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莫高:一场穿越千年的敦煌艺术之旅

蔚蓝宁静

<p class="ql-block">退休后终于得空,带着家人自驾前往久闻却未亲临的北京展览馆。作为在北京生活了近30年的人,这次预约的工作日参观,不仅圆了我多年的心愿,也让我和家人共同沉浸于一场视觉与心灵的震撼之旅——“如是莫高 敦煌艺术大展”。</p> <p class="ql-block">“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海报</p> <p class="ql-block">此次展览以“复制洞窟+文物+壁画彩塑+文化体验”为架构,全景展现敦煌艺术的千年积淀与丝路文明的开放包容。</p><p class="ql-block">展览历时三年精心研究、策划与筹备,依托高精度数字技术与匠心手作,将跨越十个朝代的九座莫高窟艺术精华,近300幅/件高保真壁画与彩塑,凝练于逾3000平方米展厅中。</p><p class="ql-block">(资料介绍来源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展馆内灯光柔和,布局错落有致。无论是石窟中的佛像群雕,还是天花板上的繁复装饰,都让人感受到古代匠人的巧思与虔诚。尤其在模拟星空背景的入口处,那句“如是莫高”仿佛唤醒了内心深处对历史的敬仰。</p> <p class="ql-block">步入展厅,仿佛穿越至千年之前的丝路重镇。从壁画中飞天的轻盈舞姿到佛像的慈悲庄严,每一幅作品都诉说着信仰与艺术的交融。展品涵盖人物、建筑、自然风貌,色彩斑斓又细腻入微,令人不禁驻足凝视,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宁静与神秘。</p> <p class="ql-block">所见壁画内容丰富,既有宗教仪式的庄重场景,也有市井生活的生动描绘。那些曾只在新闻中见过的艺术瑰宝,如今真实呈现在眼前,令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入口处两边的沙漠中的玫瑰---风滚草(这个可是从莫高窟运来的实物,一名志愿者告诉我们的</p> <p class="ql-block">“莫高千窟列鸣沙,崖壁纷披五色霞。”本次展览核心亮点之一是以尖端技术复制的九座洞窟:西魏第285窟、初唐第57窟、初唐第220窟、盛唐第217窟、盛唐第45窟、榆林窟中唐第25窟、中唐第158窟、晚唐第17窟(藏经洞)和元代第3窟。</p><p class="ql-block">涵盖从北魏至元代跨越十个朝代的经典之作,既有展现多元文明交融的丝路盛景,亦有佛教中国化的艺术巅峰,还有藏经洞出土精美文物数字化回归成果。</p> <p class="ql-block">晚唐第17窟(藏经洞)</p><p class="ql-block">晚唐第17窟又被称为藏经洞,被誉为“打开世界中世纪历史的钥匙”。其出土文物记录了“全世界最古老的星图”和“古代的乘法口诀”等古代智慧,并生动描绘了当时老百姓的日常生活。</p><p class="ql-block">回溯历史:1900年夏天,道士王圆箓无意中发现藏经洞,在3平方米不到的洞窟内竟堆满5万多件中外文书、经卷、织绣和画像,是从三国魏晋到北宋一千多年间的古文献。</p> <p class="ql-block">初唐第220窟</p><p class="ql-block">瑰丽壁画描绘唐代开国气象与丝路商旅,见证初唐艺术鼎盛与文明交融。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先生曾评价该窟的壁画,“构图设色都不亚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装饰绘画。”</p> <p class="ql-block">盛唐第217窟</p><p class="ql-block">217窟甚至在敦煌当地都未对外开放,“展览系首次全球公开展示其复刻版本,对观众而言是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p><p class="ql-block">”此窟是敦煌豪门——阴氏家族出资兴建,建窟时间约为唐朝神龙至景龙年间(705—709年)。</p><p class="ql-block">洞窟形制为覆斗顶殿堂式,西壁龛内仅存佛像一身,为清代重修。</p><p class="ql-block">窟中壁画保存完好,结构精巧,线条细腻,色彩鲜艳,艺术技巧臻于成熟,呈现出一派富丽堂皇的大唐气象。</p> <p class="ql-block">中唐第158窟</p><p class="ql-block">中唐第158窟以“最美涅槃佛”而著称于世。该窟作为涅槃窟,是将涅槃作为洞窟的主体,表现释迦牟尼涅槃时的情景。</p><p class="ql-block">当没有遮挡的卧佛像赫然横陈在观者面前,给人以巨大的艺术冲击力:但见这尊长达15.6米的卧佛像双目半闭、唇含笑意,丝毫没有凡人入卧终的痛苦和悲哀。相反犹如欣慰,满意而入睡,整个形态、表情深刻地表现了“寂灭为乐”的哲学意境,堪为中唐时期佛教艺术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元代第3窟</p><p class="ql-block">该窟以其精美的“千手千眼观音”壁画而闻名,观音像的手臂层层叠叠,展现了元代佛教艺术的独特风格。</p> <p class="ql-block">西魏第285窟是莫高窟最早有纪年的洞窟,壁画融合佛教、道教与西域神祇,堪称古丝路多元文化的“万神殿”。</p> <p class="ql-block">壁画临摹作品方面,最具震撼力的莫过于《五台山图》。</p><p class="ql-block">这幅出自莫高窟第61窟的巨幅壁画,面积达45.9平方米,是同类题材中规模最大的一件。</p><p class="ql-block">展览完整呈现这一杰作,令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和感受其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中国佛教素有“四大名山”之说,即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和浙江普陀山,其中以五台山为冠。</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把宗教神灵和世俗人物绘于一壁,远观有神圣庄严的气势,近看则是真实生活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的雕像是如何塑绘的。</p><p class="ql-block">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现场以实物还原、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敦煌壁画和泥塑佛像的制作流程,以及花砖、藻井纹样等敦煌建筑装饰艺术中的瑰宝。以泥塑佛像为例,传统工艺的核心步骤分为搭骨架、扎大形、泥塑塑造、彩绘装饰四大部分,通过天然材料与精细技法结合,最终形成立体生动的艺术形象。</p><p class="ql-block">其中骨架搭建是奠定造型基础,在制作初期需用木棒、竹竿或金属丝构成主支撑,敦煌本地特有的红柳、杨柳枝干因其柔韧性与耐腐蚀性,常被用于制作核心骨架。</p><p class="ql-block">(资料介绍来源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同期亮相的“莫高精神”红色主题展,通过照片与影像,致敬一代代莫高人“坚守大漠、为国护宝”的赤子之心,展现敦煌研究院从荒漠孤守到领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使命传承。</p> <p class="ql-block">‌仅供参考信息</p><p class="ql-block">早鸟票限时优惠‌:当前早鸟票68元(原价128元),可在“乐享北展”小程序、猫眼、大麦等平台购买。‌‌</p><p class="ql-block">‌重点推荐‌:选择工作日上午场次,避开周末人流高峰观展体验更佳。‌‌</p> <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支持鼓励🙏祝您生活愉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