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研学(昆明)三:成长是终身课题

生如夏花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研学的第三天,我们去植物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学们的家都在植被密集的高山,从小与绿植相伴,到这园里自然也多一些亲切,当然也多讶异:“原来这叫······”,当然也多惊奇:“还有这样的树?”换了角度看这些静默的伙伴,多了收获与兴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看到丽江银杉,心中也有几分雀跃——这是丽江的!正如看到旧照片中方国瑜先生,有些骄傲,丽江的。不知这银杉看我们是否也有几分愉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小喜欢植物,如今到了这植物园,心中自然也生出更多的欢喜,只觉眼睛是不够用的,脚步是慢了些的,满满的植物,满园的静默生长,这苍天大树,低伏草儿在有限生涯里,紧紧扎牢能扎的深度,尽一切所能生长,形态不同,环境各异,但生命生长向上的情态却始终如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三天,满满行程,回去的途中,四位高中生在动车上继续他们的作业,看得出他们的专注认真;小陆同学连夜画了几幅画作送给和光慈善基金的老师们,感受到她内心的触动与感恩;临别时孩子们一一握手拥抱告别,看得到他们脸上的笑意——这点滴细节里可以看到他们内心在不断变化,这也一份静默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起同行的杨老师对四个初中生关怀备至,临回丽江的晚上,她温和地与其中一位男孩交谈家庭、学习的事宜,那情形酷似母子;她谈起当下教育,虑及学科均衡——有多少这样带着对孩子成长诚挚期盼的一线老师与关注孩子成长的各界人士成为给所有学段孩子成长助力、陪伴的“大小伙伴”,也在用心激发引领他们成长,也在尽力克服、减少环境中不利于孩子们成长的因素,或许各自力量弱小,但凝聚所有的力量成为带动孩子们成长的动力时,我们也在成长,社会也在成长,我们的国与民族也在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植物毕其一生都在用心生长,对于人而言,成长也是我们的终身课题。没有一个生命体能永恒存在,当生命逐渐油尽灯枯,成长却在以不同形式延续生命的本真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下这些文字时,我在飞往上海的万米高空之上,时隔四年,带着十位同学再来上海学习,一些人事恍如隔世,但我们没有停下成长的脚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昆明的早市里,卖菌子的人很多,买的人更多,见手青依然是抢手货,面对这有中毒致幻可能性的菌子,大伙儿猎奇心、冒险心理、享美食的心······与不同的中毒段子一同在雨季的空气中撩拨着人们的心。从某个角度而言,人们对于这菌子的心理远比食用本身更耐人寻味——人们总是期待生命会有一些不同,于是滋生出以上种种情态,成长也是生命日日新颖的课题,但人们还是喜欢最快捷、最能博人眼球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成长,终身的课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