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贵的历史财富--冉庄地道战遗址参观札记

邱建中

--退休老汉看大美祖国之七十八 在纪念中国人民取得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2025年6月17日下午,跟团来到冉庄地道战遗址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这里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抗日主战场上一处颇为重要的战争遗址,走进冉庄地道,就如走进了历史,走进了战火纷飞的年代。 <b>参观冉庄地道战纪念馆</b> 说起地道,忘不了多次看过的1965年上映的电影《地道战》,随着“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嘿。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人仰马也翻,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地道战》的响起,电影中一幕幕场景以及那些鲜活的人物仿佛就在眼前,一股股热血在胸中奔腾,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纪念馆参观。 纪念馆内藏有革命文物5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革命文物4件,二级革命文物17件,三级革命文物77件,另有辅助展品205件(套)及照片、图片130幅。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南侵,采取“铁壁合围”、“纵横梳篦”的清剿战术,进行“大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仅在6万平方千米的冀中平原上,就修筑据点、炮楼1783处,修公路2万多千米,挖封锁沟8878千米,把冀中平原细碎分割成2670块。冉庄人民为保存自己,并消灭敌人,设计了各种地道工事和地道口,部署不同的作战方法进行打击敌人。 1938年冉庄地道开挖,1943年扩建,于1944年冬天基本完成。冉庄地道战遗址的地道及工事以冉庄村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主干线,长2.25千米。另有南北支线13条,东西支线11条和通往外村的联村地道4条,全长约16千米。 地道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在抗战时期全村450户,当时地道口405个,其中用于作战的地道口30个,通往外村突围的地道口3个,其他地上地下各种作战工事140处。冉庄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地道最宽的地方也只能勉强同时通过2人。 冉庄地道战遗址的工事都和地道相通,既能观望,又能射击和拉雷。工事具有五防,即防破坏、防封锁、防水灌、防毒气、防火烧的特点;还有“三通”和“三交叉”的特点,“三通”就是高房相通,地道相通,堡垒相通;“三交叉”就是明枪眼与暗枪眼交叉,高房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墙壁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形成了“天地人”三通,构成了房顶和地面、野外和村沿、街道和院内纵横交叉的火力网,组成了一个连环的立体作战阵地。 奖旗,国家一级文物。冉庄地道战数次战斗胜利后,1945年5月,清苑县人民武装委员会将冉庄公布为“抗日模范村”,并发给奖旗一面,奖旗由原民兵副队长梁连恒秘密保存,直至1959年建馆,梁连恒将此旗捐献给冉庄地道战纪念馆。 地道设计巧妙,构造复杂,设施完备,设有指挥部、储粮室、休息室、陷阱和厕所,并装有照明灯和路标,地道的出入口灵活多变,多设在墙根、牲口槽、炕面、锅台、风箱、井口等处,地道还与水井相通,既通空气又可取水。地道四通八达,高房工事、地平堡、小庙、碾子、烧饼炉、墙体等做成工事和掩体,都由地道连接起来。 抗日战争时期,冉庄民兵为了解决弹药不足的问题,自己动手建立起地下土兵工厂。分工主要有锻轧组、铸造组、机加工组。锻轧组以烘炉为主,锻造打制大刀、长矛、土枪及各种武器配件。铸造组通过利用废铁等铸造地雷、手榴弹。机加工组用土旋床加工地雷、手榴弹把柄等木制配件,还用来加工制造镗床、土枪、火枪筒等武器零部件。 榆木炮,国家一级文物。冉庄村民把大榆树柁挖成洞,外面用铁丝捆紧,里面放上炸药、石块、铁球等物,用来轰击敌人。 抗日战争时期,冉庄人民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冉庄地道战遗址为抗击侵略者,为祖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战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8月,冉庄地道战遗址被列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1月,冉庄地道战遗址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教育示范基地。1997年6月,冉庄地道战遗址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3年9月,冉庄地道战遗址被河北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第一批省级国防教育基地。2014年8月24日,冉庄地道战遗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2016年12月30日,冉庄地道战遗址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br>电影《地道战》中“高家庄”的原型就是取材于冉庄地道战遗址。《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刘关张传奇》《擎天柱》《模范边区晋察冀》《平原诗篇》《滹沱河风云》等多部电影中的许多场景也是在此拍摄。 <b> 参观地道</b> 进入了长长的地道,感受了当年游击队为了保护自己、消灭敌人而创造性地开挖发地下通道。现在的地道是为了让游客参观而重新开挖并加高和用水泥加固的,当年的地道由于战时的艰苦条件,加之时间紧迫,开挖的地道大都不规则,有的只能是爬着通过,最高处也就是能猫着腰走路,高低不一,坑洼不平,有的仅能够勉强藏身罢了。 <b>参观王霞故居</b> 王霞,冉庄地道战先驱,也是电影《地道战》林霞的原型。故居即是王霞老革命战时的红色堡垒,又是战斗生活的落脚点。在故居,她曾机智灵活地摆脱了敌特多次抓捕,立有“家训”“遗嘱”,昭示后人不能忘怀历史。 <b> 古槐</b> 一说,明代山西移民至冉庄,行前眷恋家乡,自洪桐县老槐树下取树种埋至新的家乡,冉庄街头种植成树。另一说,冉庄正式建村于唐,古槐于建村时所种。1965年拍电影《地道战》时,古槐枝叶仍现生机,至20世纪70年代才最后枯死。 那棵老槐树上仍挂着当年老忠叔敲响的大钟--警钟长呜!<br> 冉庄地道战遗址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见证,是人民战争取得胜利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英勇斗争精神的历史见证。<br>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做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珍惜今天,创造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