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游千灯古镇

一鳴俊人

<p class="ql-block">昆山市的千灯古镇,一直想去看看。在五月下旬的一天,阳光灿烂且有点炽热,不过还适宜出游。于是火车到昆山站,转乘公交车一路奔波去千灯古镇。</p> <p class="ql-block">在昆山市长江路俱巷路的公交车站候车时,等待的车迟迟不来,也无法查询班次何时可到。看看后面宽阔的河流,河水缓缓流淌,不知是否通到千灯古镇的。</p> 等了约一刻钟,112路延伸线公交车终于来了。20来分钟的行车到了千灯镇的车站。在准备过马路时拍了这个十字路口的景色,古色古香的牌楼与高高的千家百惠映入眼帘。 走近牌坊,这是四柱式五重檐石牌坊,自然是当代所建。牌坊中间有“千灯古镇”魏碑体的金色大字,中间的一对柱子上楹联“落照昆山掩玉色,远分秦望感人思”,此联是康熙南巡江南一睹千灯的美景后题写的。两侧柱子也是一副楹联“和气祥光清声美行,尊德乐义合泽戴仁”。 走过这座牌坊,看到其背面也有里外两副楹联,分别是“名言名士斯人兼道德文章气节,古韵古风此地有小桥流水人家”,“秦峰塔下戏曲悠扬称幽雅,顾宅园内林亭参差是风㳅”。后一副楹联是说的千灯古镇几个景点。 昆山南三十里处的高墩为第一千个墩,所以称“千墩”这个地名源自春秋时期。不过千灯镇从未称千墩镇,也不是那里曾经有一千个墩。而是在1966年前名为茜墩镇。茜,音同千。1966年4月批准改名为千灯镇。 到达古镇时,已是上午10点前,五月下旬的阳光有点炽热,进古镇的状元街上几乎没有行人。 大街尽头是停车场,也是很空荡荡的,远远已可望见一座宝塔,那就是秦峰塔。 停车场东侧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戏台,看样子是当代建造。 看有人朝塔的方向走去,那里就是进古镇的入口。 旁边沿河有一个游船码头,也兼着小卖部。 走到河边,有很多小船停泊着,还遮着篷布。天气有点热也不是节假日,没有游客坐船。 <p class="ql-block">也来个“到此一游”!</p> 千灯古镇在这景区入口处的位置,有一个景点称为“三桥邀月”。中间这座三拱石桥,横跨的河道为千灯浦。拱桥名为恒升桥,桥名寓意“步步高升”,仿清代风格。<div><br></div> <p class="ql-block">三桥的第二座桥,就是这座通河边台阶旁边的小木桥,称为鼋渡泾桥,据说为宋代风格。此桥下的小河即为鼋渡泾河。</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小木桥,从岸上直通对岸的店铺。一看就是当代建造。</p> 第三座桥是与鼋渡泾桥隔河对着的方泾浜桥,仿明代风格的单孔石桥,在千灯浦的东侧,因桥下有小河方泾浜而得名。 方泾浜桥是进千灯古镇主入口的必经之路,不过游人往往为三拱的恒升桥所吸引,忽视了小巧玲珑的方泾浜桥(左边)。(网搜航拍图) <p class="ql-block">虽然三座桥均为当代建造,但相距甚近,构成一个U形,说“三桥邀月”,可能也是提高些关注度,旁边没有看到介绍景点的牌子。</p> 站在恒升桥上望河道,这就是千灯浦。<div>千灯浦也叫尚书浦。<div>宋元时代,江南水患严重。明永乐元年,户部尚书夏元吉奉令携太常少卿袁复开浚吴凇江,顺便疏拓这条河道,百姓为纪念夏元吉,把此河名为尚书浦。</div></div> 再向远处眺望,那里也有一座三拱石桥,那是凝薰桥。 向千灯浦的北面河道眺望,难得见一艘小游船在河里。 千灯古镇景区范围的河道并不多,坐游船也欣赏不到江南特色的小桥流水人家。 恒升桥的西面桥堍旁边,有徽派建筑马头墙高耸,挂着奥灶面的招幡。奥灶面是昆山特色面食,流行于江南。 