松针的清苦,忽然就明白了,有些风景是要等的——等车轮碾过最后一道弯,等风把雾吹开,等那些悬在崖顶的修道院,忽然撞进眼里来。</p> <p class="ql-block">沿途总有些不期而遇的观景点。或许是某块被风磨圆的巨石旁,或许是转角处突然开阔的垭口,司机师傅会默契地停下车——这里的风景从不需要刻意招揽。</p> <p class="ql-block">站在观景台边缘,脚下是深不见底的沟壑,风带着山岩的凉意掠过耳畔,远处的修道院忽然印入眼帘。它们像被时光遗忘的棋子,稳稳落在刀削斧劈的悬崖顶端,赭红色屋顶与灰黑色的岩壁浑然一体,却又在像镀了金箔的穹顶反光里,透出神性的庄严。</p> <p class="ql-block">观景点的木牌被晒得发白,字里行间都浸着阳光的温度。站在这里往下望,谷底的云气正慢慢往上爬,像谁遗落的纱巾。而那些修道院,就那样安安静静地立在岩顶,灰褐色的墙是岩石的一部分,镀着阳光的褐红色尖顶却又像从云里摘下来的星光。有人忙着拍照,镜头里的画面总是太局促,装不下那份悬着的静。</p> <p class="ql-block">那种悬在半空的孤绝,那种与天地对峙的沉静,是需要用眼睛去盛、用心去记的。有些观景点藏在更陡的坡后,得踩着石路往上攀几步,汗水浸湿衣衫时抬头望见的风景,反倒更让人记牢。我把手掌贴在冰凉的栏杆上,忽然觉得,这些建筑原是有灵性的,它们与岩石相依了几百年,早把根须扎进了时光的缝隙里。</p> <p class="ql-block">九点整,车停在梅黛奥拉的入口。晨光正漫过最高的那座岩峰,给“悬在半空中”的名字镀上一层柔光。这里的岩石确有黄山的风骨,却更带着地中海的烈性子,寸草不生的崖壁直上直下,偏在最险峻的顶端,生出了修道院的尖顶与钟楼。</p><p class="ql-block">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只在传说里开,而希腊的“天空之城”,是实实在在立在那儿的,带着股倔倔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据说早在公元9世纪,就有禁欲主义的隐士到卡拉巴卡山崖的天然洞穴中修行,很多洞穴在离地几百米的陡壁上,保证了他们在这里的清修。到了12世纪末,梅黛奥拉已经成了苦行僧们的一个修行圣地。14世纪末,当时拜占庭帝国统治下的希腊北部频频受到突厥人的侵犯,更多的修士选择到这一带隐居,出现了梅黛奥拉修道院群。</p> <p class="ql-block">先去的是卢萨诺斯修道院。这东正教的女修道院,像被上帝轻轻放在岩顶的贝壳,1988年被列进世界遗产时,该是带着怎样的沉静?它还是电影里007曾驻足的地方,如今由修女们守着,每一块砖石都透着“离上帝仅一步之遥”的清寂。</p> <p class="ql-block">通往修道院的途中,有的地方的石阶窄得只能容一人过,扶着岩壁往上走时,指尖能触到岩石的粗粝,像触摸着岁月的指纹。听说这里的修士曾靠绳索与篮筐上下山,把砖瓦一块一块吊上来。站在院子里看那几扇小窗,忽然想起16世纪的月光,该是怎样漫过这些窗棂,落在修士们抄写经文的纸上,把字迹染成银灰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有段路要自己走。石阶是嵌在岩壁里的,每一步都踩着前人的脚印。爬到高处时喘着气回头,才发现来时的路已经蜷成了细细的线,而远处的修道院,竟像是浮在云里——原来9世纪的隐士们攀着岩穴修行时,眼里看到的,也是这样的云、这样的风吗?</p> <p class="ql-block">爬上去的路很陡,有段路得侧着身子过,胸口贴着岩石,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咚咚的,和崖壁里的回声撞在一处。不由的想到9世纪的隐士——他们攀着岩穴修行时,该也是这样听着自己的心跳吧?尘世的声音太远了,远得像崖底的风,只有这心跳是真的,像敲在石上的钟。</p> <p class="ql-block">之后去了大梅黛奥拉修道院。她的门很高,进去的瞬间,烛火的气息漫过来,混着旧木头的沉香。