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冯志强: 中国美协会员,中国艺术*国际抽象艺术家联盟机构顾问。贵州省美协理事,贵阳市美协理事,贵州学派专家委员会委员,贵州大风堂云山书画院副院长,写生中国油画俱乐部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市管专家评委。</p> <p class="ql-block">冯志强艺术实践的文化启示</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当代艺术版图中,贵州以其独特的山地文化和多元民族特色占据着特殊位置。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艺术家冯志强以其多重身份——中国美协会员、贵州省美协理事、贵州学派专家委员会委员、贵州大风堂云山书画院副院长等——构建了一个跨越传统与当代的艺术实践体系。他的艺术轨迹不仅反映了个体创作的生命力,更折射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的一系列文化命题:地域性与全球性的张力、传统技法的当代转换、官方体制与个人表达的平衡。冯志强的艺术实践恰如一面棱镜,通过这些身份的多重折射,为我们呈现出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的复杂光谱。</p><p class="ql-block"> 冯志强的官方艺术身份网络构成了他创作的重要语境。作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和市管专家评委,他身处体制核心,这一位置既赋予他资源与话语权,也对他的艺术表达提出了无形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冯志强并未被体制完全"收编",而是在体制框架内保持着可贵的艺术自主性。他的作品既有符合主流审美的大气之作,也不乏探索性的实验表达,这种"体制内的自由"体现了一位成熟艺术家的生存智慧。在当代中国,完全脱离体制的"独立艺术家"往往面临生存困境,而彻底依附体制又可能导致创造力衰竭。冯志强的实践提供了一种中间路径——在承认体制现实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持艺术精神的独立性。</p><p class="ql-block"> 贵州学派作为地域艺术流派,强调本土文化资源的当代转化。冯志强作为该派专家委员会委员,其创作深深植根于贵州的多民族文化土壤。他的作品常能见苗绣的绚烂色彩、侗族建筑的几何美感、喀斯特地貌的奇特造型,这些元素不是简单的符号堆砌,而是经过现代审美眼光的过滤与重构。在全球化语境下,地域特色很容易沦为消费主义的装饰品,但冯志强对贵州文化的运用避免了这种肤浅化倾向。他笔下的贵州既是具体的又是普遍的,地域元素成为探讨人类共同命题的媒介。这种处理方式使他的艺术超越了"地方画家"的局限,获得了更广泛的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作为大风堂云山书画院副院长,冯志强与张大千开创的大风堂传统有着精神联系。张大千晚年的泼彩山水将中国传统绘画推向现代转型,这种创新精神显然影响了冯志强的艺术观念。他在油画创作中大胆融入中国写意精神,在水墨作品中又尝试当代构成语言,这种跨媒介、跨传统的实验体现了一脉相承的创新勇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冯志强在写生中国油画俱乐部的任职显示了他对写生传统的坚持。在图像复制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他仍然重视"师造化"的直接体验,这种对艺术本真的坚守在当代艺术界显得尤为珍贵。</p><p class="ql-block"> 冯志强的艺术成就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或许是:当代性与传统性并非二元对立。他的实践表明,传统的当代转换至少存在三种有效路径:一是语言层面的转换,如将水墨韵味融入油画创作;二是主题层面的更新,用传统技法表现当代人的生活体验;三是精神层面的对话,使古典美学精神在当代语境中获得新的诠释。冯志强的作品常常同时运用这三种路径,形成了一种既传统又当代的独特面貌。这种创作策略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简单二分法,为中国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p><p class="ql-block"> 在评价冯志强的艺术地位时,我们既要看到他在各级美协中的组织角色,也要重视他作为创作者的个体价值。艺术史最终铭记的是作品而非头衔,但在中国特定文化语境中,体制身份与艺术成就往往相互影响、难以完全剥离。冯志强的案例提醒我们:艺术家的价值不在于反抗或依附体制的简单选择,而在于能否在任何环境下保持对艺术的真诚与敬畏。</p><p class="ql-block"> 当代艺术正面临市场化过度、观念化泛滥的双重危机,冯志强扎根传统又面向当代的实践提供了一种稳健的技法创作。他的艺术之路表明,传统不是创新的包袱而是资源,地域性不是全球化的障碍而是特色,体制身份不是创作的束缚而是平台。在传统与当代的夹缝中,冯志强不是被动适应而是主动生长,这种生长姿态或许正是中国艺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p><p class="ql-block">(人民日报美术专版评论员)</p> <p class="ql-block"> 在筑城有一块市民休闲纳凉的宝地小车河湿地公园,在公园内有一个水库叫阿哈水库,这个水库有一个功能,就是保障筑城人民生活用水的“水缸”。沿着水库向上走,一块“中国写生贵州分部”的牌匾映入眼帘,这是一群由贵州民间书画家们组成的“画家村”,画家村的领头羊就是我省著名油画家冯志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冯志强,从小就喜欢绘画,工作后在专业剧团任舞美,一干就是几十年。退休后,率领一群科班和非科班出身的画家和绘画艺术爱好者,在南效公园内成立了南山书画社,这一干就是十年。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等于3650天才修得正果,冯志强在多个十年的磨练下,才修成今天誉满黔中大地的知名油画家。</p><p class="ql-block"> 筑城的冬季和北方的冬季不太一样,只要下点雨,寒风就会冻骨。为了防寒人们早已将厚厚的衣服紧紧裹在身上保暖。今日和师父卜小贵应邀走进画家村,热情好客的画家们,看到我们一行的到来,又是端茶倒水,又是嘘寒问暖,中餐还特地吃了一顿全部由画家们当大厨弄的一顿“画家文化特色大餐”,刹那间冬的寒意顿消。[微笑]</p><p class="ql-block"> 走进冯志强的工作室,墙上挂满了他多年以来创作的油画作品,基中有些作品还上了国家级的专刊,这些荣誉都是他几十年来在艺术领域辛勤辛劳成就的嘉奖。今年八月在水东香纸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名家文化艺术交流藏画展”,他创作的名家系列油画肖像,获得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和赞誉。</p><p class="ql-block">看到志强兄的人生轨迹,不由想起儒学集大成者、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一句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纵观古今中外凡集大成就者,哪一个不是历经磨难,历经沧桑从而才取得辉煌,这种辉煌,用志强兄赠送给师父卜小贵的油画作品格桑花来解读,我想就是最好的诠释。格桑花代表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代表一种生命力顽强的彰显。祝福志强兄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p><p class="ql-block">贵州学派秘书长,贵州著名文化人、国学主讲人殷平随笔于筑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