过桥后,也是一个广场,南面有亭子走廊可供游人休憩。左边一个人走上一座桥,就是鼋渡泾桥,太不为人注意。 走廊前有几处可供游人合影的画面——惊梦、梅花庵、团圆,等等。惊梦,是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的一折。梅花庵是《牡丹亭》中的场景。 走廊的西头是一座六角攒顶亭,有匾额“牡丹亭”,并有一副楹联“赏心乐事亭台外,姹紫嫣红牡丹开”。此时的牡丹亭,没有游园惊梦,却有一家子在吃着美食。 <p class="ql-block">牡丹亭西面,一座照壁上书“昆曲发源地千灯”,有落款辛丑春梅葆玖。</p><p class="ql-block">据资料是梅葆玖2011年题字,应该是辛卯年,看来是梅先生年纪大了记错干支纪年。这里是古镇的香花桥堍,石碑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标志。</p> 鼋渡泾河风光。 站在香花桥上眺望秦峰塔,可看清塔的楼层外观。 鼋渡泾河边有一长溜的绿地及树荫,一排店铺沿街开着。买点小吃树荫下品尝也是一种惬意。 香花桥堍还有一块石碑“千灯石板街”,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石板街与千灯浦平行,南北贯通,并连接支路成百脚状,全长三华里,其主干道长800米,由2072块条形花岗石板铺成。是江苏省内保存最完整、最长的明清石板街。 离开石板街。拐进旁边的小巷,却是很多店铺都关门了。 <p class="ql-block">旁边一条很狭窄的小小巷子,恰如“一线天”,成为很多人的网红打卡地。特别是一些女士大妈,热衷于此拍留影。此巷名为尚书浦巷,或窄巷。</p> 回到石板街就是南大街。天气热了,石板街上一些店铺应时商品——扇子、草帽等纷纷展示。 石板街上一个门楼有匾额写着“望江楼”。成都有个望江楼是著名的历史建筑,这里是茶楼。 江边的茶楼,品茗聊天倒也别有情趣。只是来游览的人们行踪匆匆,没时间坐下来。 走在街上,看到一个很讲究的砖雕门楼,写着“木瓜浜”,里面就是普通民居。<div>但是,以前这里是叫“木花浜”,曾经出了一位英雄陈铣(1500—1553年),字守鲁,号阙如,是抗倭英雄,后牺牲在抗倭战场上。乡里人为纪念英雄,修庙祭祀,名“陈先锋庙”。现在庙宇已不见,地名改一字,却是“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div> 木瓜浜对面一个小空地,通向河边,可看到对面一家家连着的饭店,那里也有状元楼。 这个店招“杨庆和”十分讲究,四周边框居然是九龙戏珠镂雕。 店门边有这样的老照片,这家银楼始于1773年。 路边的一处平台以石栏杆围着,平台上有两个井圈。 这是双眼井,名为“承福井”,为纪年徐福东渡而开凿,1965年疏浚后使用至今。 继续前行,不远就见到这座凝薰桥。 <p class="ql-block">桥堍有关于凝薰桥的介绍。凝薰桥始建于明崇祯十年,为单孔石桥,名“证愿桥”。清光绪十五年(1835)重建为花岗岩石桥,易名“凝薰桥”,俗称“混堂桥”。1981年千灯浦拓宽时拆除。2003年重建三孔拱桥。</p> 凝薰桥与前面的恒升桥,是连通千灯浦两岸的重要通道。 石板街还在延伸,遇到小河架平板梁桥。 平板梁桥面的图案。 石板街确实很长,这里开了画廊。 南大街上走到这里一段,基本很少有游人。 镇上的居民如平常一样晒他们的物品。 古镇上少有的两层楼房老屋。 南大街走到头了,再回来走北大街。那是比南大街要冷清些。 千灯古镇上游览,除了逛逛石板街,还可以参观一些景点,有古戏台、顾炎武故居、千灯馆、延福禅寺,等等。于是就看着指示牌去一个个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