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简 叙</p><p class="ql-block"> 凡从人性中发掘,必然会妙趣横生。</p><p class="ql-block"> 世界著名伽蓝,乃佛教传入我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外佛教界誉为"释源"、"祖庭"。</p><p class="ql-block"> 何谓伽蓝?伽蓝来自于梵语,音译作“僧伽蓝摩”“僧伽蓝”。“僧伽”(samgha)指僧团;“阿蓝摩”(ārama)义为“园”,原意是指僧众共住的园林,即寺院。初期的伽蓝以供奉佛陀的建筑为主体构成,而后来佛殿逐渐成为寺院的主体建筑。</p><p class="ql-block"> 据《三国志》记载,中国最早的伽蓝是东汉末年豪强笮融在徐州下邳建设的“浮屠祠”。他所兴建的佛祠、佛塔以“上累金盘、下为重楼”的结构,成为我国早期佛塔的基本塔型,对后世中国佛教建筑的形制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缅甸风格佛殿是缅甸联邦共和国向洛阳白马寺捐赠建设的佛殿,由缅甸亚洲世界有限公司承包并组织施工,工程所需材料也是来自缅甸。建造时间于2012年4月10日,竣工时间于2014年6月。缅甸时任总统吴登盛参加了落成典礼。</p><p class="ql-block"> 熟识白马寺更多从佛史唐史中得以了解,武则天等传记和野史中增添了情理义趣,丰富了人性无限想象。凡人凡事从人性中挖掘,必然妙趣横生,古今中外,同一命理。</p> <p class="ql-block"> 白马古刹·中国第一</p><p class="ql-block"> 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号称“中国第一古刹”。</p><p class="ql-block"> 位于河南洛阳城东10公里处,在汉魏洛阳故城雍门西1.5公里处,古称金刚崖寺,号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所官办寺院。</p><p class="ql-block"> 建于东汉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白马寺原建筑规模极为雄伟,历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屡经战乱,数度兴衰,古建筑所剩无几。</p><p class="ql-block"> 世界著名伽蓝,乃佛教传入我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外佛教界誉为"释源"、"祖庭"。寺院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距今已经有了19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据历史文献记载,东汉时明帝晚上做梦时梦见有金人飞行于庭院当中,醒后派遣蔡愔、秦景为使,到西域请佛求法。这两个使者历尽千辛万苦,在走到大月氏时遇到了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然后用白马驮着经卷,把二位高僧迎回洛阳。</p><p class="ql-block"> 明帝敕令在都城洛阳城西雍门外的御道以北,按天竺寺院形式建造此寺,专供二高僧传经译法,因为用白马驮回经卷,遂得名为白马寺。</p><p class="ql-block"> 两位高僧翻译的《四十二章经》为中国现存第一部汉译佛典。据南朝梁时僧人皎所著《高僧传》卷一《竺法兰传》称:(二高僧)译《十地断结》、《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四十二章经》等五部。移都寇乱,四部失本,不传江左,唯《四十章经》今见在,可二千余言。汉地见存诸经,唯此为始也。</p><p class="ql-block"> 佛教从此便在中国传播开来。这就是历史白马寺的建成,使得佛教的种子从此 根植于中华沃土,这里也成为中国佛教活动的中心,被誉为中国佛教的“释源”和祖庭。所谓“释源”,意为中国佛教的发源地。</p><p class="ql-block"> 白马古刹年代久远,历尽沧桑,几兴几废。现存多为明清建筑。山门是一座牌坊式三门洞建筑,门额镶嵌“白马寺”三个大字。山门两侧有一对石雕白马。</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是一处保存完整、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1961年 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景区。现已成为国内外游客的游览胜地。</p> <p class="ql-block"> 筆趣古刹·建筑格局</p><p class="ql-block"> 综述,白马寺分为中国古建区、齐云塔院、印度佛殿苑、泰国佛殿苑、缅甸佛塔苑。</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平面布局图,白马寺原建筑规模极为雄伟,历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屡经战乱,数度兴衰,古建筑所剩无几,人民政府为保存这一著名文化古迹,曾进行过多次修葺。现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建区,综述,白马寺古建区坐北朝南,为中轴对称格局,布局规整,主次分明。寺内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凉台,两侧还有钟鼓楼、门堂、云水堂、客堂、斋堂、祖堂、禅堂、方丈院等附属建筑。