教堂里的圣像画蒙着层薄光,金箔的边框在烛火下明明灭灭,画师在数百年前落下的最后一笔,似乎还带着指尖的温度。当地导游说这是14世纪的遗迹,可我摸着冰凉的石墙,总觉得那些砖石是活的,它们记得每一个清晨的钟声,每一场黄昏的雨。</p> <p class="ql-block">坐在修道院的石凳上,云影在岩间缓缓移动。风穿过回廊时,带着铃铛的轻响,像谁在轻轻哼着不成调的歌。远处的山尖还沾着点夕阳的金,而近处的石墙上,爬着几株倔强的野草,叶片上的绒毛在光里看得分明。9世纪的隐士们该也是这样坐着吧?看云,听风,数着岩缝里草籽发芽的日子。14世纪躲避战乱的修士们,在搬运木材时,会不会偶尔抬头,望见这样的云影,忽然就觉得心里安定了?</p> <p class="ql-block">下山的路是跟着夕阳走的。修道院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投在岩壁上,像幅淡淡的剪影。夕阳把岩峰染成了蜜色,我捡了片从崖上飘落的枯叶,是片老叶,边缘卷着,像封没拆的信。捡起来夹进笔记本,叶面上的纹路清清楚楚,像谁在上面写过细字,只是被风磨得淡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车子往回开时,暮色已经漫了上来。窗玻璃上沾着层薄灰,看出去的山都成了水墨画,只有梅黛奥拉的方向,还透着点金,像谁把崖顶的月光,先斟了一杯。同行的人在轻声说着什么,我却望着窗外,忽然想起那些悬在崖顶的建筑,原是时光的琥珀——把9世纪的风、14世纪的雨、16世纪的月光,都好好收着,等某个过客经过,就轻轻漏下一点,沾在衣襟上,成了一辈子都褪不去的痕。</p> <p class="ql-block">就像此刻,风从车窗溜进来,带着岩峰的凉意,恍惚间,竟像是把梅黛奥拉的月光,也悄悄带了回来。(完)</p><p class="ql-block">(此图是女修道院室内)</p> <p class="ql-block">第七天 雅典波罗奔尼萨半岛雅典(ATHEN-PELOPONNESE-ATHEN)08:00 酒店享用西式早餐; 09:00 乘车前往波罗奔尼萨半岛,途径人工开凿的运河-科林斯运河;(车程约80公里)10:00 抵达后,游览科林斯运河(约30分钟),这里有欧洲巴拿马运河之称,希腊的科林斯运河在希腊南部科林斯地峡上,是潮汐水道。连接科林斯湾和萨罗尼克湾,接通爱奥尼亚海和爱琴海。</p> <p class="ql-block">希腊,这两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p><p class="ql-block">爱琴海的碧波荡漾、雅典的断壁残垣?</p><p class="ql-block">在希腊南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科林斯地峡上,藏着一处世界最壮观的、人类工程学奇迹——科林斯运河Corinth Canal</p> <p class="ql-block">科林斯运河,跨越千年的梦想</p><p class="ql-block">科林斯运河(Corinth Canal)位于希腊,连接了爱琴海和伊奥尼亚海,将伯罗奔尼撒半岛与希腊大陆分隔开。运河全长约6.3公里,宽度约24米,最窄处仅为21米,水深约8米。科林斯运河的开凿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直到1893年,才真正完成。运河极大缩短了船只从爱琴海到伊奥尼亚海的航程,避免了绕行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漫长航程。然而,由于运河的狭窄和陡峭的岩壁,现代大型船只无法通过,主要用于小型船只和观光游览。</p> <p class="ql-block">伯罗奔尼撒名字来源于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帕罗普斯以及希腊文“nisos”岛屿一词,但很少有人把它当做一个岛屿看待。