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度惊扰,镜头下的缘份与时光

可元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采访拍摄生涯中,曾两次遭遇便衣警察的干扰。第一次是在南京长江大桥抓拍时,被请进了派出所,险些没收了胶卷,所幸最终有惊无险。第二次则发生在1980年秋天,那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拍摄任务——新西兰总理马尔登阁下作为自解放以来访问厦门的最高级别外国贵宾,市政府特调我随团拍摄。</p> <p class="ql-block">  此次随团拍摄的只有厦门日报记者和我两人。他的任务是拍一张新闻照片配合文字报道,而我则肩负着拍摄一组照片用于资料保存及赠送给贵宾的重任。我深知任务艰巨,压力倍增,因此格外认真对待。从旁细致观察,不放过任何细节。然而,现场的拍摄条件极为有限,中央和省级媒体的记者整整坐满了两辆丰田车,他们配备的都是专业的“长枪短炮”,而我手中仅有一台老旧的120双镜头相机,在争抢拍摄点和镜头角度时,显得力不从心。</p> <p class="ql-block">  但我对远道而来的新西兰总理马尔登阁下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总想用镜头捕捉他独特的气质,以肖像特写的方式呈现出来。然而,这谈何容易?我没有高级设备,也没有影棚灯光,根本不具备拍摄肖像特写的条件。但年轻气盛的我,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一直在寻找最佳的拍摄位置与角度。我站在选定的位置,相机挂在脖子上,弯腰曲身,一动不动地等待着。迟迟未按下快门,是因为总理严肃的神情并非我想要的表情。就在这时,一位陌生人从背后轻拍了我一下,低声提醒我不能靠得太近。我微微点头示意,头未转,心却仍在专注之中。或许马尔登总理察觉到了我的犹豫,竟突然露出一个温和的微笑。那一刻,仿佛久旱逢甘霖,我迅速调大光圈,以1/60秒的速度按下快门,定格了这珍贵的瞬间。我终于直起酸痛的腰,悄然离开现场。</p> <p class="ql-block">  福建省画报社在选稿时,从众多照片中一眼看中了那张唯一的黑白特写——马尔登面带微笑的肖像,给予了高度评价。</p> <p class="ql-block">  不久之后,厦门市政府接到上级一纸特殊通知:新西兰国家通过驻京大使馆向中国外交部提出特别请求,希望再补送一份在厦门拍摄的那张黑白照片。市府接待科科长笑着感叹,这种“回头客”,在历史上还是头一回遇到。</p> <p class="ql-block">  多年后,在悦华酒店的一场五星级宴会上,市公安局副局长举杯走向我,亲切地说:“老柯,我们是老朋友了!”我略显惊讶地回应:“可我之前并不认识你啊!”他笑着答道:“你不认识我,但我认识你,而且一直特别关注你。当年陪同马尔登总理访问厦门时,我就是那个在你背后提醒你不要靠得太近的便衣警察。”我恍然大悟,如梦初醒。“早知道你的身份,我的总理照恐怕就拍不成了!”我们相视一笑。他接着介绍道:“今天在座的还有北京公安部的领导,他们来福建部署首次居民身份证制作试点工程,厦门市公安局特聘你为拍摄身份证的技术顾问。”我这才明白,局长这杯酒,重若千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