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老顾</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4446170</p> <p class="ql-block"> 南京老门东内,有一个小巧精致的“芥子园”,它的主人是明末清初名士李漁。李漁被后人称为文学家、戏曲家、戏曲理论家、美学家、园林建筑设计师,也是休闲文化的先驱者。</p> <p class="ql-block"> “芥子园”取意于“芥子纳须弥”,说的是小小的芥子能容纳巨大的须弥山。走进这座小型古典园林,人们仿佛能仰望到设计者的智慧,感受到非同一般的敬仰,领会到简单与深邃的完美结合。“芥子”,是一种芥菜的种子。芥子园因占地不足三亩,形状微小,如同“芥子”,但经主人精心设计和打造,达到了“壶中天地”的意境,被后人誉为中国园林史上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 李漁(1611-1680),号笠翁,汉族,浙江金华兰溪县夏李村人,生于江苏如皋,因要科举考试须回原籍,又回浙生活。后科考不中,又无意仕进,搬到杭州创业,从事著述和戏剧演出。顺治八年(1651年),41岁的李漁移家金陵,借钱筑起“芥子园”居住,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社会名流,在金陵一住就是二十多年。</p> <p class="ql-block"> 李漁,这位适应时代潮流的佼佼者,不仅热爱生活,还敢于创业;不但追求文艺,还善于创新。他撰写的《闲情偶寄》,这本古代高格调的生活指南,为后人提供了无尽的启示。他创作的《芥子园画传》,不仅是绘画入门的教科书,更体现了其深厚的艺术造诣。此外,李漁还是中国戏剧史上的先驱,他专门从事喜剧创作,留下了《十种曲》这一珍贵遗产;还自编自导、组建起戏曲演出的“李家班”。他的一生都致力于文化创作与演出事业,可谓文化艺术界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的画坛上,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孕育名家、施惠无涯者,《芥子园画传》当之无愧。它是一部中国传统绘画的经典课本。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把《芥子园画传》作为进修的范本。所以“芥子园”这部书的名气很大。</p> <p class="ql-block"> 芥子园,这座李漁在康熙七年精心营建的园林,经他巧妙构思与精心布局,终成佳境。不仅因其小巧精致,更因他的独到匠心而备受赞誉。在雨天,可以观赏瀑布;夜幕下,则可欣赏到明月。如今,重建后的芥子园依旧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粉墙黛瓦间透露出古朴典雅的气息,展现了李漁高雅的艺术品味与深邃的生活哲学。</p> <p class="ql-block"> 芥子园内有介绍李漁生平的展览,他一生著述丰富,涉及小说、戏曲、剧本等。尤其美学论著《闲情偶寄》词曲部,更是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 李漁经营的芥子园书铺,不仅刻印《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西游记》《金瓶梅》等热销名作,而且他的全部作品也都在自己的书铺印刻,算是“垄断”了当时的市场。他改造印刷技术,注重装帧设计,在出版业竞争中终于脱颖而出。</p> <p class="ql-block"> 再看芥子园,小巧玲珑、移步换景,一步一景,处处有景,别有情趣。园内既有庭轩榭台阁之美的浮白轩、栖云谷等,又有“丹崖碧水,茂林修竹,鸣禽响瀑,茅屋板桥,凡山居所有之物,无一不备”的假山一座。设有月榭歌台,一房山,来山阁等。你所到之处,无不体现设计师的贴心安逸。</p> <p class="ql-block"> 在芥子园,李漁组了个家庭戏班,家中排练,四处演出;又开了书铺,印卖图书。芥子园里的生活,是李漁一生最惬意的日子。他在芥子园完成了《无声戏》、《一家言》、《闲情偶寄》等著作,度过了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他的这些成就深深地影响了后人,据说李宗盛,也借李漁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十二楼》的书名,写了一首歌送给莫文蔚。</p> <p class="ql-block"> 芥子园之所以在历史、文化、园林等方面地位都很高,不仅源于李漁的造园之美,还因为李渔曾在此度过以文为生中最为辉煌的时段。李漁一生没有做官,没有固定职业和收入。但是有了芥子园以后,他组戏班演出、开出版局,创作出版了几部知名作品,社会影响力和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几十口人一大家子的生活和各方面生意也不断改善,李漁才得以投入更大的财力精力创作创新。</p> <p class="ql-block"> 走进芥子园,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微型景区,小巧而精致,假山、花草、池塘应有尽有。李漁曾说:“夜则后花而眠,朝则先鸟而起,惟恐一声一色之偶遗也。”意思是,“我晚上比花睡得还晚,早上比鸟起得还早,就怕遗漏了一种鸟的叫声,或者一种花的美丽。”在这样的环境和心境中生活,那是一种十分轻松过瘾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 后来,“芥子园”书铺屡经转手,但李漁奠定的良好传统一直保持,使芥子园成为清朝出版业的著名品牌,沿袭两百多年。当下的很多图书收藏者,还以收藏到芥子园印行的图书为荣。但是,或许因为负担太重、开支太大;或许因为书铺经营不善,戏班成员过世散班,芥子园终因入不敷出而日渐颓败。康熙十六年(1677年)春天,67岁的李漁举家又迁回了杭州。</p> <p class="ql-block"> 李漁在金陵二十几年,没事种种花、钓钓鱼,不去管什么功名利禄,只在意芥子园的假山小水。给女人讲化妆,为姬妾写戏,过田园般生活,俨然财富自由的模样。但他却拒绝无趣,要把这世间事物玩个彻底。再不要说国人在生活上缺少浪漫了,看看清朝时的李漁,他才是真正懂得生活情趣的人。</p> <p class="ql-block"> 讲园林设计,“居不可无石”,这是李漁的要求。芥子园里的假山是一大看点,“透、漏、瘦”是李渔对石头的审美法则。“透”指的是“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漏”指的是“石上有眼,四面玲珑”;“瘦”则是指“壁立当空,孤峙无倚”。在芥子园,可以观赏到好多个这样的孤石。他设计的花窗,也是多种式样,不一而足,审美观念绝不落现代人后。</p> <p class="ql-block"> 林语堂在谈到《闲情偶寄》这本书时说:“李笠翁的著作中又一个重要的部分,是专门研究生活乐趣,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从住室与庭院、室内装饰、界壁分割到妇女梳妆、美容、烹调的艺术和美食的系列。富人穷人寻求乐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闷的途径、性生活的节制、疾病的防治……”想想看,李漁对设计、表演、饮食、养生,无不精通,如果生活在当代,他一定得是全网最火原创者吧。</p> <p class="ql-block"> 观赏过李漁的故居,细看过介绍他一生贡献的展览,我感受到了李漁在文化领域的巨大影响,对这个人物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进而了解了这位文化大家一生与贫困斗争、与平民为伍、敢于创业创新、追求美好生活的历史。他是从农村走向城市创业的成功者,也是有天分以文为生创新的成功者。他离开芥子园,回老家后没两年,就与世长辞了。</p><p class="ql-block"> 向文化巨匠李漁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