如果你取道阿提卡进入伯罗奔尼撒,不经意会忽视希腊大陆和该岛之间还有一条狭窄的地峡,考林斯运河横越地峡,把该岛屿的一端和大陆相连。</p> <p class="ql-block">运河周围的峭壁高达90米,这使得它成为一处壮观的景点,吸引了许多游客。由于科林斯运河两侧的悬崖高度和运河的特殊地形,它成为了一处世界著名的蹦极跳场所。冒险者可以从高耸的桥梁上跳入运河的上方,体验惊险的刺激。</p><p class="ql-block">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科林的暴君佩里安德(Periander)是最早提出修建科林斯运河的领导人之一。他认为开凿运河能避免绕过危险的伯罗奔尼撒半岛,缩短船只的航程。然而,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不成熟,佩里安德最终放弃了这个计划。</p><p class="ql-block">为了替代运河,他建造了一条名为“Diolkos”的石板道路,沿着科林地峡修建。这条道路上铺设了石槽,古代人用它将船只拖过陆地,把船从爱琴海一侧运到伊奥尼亚海一侧。这种古老的方式虽然繁琐,但在几百年内一直是重要的运输方式。</p> <p class="ql-block">古剧场:修建于公元3世纪的古剧场,是保存的最完好的希腊古典时期的建筑之一,以其令人惊异的音响效果闻名于世。剧院由石灰岩筑成,依山而建,有一个圆形舞台,向外辐射出半圆形的看台,一排排石制座椅向上形成倾斜的角度……这是典型的希腊剧场的建筑特点。值得看的景点是公元前4世纪建造的能容纳14000人的野外大剧场,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这个剧场的音响效果非常好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坐在最上层的观众也能够听清楚舞台上轻声的讲话。直到现在,在一年一度的希腊节期间,这里还会上演古希腊戏剧,古典剧。</p> <p class="ql-block">腊半岛游🇬🇷 古剧场埃皮达鲁斯</p><p class="ql-block">⭐️希腊医药之神的圣殿——埃皮达鲁斯(Epidauros),在希腊的传说中,埃皮达鲁斯是希腊医药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Asclepius)的诞生地。人们相信,通过祈祷、献祭以及遵循特定的仪式,可以获得神灵的庇佑,从而战胜疾病,恢复健康。埃皮达鲁斯的神庙及其周边设施,如治疗中心、温泉浴场等,都反映了这种医学与信仰深度融合的文化现象。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蒂林斯遗址</p><p class="ql-block">从迈锡尼向纳夫普利翁方向南下的途中,有传说为赫拉克勒斯出生之地的蒂林斯遗址。</p><p class="ql-block">据说是希腊神话中的独眼巨人赛克罗波斯建造的巨石城墙、卫城宫殿、地下通道等都是迈锡尼时期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亚哥里斯平原干旱贫瘠,人们很难把它与荷马史诗中所描述的“多金的”迈锡尼联系在一起。伫立平原之上,极目远眺,隐约可见群山环抱的高丘之上气势恢弘的城堡遗址。正是在这个沉寂了数千年的城堡内,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找到了令世界震惊不已的无尽宝藏,向世人展现了“多金的”迈锡尼 的真实性。</p> <p class="ql-block">迈锡尼文明是希腊本土第一支较为发达的文明,公元前17世纪中期至公元前12世纪盛极一时。从遗留下来的坚固城堡和丰富的金银宝藏中,人们可以窥见其强盛和富裕。他们曾向外扩张,侵入小亚细亚西南沿海一带,特洛伊战争正是迈锡尼人与特洛伊人争夺海上霸权的一场交锋。