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是个兵》

黄源顺

<p class="ql-block">  从小我就有成为一名军人的梦想;逃避当国民党的兵而背井离乡的父亲支持儿子当共产党的兵;1976年我梦想成真;八一建军节前后免不了会回忆起当兵前后点点滴滴的趣事。</p> <p class="ql-block">  当过兵的人都喜欢聆听或吟唱这首歌。</p> <p class="ql-block">   《我曾是个兵》</p><p class="ql-block"> 时光如白驹过隙,悠悠岁月弹指瞬间。</p><p class="ql-block"> 46(49)年前,刚满18岁的我们穿上新军装,搭乘9256次军列离别上海,来到山东济南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十三航空学校第四训练团,开始难忘的军旅生涯。</p><p class="ql-block"> 1976年是极为不寻常的一年:政坛巨星陨落、唐山天崩地裂、黄河洪水泛滥、部队战备状态以及天安门事件、反击右倾翻案风、粉碎“四人帮”等等等等,初次离开家乡的小兵们度过了一段紧张、迷茫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我们忘不了在新兵连站队报数、队前唱歌、操场跑步等场景,立正的动作要领“头要正、颈要直,两眼平视前方”至今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我们忘不了在教导队学习机械、仪表、特设、无线电、军械等专业理论遇到困难,互相勉励、共同进步的场景,飞机构造图、燃料系统图、液压系统图等至今依稀呈现。</p><p class="ql-block"> 我们忘不了在抗震救灾和抗洪救灾中发挥子弟兵作用奋勇向前的场景,入住抗震棚备勤值勤、在黄河大堤上扛起几十斤重的沙袋来回奔走等时常浮现眼前。</p><p class="ql-block"> 我们忘不了在零下10多度的停机坪或在50多度的座舱内从事飞行保障和定检维护度过的艰辛日子;守卫祖国空天、海岸和边疆,守护人民家园、国土和边防是机务兵的理想和心愿。</p><p class="ql-block"> 我们忘不了1979年2月17日自卫反击战开战后,年轻军人以剃光头理短发、书写参战申请甚至遗书,彰显血染疆场、埋骨他乡的意志和决心。</p><p class="ql-block"> 如今,当年稚嫩帅气的小兵现已成为年过花甲的老者,但军旅生涯中的“记忆碎片”却时常浮现在眼前,为我曾是个兵感到欣慰和骄傲。</p> <p class="ql-block">  诵读《我曾是个兵》。</p> <p class="ql-block">  这个傻乎乎的小男孩是我,10来岁时的我穿着喜欢与解放军叔叔看齐。亲戚送给我一顶军帽,我爱不释手还经常戴着“招摇过市”;一天在华山路行走时被一个同龄男孩一把抢走,我拼命追赶并把那人逼到弄堂尽头,没有想到他拿出一把不小的刀在我面前晃晃,要夺回军帽还是可能被刺伤?在我稍微犹豫之时那人消失不见了,我在马路上嚎啕大哭,企盼警察叔叔或路人帮我夺回我的帽子;印象中父母认为不被人刺伤是最要紧的。</p> <p class="ql-block">  那年我还不满18岁却经历了3次征兵体检。第一次是征招海军潜艇兵,来到体检中心看见穿白大褂医生我的血压飓升:170/110,医生嘲笑我:当什么兵?赶紧坐救护车去医院吧;第二次是征招空军飞行员,看见穿白大褂的我又不淡定了,即使事先在家用了吃醋蛋等降压偏方也无济于事:165/95;第三是征招普通兵,失望的我不愿意再去体检,有人鼓励我再去试试,当作一次白相,结果全部合格了。</p> <p class="ql-block">  《应征青年入伍通知书》长得是这个样子。她第一次“飘落”到我们这幢住有20多户居民的楼房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爸爸手里头传到妈妈的手里头,又传到姐姐和邻居的手里;我</span>为自己成为这里第一个军人感到骄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发放新军装地点是在愚园路1240号的长宁区人民武装部,篮球场上已有不少 “摊位”,新兵排队来到第一个“摊位”,发放人在我们双手上放置一条约4斤重的棉被,这个动作就象新疆人献哈达一样,然后每移一个“摊位”都有一件军衣、军裤、军鞋和袜子等<span style="font-size:18px;">物品放上;</span>最后每个人捧的军用物品已经堆到颈脖处。</p> <p class="ql-block">  第十三航空学校第一训练团(江苏徐州)、第二训练团(山东周村)为飞行学员的初级训练基地,飞机为初教6型。第三训练团(江苏盐城)、第四训练团(山东济南,1979年调防安徽蚌埠)为飞行学员的高级训练基地,有歼击5型、比斯、乌比斯等飞机。