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15日 星期二</p><p class="ql-block">闻思修成长日志第6天</p><p class="ql-block">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p><p class="ql-block">深度学思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在生活,学贵践行</p><p class="ql-block">一、闻</p><p class="ql-block">卫国公孙朝问子贡:“仲尼焉学?” 子贡答:“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思</p><p class="ql-block">曾经的我,学习总是流于表面,沉醉于诸如 “明心见性”“缘起性空” 这类高深的道理,整日穿梭在各类经典之间,误以为知晓道理便等同于身体力行。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忽略了学习应回归生活本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像那些成功的企业家,企业经营得风生水起,他们所展现出的智谋、坚定与担当,其实就是 “道” 的体现。还有家庭主妇,将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把孩子教育得优秀出色,在五伦人际相处和待人处事中,同样蕴含着 “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顾自己在学佛与学儒过程中,也曾陷入偏执的泥沼。很长一段时间,我总轻视儒学,认为它不够究竟,却不知这恰恰是我自身的偏见。如今反思,才明白 “道” 并非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或学说,它无处不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子贡的回答,揭示了 “文武之道” 的传承机理以及孔子独特的治学路径。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理政之道,并未因时代更迭而消逝,而是以鲜活的形式存在于众人之中。贤者能领悟其蕴含的宏大原则,不贤者也能把握具体规范。孔子对文武之道的继承,不仅有文化自觉,更通过整理典籍,提炼 “德礼并重” 的内核,让其成为滋养后世的精神源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孔子的学习观更是值得深思,他以 “道” 为终极目标,遵循 “吾道一以贯之”“下学而上达” 的路径。不依赖固定师承,从万事万物中汲取智慧:<b>于典籍中悟圣人之道,于人事中察得失之理,于自然中观天地之则。</b>只要有助于趋近 “道”,皆可为师。这种对 “道” 的绝对忠诚,使他在融会贯通中不断靠近真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修</p><p class="ql-block">道在一切处,我们应如孔子那般,秉持 “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圣人无常师,一切皆师” 的态度。放下偏执,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学习方式或知识来源,以开放的心态在生活的点滴中学习。无论是工作中的难题、家庭里的琐事,还是与人交往的瞬间,都是我们领悟 “道” 的契机。从 “下学” 的日常事务入手,不断积累,最终 “上达” 对道的深刻体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生活中践行所学,避免陷入只知理论、不重实践的误区。将高深的道理融入日常行为,从身边小事做起,在待人接物中展现智慧与品德。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领悟 “道” 的真谛,实现自我成长与心灵的疗愈。不再盲目追求高大上的言辞,而是脚踏实地,在生活的磨砺中不断修行,让 “道” 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落地生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