</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收藏有雕像、记录神奇疗效的石刻碑文、手工器械、祭品,以及神庙里原本巧夺天工的部分重建圆形建筑。一些雕像和大块的大理石依然在昭示着神庙过去的辉煌。这里的雕像大部分都是复制品,真品收藏在雅典的国家考古博物馆里。</p> <p class="ql-block">纳夫普利翁小镇位于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部,阿尔戈利斯湾北端,是阿尔戈利斯州和纳夫普利翁省的首府。它是希腊的一个海港城市,也是现代希腊历史上的第一个首都,时间从1829年到1834年。这里人口较少,气候宜人,阳光充足,没有什么工业,自然风光优美,是度假胜地。</p> <p class="ql-block">因曾被不同国家统治,纳夫普利翁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有古老的城墙、中世纪的城堡、奥斯曼风格的喷泉以及威尼斯或新古典主义的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p> <p class="ql-block">帕拉米蒂城堡:建于18世纪,位于海拔216米的帕拉米底山上,由威尼斯人建造。城堡上有7座碉楼,其中6个以古希腊英雄命名,可俯瞰纳夫普利翁全景和阿尔戈利斯湾。 站在山顶你能看到纳夫普利翁小镇的全景。如果体力允许,可以挑战一下999级台阶,虽然累,但站到顶端时,你会觉得一切都值得。💪</p> <p class="ql-block">布尔兹城堡:位于纳夫普利翁海港中,坐落在一个小岛上,是该市最著名的地标之一。由威尼斯人建于1473年,设计出自意大利建筑师安东尼奥·甘贝罗,由工程师布兰卡龙完成。 <span style="font-size:18px;">曾用于防御海盗和关押囚犯,是纳夫普利翁的象征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822年6月18日,希腊人经过围攻从奥斯曼帝国手中收复该城堡。1865年前,它一直作为堡垒使用,之后改为关押在帕拉米蒂城堡囚犯们的刽子手的住地。1930年到1970年,经德国建筑师沃尔夫·舍费尔改造后作为酒店使用,从1970年后主要成为旅游景点。</span></p> <p class="ql-block">城堡设计独特,为适应小岛狭窄形状而建,有南北两个入口,内部有三层,各层由可移动楼梯连接,东北部有一个小港口,便于船只安全进入,此外,周围海床还铺设了大量石头路障,防止大型船只靠近。</p> <p class="ql-block">爱琴海畔的一场慢旅行,在希腊南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海岸线上,有一座被遗忘的浪漫小城——纳夫普利翁(Nafplio)。它是希腊第一个现代首都,却不喧嚣、不张扬,用蓝天、碧海和石板小巷,诉说着属于爱琴海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 老城区的每条巷子都值得迷路,鹅卵石街道两侧,是19世纪的彩色小楼、藤蔓缠绕的阳台、藏在角落的家庭酒馆和冰淇淋店。黄昏时分,阳光洒在石墙上,是电影般的柔光滤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这座小镇的街道上走一走,每条巷子里都有让你驻足的地方。五颜六色的房子,安静的小咖啡馆,随便一拍就是一幅画。走着走着,心情也变得轻松愉快。</p> <p class="ql-block">🏖️ 海滨长廊:走在海边,微风拂面,看着那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完全能感受到这里的悠闲气息。随便找个海边的咖啡馆,点上一杯饮品,坐下来发呆也特别美好。☕🌊</p> <p class="ql-block">纳夫普利翁,这个地方没有过多的商业化,却藏着无数值得你去慢慢发现的美景。适合来这里放慢脚步,体验不一样的希腊魅力 。