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蓬莱寻苏翁

净瓶

<p class="ql-block">五一假期过后,与老伴开始这个夏天的旅居生活,到龙口东海旅游度假区安顿好后,开始在周边走走看看。第一站去了蓬莱,40多分钟的车程,非常方便。上一次去蓬莱阁还是在2000年,当地分支机构班子调整,陪同领导去烟台进行任前谈话,并宣布有关同志任职文件。开过干部大会后去了长岛,调研当地机构工作情况,在等待渡轮的时候,去蓬莱阁看看,这是我第一次到蓬莱阁。那个时候的蓬莱阁景区很小,车子开到了山门外,时间挺紧张,匆匆走马观花走了一趟,记忆最深的就是坐在海边炮台的垛口上,看水寨的闸门处,思考当年守卫边疆的将士们是怎么操练的?</p> <p class="ql-block">这次参观蓬莱阁,发现这里的变化太大了!景区规划建设规模宏大,看点很多。多年后重游蓬莱阁,这处承载着千年历史与神话的“人间仙境”,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却也因时光流转而有了新的韵味。现在旅居在东海,来看看蓬莱阁太方便了,所以就想着以后会常常来看看。</p> <p class="ql-block">蓬莱阁因“八仙过海”传说和“海市蜃楼”奇观而闻名四海,“蓬莱十大景”中有八景位于蓬莱阁;自古有“人间仙境”之美誉,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北武汉黄鹤楼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江北第一阁”。在“中国四大名楼”中蓬莱阁是唯一原汁原味的古建筑,其他三座都重新修建过,唯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蓬莱阁始建于公元1061年,历经宋、明、清多次修缮,却始终未重建,至今保留着北宋木构架的原貌</span>‌。这四座古建筑均以文化底蕴深厚和历史价值显著著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这四座古建筑我都看过,各有千秋。蓬莱阁双层飞檐、朱赤明廊、避风亭的“无风”奇观,乃是古代工匠智慧的见证。登阁远眺,黄渤海分界线的壮阔海景与丹崖山的险峻相映,与千年前苏轼笔下“东方云海空复空”的意境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据传,苏轼在登州(今山东蓬莱)任职期间(元丰八年,1085年),曾尝试在蓬莱阁守候八仙,但未果。这一故事多见于民间传说,与“八仙过海”的传说融合,成为蓬莱阁文化的一部分。 ‌‌据导游讲苏轼某日专程来蓬莱阁访八仙,唐槐下一众闲人或在聊天、或在弈棋、或在品茶,好不快哉!苏轼树荫下看人下棋,等待良久,终不见八仙;回官衙说与同僚,众人皆惊:你所见者乃八仙也!苏轼急回蓬莱阁,唐槐下已经恢复宁静,不见了八仙影踪。此乃苏轼与八仙失之交臂之传闻。我倒觉得这是最自然的交会,苏轼未识八仙之真面目,却见了八仙之逍遥,八仙看过苏轼之真性情,妙哉妙哉。</p> <p class="ql-block">卧碑亭位于蓬莱阁东邻,为轩亭建筑,以亭中有苏轼《海市诗》、《书吴道子画后》横幅碑刻得名,亭内另有清代龚葆琛联语碑刻:“海市蜃楼皆幻影,忠臣孝子即神仙”,劝诫人们对国家要尽忠,对父母要尽孝。</p> <p class="ql-block">蓬莱阁<span style="font-size:18px;">卧碑亭内现存</span>苏轼书卧碑,<span style="font-size:18px;">据碑后记载,此碑为金代“皇统间重勒”,是研究苏轼书法艺术与北宋石刻工艺的重要文物。碑</span>呈横式,俗称卧碑。碑体横215厘米,纵92厘米,厚23.5厘米,《题吴道子画后》楷行转草书,在碑亭琢磨很久,苏轼手书前半部分楷书工整、苍劲有力,后面转为草书。导游说:这幅作品,“章法布局突破唐楷严谨范式,体现宋代文人书法的写意特性”,是研究唐宋书法的宝贵实物。碑文因版面空缺临时补刻《跋吴道子地狱变相》片段,却意外成为全碑高潮。补文部分草书纵横跌宕,如“运斤成风”四字,笔锋翻折如暴风骤雨,与正文的理性形成戏剧性冲突,印证了黄庭坚对苏轼“醉后能作大草,醒后自以为不及”的评价。我不懂书法艺术,看了半天,觉得后面的草书更有意境,是不是苏轼喝了点酒微醺之际挥毫而就?纯属猜测😊😊😊。</p> <p class="ql-block">苏轼于元丰八年(1085年)任登州知州,虽仅在职五天便离任调京,但期间为百姓办了两件实事:允许民间合法晒盐、推动盐业贸易,改善民生;修建蓬莱阁(今蓬莱阁景区内的苏公祠纪念此事)。民间有“五日登州府,千年苏公祠”之说。苏公祠位于卧碑亭东邻,轩亭建筑,亭额为著名书法家舒同所书;祠原在蓬莱阁前,建于北宋元符年间;清代盐政碑记中记载:“有宋时,苏文忠公,莅任五日即上榷盐书,为民图休息,土人至今祀之,盖非以文章祀,实以治绩也。”祠内有苏轼肖像刻石拓本,内外壁嵌历代刻石二十余方,其中内壁置有苏轼《海市诗》《望海》《观海》手迹和清代书家翁方纲临《海市诗》楷书刻石。</p> <p class="ql-block">苏轼肖像刻石拓本。</p> <p class="ql-block">清代书家翁方纲临《海市诗》楷书刻石。</p> <p class="ql-block">据传,苏轼在此唐槐下神会八仙留下美丽的传说。苏轼任登州知州仅五日便奉调回京,却留下《乞罢登莱榷盐状》《登州召还议水军状》等惠民政策。当地百姓因盐政改革受惠,自发建苏公祠纪念,祠门对联“五日登州府,千年苏公祠”道尽这段传奇。</p><p class="ql-block">匆匆半日,游蓬莱阁寻苏翁踪迹,让人深思感慨:苏翁治登州五日,人民铭记千年,凡有益于百姓之人,必会永驻于人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蓬莱阁因苏轼的诗文从“籍籍无名”跃升为“四大名楼”,而苏轼的精神亦借蓬莱的仙气与民情得以升华。今日寻踪,不仅是看“重楼翠阜”的实景,更是透过石刻、传说与山海,触摸一个在政治浮沉中仍心系苍生、寄情天地的灵魂。正如清代张弓所咏:“赖有公来官五日,三山万古重蓬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