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编辑:jerry上校</p><p class="ql-block">摄影器材:三星S21U</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南京 和园</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5.07.15.pm</p> <p class="ql-block"> 和园位于南京市建邺区国际青年文化公园内,为原清代徽州府何相府,该园旧主何如宠曾于南京为官,后异地保护迁建于南京,并后取谐音命名和园。</p> <p class="ql-block"> 和园毗邻长江,与南京青奥中心和南京青奥村隔路相对,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主体建筑由江西婺源迁建而来。为明末崇祯年间大学士何如宠宅地。门前的桂花古树为修筑公路时移植,树龄已超过二百余年,是南京河西罕见的桂花王。</p> <p class="ql-block"> 和园是传承和弘扬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场所,安排有古石雕陈列、中国戏曲演出、茶道茶艺展示、红木家具陈列等多种功能。形成历史与现代、园林和超高层的对比,成为南京沿江新景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走进和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凤楼。五凤楼的屋顶上有3个藻井,其内雕刻着凤凰和蝙蝠,雕工精细,凤凰的头全部朝外,而蝙蝠的头全部向里。</p> <p class="ql-block"> 据了解,藻井常见于宫殿、坛庙建筑中,是一种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藻井纹、雕刻和彩绘等,相当于现代家庭装潢的吊顶。最大的藻井是北京故宫的蟠龙藻井。</p><p class="ql-block"> 相关人士称,古代的房屋都是木制结构,特别怕火,所以在天花板上做藻井,寓意天上有口井,能防火。</p> <p class="ql-block">何氏的家风、家训。</p> <p class="ql-block"> 从五凤楼再往里走,就能看到古戏台了。和园里有两个古戏台,前后相对。</p><p class="ql-block"> 相关人士介绍,仔细看能发现,这双面古戏台前后并不对称,一面的古戏台有6个翘角,另一面是4个翘角,上面雕刻的内容也不同,一边是《郭子仪拜寿》,一边是《皇恩浩荡》。人物、场景雕刻得惟妙惟肖,连起来看就像看连环画。</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主体建筑为双面戏台,又称为鸳鸯戏台或晴雨戏台,这个戏台是全国木结构里唯一的,也是最大的双面戏台,戏台装点繁复,极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古戏台上的冬瓜梁雕刻得也是非常精致。上面雕有“鱼化龙”,即鲤鱼跳龙门,寓意平步青云。梁上还雕有狮子,有威风、生财之意。这样一个双面古戏台,最大的特点是能一戏双演,观众可以两边看。</p> <p class="ql-block"> 小戏台对面就是祠堂的寝堂,这里是安放祖先神位之所,也是祠堂中最庄严的地方。何如宠为明末一代名臣,堪称士大夫中忠孝两全的典范。寝堂上悬的御匾“黄阁调元”为崇祯皇帝手书。意为:荣登宰相之位,执掌天下大政。</p> <p class="ql-block"> 由于年代久远,老宅门窗的格栅部分破损明显。施工人员请来能工巧匠,用老木料进行雕刻,修旧如旧。老宅的一大特点建筑上雕花非常丰富,几乎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 在和园门口,有一块石雕牌非常显眼,牌上写着:府正堂峻示:石板大路禁止铁头打杵车行如违拿究。这相当于古代的禁车牌。这是禁止重型车通行,如果违反了会被处罚。</p> <p class="ql-block"> 江西的“何相府”老宅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要把整个宅子搬到南京,异地复建可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相关人士介绍,古建专家对原建筑进行了测量手绘,把所有砖瓦、木构件标识清楚,然后小心翼翼地拆除,分门别类包装。“当时这座老宅子建筑构架全部被拆落,变成了12万件构架。”他们用十几个集装箱把所有构架从江西运来,再按照原样重新搭建修复。为此,300多人花费了3个月时间,一件件仔细拼装构架。</p> <p class="ql-block"> 和园的主体建筑为三进两院,由于芝岳别院因内部整修暂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 和园的西侧有一个门窗园,值得一看。这里有18扇古石雕门。穿越这一扇扇门,仿佛穿越历史一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