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齐物论》中的“三籁”指人籁、地籁、天籁,是庄子用以隐喻认知层级和存在本质的哲学概念,核心在于揭示万物齐一的“道”之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人籁”?籁者,古代的一种萧也,也就是一种用竹子做成的乐器。“籁”,又引申为萧发出的声音。因为萧一般是由人来吹的,箫音即人吹萧发出的声音。所以《齐物论》中庄子借子綦之口告诉子游:这叫“人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籁”就是由人发出的,或者与人类活动紧密相关的各种声音。“人籁”的世界,就是我们那个“小我”最活跃的舞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地籁”呢?“地籁”就是大地之气一一风,经过山林中不同的窍穴发出的声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地呼出的气,就叫风。要么就不起风,一起风,地上无数的窍穴便会一齐怒吼。山上的树木被大风扇得左右摇摆,百围大树上无数的窍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口,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大块屋梁,有的像栅栏,有的像舂米用的臼,有的像大水池,有的像小水坑。风一经过不同的窍穴,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有的像水激声,有的像弓箭飞出的声音,有的声音粗,有的声音细,有的声音高昂,有的声音浑浊,有的像山谷中的回音,有的像鸟儿的呜叫。风一起,这些千奇百怪的窍穴就跟着发出不同的声音。清风徐徐就有小小的和声,长风呼呼便有大的反响,迅猛的暴风突然停歇,万般窍穴也就寂然无声。此为“地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地籁”是大自然的交响诗,是万千孔窍的怒吼与低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么什么是“天籁”呢?《齐物论》中说:“天籁”者,心感万物所发之言也。“言”发于“本心”,谓之“天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籁”是万籁俱寂时的“道”之低语。它不是某一种比地籁更高级、更响亮、更奇特的声音,它是“无声之声”。它是万物自生自化、各自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然而然地发出声音(呈现现象)的那种状态本身。如果说,“地籁”是风吹万窍发出的交响乐,那么“天籁”就是乐谱本身,或者说是音乐得以产生的那些基本规律和可能性。这种系统整体的、和谐的、自组织的、无主宰的完美运作状态,就是“天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籁”是超越具体形态的终极存在,即“吹万不同,咸其自取”的自发之声。它无需外力,代表“道”的绝对自由与整体同一性,是圣人“天人合一”境界的体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庄子通过“三籁”对比,批判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局限。庄子认为:天籁高于人籁与地籁:因天籁无需外因,“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齐物论》强调“万物本性的天然平等。”否定“以人度天”:人籁因人类的主观分别而失真,如儒家礼乐常被用来束缚思想。庄子主张摒弃人为标准,以“无己”状态体悟大道。万物齐一的基础:一切差异皆源于人为划分,若以自然视角观之,天籁、地籁、人籁本无高下,本质同为道的体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庄子的“三籁”思想对当代生态观具有借鉴意义:人类活动(人籁)需顺应自然规律(天籁),避免过度干预导致失衡。技术发展不应凌驾于自然法则之上,如过度城市化对地籁(自然环境)的破坏需被反思。每个生命皆有其独特性,如同天籁之声无需比较优劣,启发人们尊重差异,实现多元共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插图源于阳光拍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集完/感谢阅读)</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