</p> <p class="ql-block">  歼击5型战斗机曾经在抗美援朝和国土防空立下赫赫战功,装备航校后成为飞行学员的教学用具;它曾是我们朝夕相伴的伙伴、也是我们竭诚服务的对象。</p> <p class="ql-block">  新兵连立正稍息正步走等课目的训练很辛苦,伙食也不好,基本上早餐盐萝卜、中餐炒萝卜、晚餐煮萝卜;新兵训练全部完成后颁发领章和帽徽。</p> <p class="ql-block">  在第十三航空学校机务教导队专业技术培训时,机械专业学员所用的理论教科书;本人期终考试成绩是99分,创了空军第十三航校教导队自1969年至1976年7年以来机械专业的最好成绩。</p> <p class="ql-block">  我的工作主要是做涡喷5型发动机的定期维护保养和更换发动机等;9个长圆桶型是发动机的燃烧室。对训练岗位练兵我历来是高标准严要求:规定2分钟默写1个系统表我3分钟要默写2个;有一段时间营区内不少地面或操场都会有用粉笔或石块画的飞机系统图,大家都知道这是黄源顺复习时留下的杰作;在实际操作比赛中,我的目标是都要比别人快,如拆装1个发动机燃烧室必须比他人快20秒等。</p> <p class="ql-block">  穿着特别抗冻的地勤服与解放军士兵难以划等号吧,刚到部队时看到穿黑衣服的人暗想可能是劳改农场的人,差点闹出笑话;<span style="font-size:18px;">背后是我出的黑板报。</span></p> <p class="ql-block">  嘹亮军号震撼沉睡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  唐山地震后济南受到波及,黄河水位接近济南市最高建筑、6层楼的百货大楼顶端,因随时可能将飞机和官兵撤离,团部要求每个中队必须选派2人值守营房,我自恃曾经横渡过黄浦江和长江便报名参加“誓与营房共存亡”的任务,有人坦言发生大坝决堤留守之人必死无疑;平时和蔼可亲的山西籍机械师大发雷霆臭骂我一顿;幸亏济南逃过一劫,我也算“逃过一劫”。</p> <p class="ql-block">  当兵第二个年头也就是1977年,不到50岁的“老大娘”独自一人来到山东济南看儿子;我与妈妈在营区行走少不了对方的注目礼;遇到首长时我会行举手礼,妈妈说你们走个路也蛮忙的嘛。</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份由团级单位名义颁发的喜报,后由长宁区<span style="font-size:18px;">武装部</span>敲锣打鼓地送到我父母手中的。</p> <p class="ql-block">  1978月9月我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不久部队选派我前去江苏接新兵;这在当时不论军官还是士兵都是想都不敢想的好“差使”。</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与同去接兵的战友受邀在江苏省泰兴县刘陈公社门口留影;接兵期间,我吃的是公社食堂,每餐都以红薯为主,住是公社人武部长的办公室,晚上就我“孤家寡人”;行的是坐“二等车”(自行车),经常有人免费送我但我坚持付费;如被安排在应征青年家吃饭,临走一定会留下0.10元饭钱;也许记性不错,对部分应征青年人和姓名能对号入座准确无误,还能说出部分人家庭住址和父母姓名。</p> <p class="ql-block">  《通行证》是军人外出必须持有的身份证明。</p> <p class="ql-block">  1979年2月17日,我聆听了团长宣读中央军委关于中越自卫反击战的命令;不久我们在蚌埠市照相馆拍摄“遗像”,又在军衣军帽领章上写明部队番号、个人血型等。</p> <p class="ql-block">  老兵复员工作开始后团军务参谋对我说:“根据团部卫生队、空军巢湖飞行员疗养院医治耳膜穿孔、严重腰肌劳损的病历,你符合审领《残疾军人证》的条件”;在没有完全想清楚的情况之下,我在申领残疾军人证的文件上签字放弃。</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机务兵去停机坪、机库、出席会议或去饭堂时唱的歌曲。</p> <p class="ql-block">  《退伍军人证明书》是依法服兵役的凭证和彰显荣誉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  战友聚会时悬挂这条横幅,可以增加一点仪式感。</p> <p class="ql-block">  我策划设计了《我曾是个兵》画册,记录战友聚会、旅游和宴请时的快乐时光。</p> <p class="ql-block">  我还设计定制了八一聚会纪念品,回味战友情深和军旅情节。 </p> <p class="ql-block">  猜一下这是什么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