</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中国古建区全景,山门,山门即寺院的大门。为牌坊式拱券三门洞,中门洞高3.08米,宽2.35米,深3.60米,两侧门洞较小。正面镶嵌“白马寺”匾,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愿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曾重建。</p><p class="ql-block"> 山门外有两匹石马,左右相对,石马1.8米,长2.2米,头戴辔络,身置鞍鞯,性情温顺,雕工精细,相传为汉代的驮经之马,实为北宋太师太保魏咸信墓前的石像。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德浩法师住持白马寺,将石马迁置于山门前。</p><p class="ql-block"> 佛殿,佛殿位于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从前到后依次分布着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和毗卢阁等主要建筑。 </p><p class="ql-block"> 天王殿为高台歇山式建筑,初建于元代,明代重建,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3间,殿内正中安置着从故宫运来的雕龙贴金佛龛,内供明代“夹纻”大肚弥勒像像、四大天王像、韦驮天将像等。</p><p class="ql-block"> 大佛殿始建于元代,明代重建,后又多次修葺,高台歇山式建筑,双下昂六铺作斗拱。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3间,是寺院佛事活动场所,也是僧人早晚课诵的地方。内供释迦佛、文殊、普贤二菩萨,迦叶、阿难二弟子、供养天人、观世音菩萨等塑像。悬挂于大佛殿内东南角的大钟铸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通高1.65米,重二千五百斤。</p><p class="ql-block"> 大雄殿始建于唐宋,元代重建,明代改建,为高台悬山式建筑,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3间,内供释迦、阿弥陀、药师“三世佛”,韦驮、韦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23尊元代夹纻造像,韦力天将泥塑像等;接引殿原为明代建筑,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毁于大火。光绪年间(1875—1908年)重建,硬山式,面阔3间,进深2间,内供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像。</p><p class="ql-block"> 清凉台在白马寺的最后部,是一座砖砌的高台,东西长42.80米,南北宽32.40米,高约6米,雄浑古朴,蔚为壮观;毗卢阁,高耸竖立于清凉台上,是白马寺最后一座大殿,面阔5间,进深4间,长17.03米,宽11.7米,高约15.5米,殿顶为重檐歇山式,内供毗卢佛、文殊、普贤二菩萨。</p><p class="ql-block"> 钟鼓楼分别位于山门内南北中轴线东侧和西侧。钟楼由日本国中村包行先生捐资400万日元、白马寺出资60万元人民币于1991年6月建成。鼓楼于1992年竣工。钟鼓楼同为方形角楼,高7米,重檐歇山式,上覆灰色筒瓦,额枋彩绘,同建于石砌台基之上。钟鼓楼的建成恢复了寺院晨钟暮鼓的礼佛仪式,恢复了历史悠久的洛阳八大景之一——“马寺钟声”。</p> <p class="ql-block"> 筆趣白马寺·泰国佛殿苑</p><p class="ql-block"> 泰国佛殿苑,蓝本:曼谷大皇宫、金山寺等,建设时间:1992-1995、2010-2014,发起人:泰国高僧善信瓦塔纳,出资、设计者:泰国政府,落成时间:2014年6月30日,参与方:泰国王室办公室主任等,地位:白马寺国际佛殿苑中面积最大的一座、中泰两国世代友好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1992年,泰国善信瓦塔纳·阿萨瓦先生诣白马寺朝拜后,为增进中泰两国佛教界的友谊,向白马寺敬赠了一尊高7.2米、重8吨的铜质镀金大佛,后又出资与白马寺共同修建一座泰国佛殿,1995年竣工。</p><p class="ql-block"> 1997年10月31日,白马寺举行盛大的佛像开光法会。2009年,泰国代理僧王、曼谷金山寺方丈颂德帕普塔赞大长老及瓦塔纳·阿萨瓦先生参访白马寺后,为进一步丰富和彰显泰国佛教文化元素及建筑风格,拟对佛殿进行翻修,并进行扩建。</p><p class="ql-block"> 2010年5月,泰国风格佛殿扩建工程正式实施,扩建工程主要包括新建的舍利塔、藏经阁、四面佛、钟楼、鼓楼及相关附属设施。</p><p class="ql-block"> 2014年全部工程完工,于9月26日举行了隆重盛大的“泰国风格佛殿苑落成庆典暨恭迎佛舍利佛像开光法会”。泰国副僧王帕蓬迪乐,泰国副僧王、金山寺方丈帕蓬素提,泰国王室办公室主任哌娄哈德盖,泰国佛教管理局局长纳欧帕拉本咋洼呐南等722名泰国佛教代表团成员出席了相关佛事活动。</p><p class="ql-block"> 建筑规模,泰国佛殿苑位于洛阳白马寺古建区西侧,长宽各108米,有四座苑门,东西南北各一座,其中东门为正门。苑内的主要建筑有舍利塔、四面佛、大佛殿、博物馆、流通处、钟鼓楼、凉亭等,建筑错落有致、张弛有度。舍利塔二层供奉有释迦牟尼佛舍利。泰国佛殿苑的建成,是中泰两国友好和文化交流的见证和象征。</p> <p class="ql-block">附注:部分图片拍摄游历当下及积年积攒,部分图文来自网络综合,添页观世察史究性,纯粹学习交流,虔诚开心度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