</p> <p class="ql-block">海港晨曦,缓慢苏醒的古城。在港口边喝一杯希腊咖啡,看渔船归来、鸽群飞起。远处的Bourtzi海上堡垒静静伫立在海中央,仿佛时间在这里暂停。</p> <p class="ql-block">希腊游记散文|《纳夫普利翁:海湾边的文明碎片》(六)</p><p class="ql-block">纳夫普利翁是被时光轻轻搁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一块玉。阿尔戈利斯湾的浪拍了千年,把这座小城拍得温润,把石头都摇出了暖意,连阳光都黏糊糊地贴在墙上,不肯走。</p> <p class="ql-block">它是一座海港城市,曾在1829年到1834年,做过现代希腊的第一个首都。它也是现代希腊的第一缕晨光, 五年的时光,像一场浅眠,醒来时衣襟上还沾着旧朝的香。</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日子过得慢,阳光是稠的,把一切都晒得暖暖的,风里带着海水的气息,只有老城墙在晒太阳。拜占庭人、法兰克人、威尼斯人、土耳其人都曾在这里住过,把各自的影子刻进石头里,于是老城墙带了中世纪的褶皱,喷泉有奥斯曼的弧度,新古典主义的窗棂上,还沾着威尼斯的月光。</p> <p class="ql-block">走在巷子里,脚底下都是碎掉的光阴——说不定哪块石板就刻着中世纪的纹路,哪眼喷泉还留着土耳其人的掌温。红墙黄墙挤挤挨挨,把蓝白的希腊调子压得低低的,倒显出几分家常的艳。</p> <p class="ql-block">帕拉米蒂城堡,是18世纪威尼斯人留下的作品,它站在海拔216米的帕拉米底山上,像一个沉默的守望者。城堡上的7座碉楼,6座带着古希腊英雄的名字,仿佛还在诉说着远古的传说。站在那里,纳夫普利翁的全景和阿尔戈利斯湾的碧波尽收眼底,目光所及,皆是风景,也皆是岁月。</p> <p class="ql-block">布尔兹城堡更像个孤臣,泊在纳夫普利翁的海港里,像一枚安静的印章,它就坐落在一个小岛上,是这座城市最著名的地标之一。1473年,威尼斯人把它造在小岛上,意大利建筑师的图纸里,藏着与海水共生的智慧。南北各开了门,里头分三层,楼梯是活动的,想开就开,想关就关。东北角藏着个小码头,让船能悄悄进来,海底下埋了不少石头,不让大船靠近,它原是为了防防御,后来却成了看海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石头墙里的故事太多了,潮起潮落时,仿佛能听见旧时光在说话,说那些防御的箭、囚禁的夜、酒店的灯,最后都化作游客眼底的波光。</p> <p class="ql-block">或许,每一座城,每一座城堡,都有它自己的故事。纳夫普利翁和布尔兹城堡也不例外,它们在时光里静静伫立,等待着懂它的人,去聆听那些关于岁月、关于过往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三角梅在这里开得疯癫,却压不过城墙的旧气。往海边走,能撞见布尔兹城堡的孤影;向小巷去,小巷里飘着咖啡香。假日里人多起来,脚步声把宁静踩得咯吱响,可太阳一落,那些喧闹就被浪卷走了,只剩城和海,在暮色里守着彼此的老。</p> <p class="ql-block">雅典协和广场是雅典城市的地理中心所在,是雅典历史最悠久的广场,也是雅典的交通枢纽之一,地铁一号线(绿色)和二号线(红色)在这里交汇。协和广场周边很热闹,各类商户云集,附近高档酒店也很多,距离市区主要景点都很近,距离著名的厄鲁姆大道(Ermou)和普拉卡(Plaka)老城区也不远。</p> <p class="ql-block">希腊短短十天行程匆匆结束,舷窗外的爱琴海正一点点退成淡蓝色的记忆。机翼划破云层时,圣托里尼的白墙蓝顶已缩成沙盘里的模型,泳池盛着的那半片天,此刻正被引擎声揉碎在气流里。十个小时后该是北京的徬晚,而这里的清晨正漫过海平线。有些风景该留在原地,像那池盛着的天,拿不走,却够暖很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