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鸡峰山的云海总在黎明时分翻涌成诗。当第一缕晨光穿透雾霭,把山峦染成鎏金的模样,我举着手机的手在寒风里微微发颤——那是初学摄影时,美篇里的教程教会我捕捉光线的角度,而自然却用最磅礴的美,教会我什么是敬畏。后来每回看那张照片,都能想起当时心跳与云浪同频的悸动,原来所谓成长,是从学会按下快门,到懂得为眼前的壮阔驻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镜头渐渐有了烟火气。渭河边的芦苇荡里,拍过放学归来的孩子追逐白鹭,惊起的翅尖划破水面,涟漪里晃着晚霞的碎金;街道旁的修鞋摊前,老师傅戴着老花镜穿针引线,阳光从他花白的发间漏下来,在磨得发亮的工具箱上投下细碎的影;小区楼下的樱花树旁,轮椅上的老人正接过邻居递来的海棠花,花瓣落在他布满皱纹的手背上,像春天递来的信笺。美篇的草稿箱里,这些照片旁渐渐多了些文字,不是刻意的抒情,只是想记下那些让人心头一暖的瞬间:原来生活的趣事,从不在轰轰烈烈里,而在孩童的笑声、老人的絮语、陌生人递来的善意里。</p> <p class="ql-block"> 后来,镜头对准了更深沉的土地。走在乡村振兴的田埂上,拍过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的蓝光与麦田的绿浪交相辉映,拍过返乡青年在直播间里举着刚摘的猕猴桃,眼里的光比镜头的闪光灯更亮;拍过新修的文化广场上,大妈们踩着鼓点跳起广场舞,身后的农家书屋窗明几净,孩子们正趴在桌上读绘本。这些照片发在美篇里,有人留言说“看到了家乡的变化”,有人说“原来泥土里也能长出希望”。这时才懂,镜头不只是记录的工具,当它对准那些在田埂上忙碌的身影、那些在新村里绽放的笑容,便成了连接彼此的桥——我在为民服务的奔波里,用影像传递乡村的脉动,而那些目光里的期盼与信任,又悄悄雕琢着我的心。</p> <p class="ql-block"> 如今翻看美篇里的相册,从鸡峰山的云海到乡村小院的炊烟,从市井街头的细碎到田埂上的新绿,每张照片都是一段成长的注脚。拍照教会我捕捉美好,写作让我梳理心绪,而为民服务的路上,那些被镜头定格的笑脸,却在不知不觉中完善着我——让我从执着于构图光影的“拍摄者”,变成懂得倾听、愿意共情的“记录者”,最终成为在生活里扎根、在热爱里生长的“追光者”。</p> <p class="ql-block"> 原来美篇里的每一次编辑、每一次发布,都是与世界的温柔对话。那些被镜头收藏的瞬间,那些流淌在文字里的感悟,最终都化作了生命里的养分,让我在记录美好的同时,慢慢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