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味道]N0:02难忘儿时的米团子

悦溪散人(拒私聊)

<p class="ql-block">昵称:悦溪散人</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78356623</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 <p class="ql-block">  按说元宵节应该吃汤圆,可老家仙桃却乡俗迥异,流行吃米团子。我没有看过县志,也不知道县志上记没记载这件事,更无从考证此事的历史沿革。但舌尖上的味道不会骗我,米团子确实比汤圆好吃,再说它也是圆溜溜的,这就够了。尤其是母亲做的米团子,那可是我童年时的味蕾享受,至今仍然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母亲做的米团子与别人做的不同。别人是把石磨磨好的米粉直接放在热水中拖水即凫水,拖好水后再揉合。母亲呢,则是把磨好的米粉放在生铁锅中热炒,不间断地翻动着。虽然多了道工序,费力又费时,可好处也显而易见。一是炒得半熟的米粉很香,二是吃起来爽口不粘牙。母亲将炒好的米粉盛到搪瓷盆里,再倒入热水揉合后保温待用。</p><p class="ql-block"> 米团子的好吃与否,除了米粉的制作工艺不同外,还有几个关键点。其中一个即是馅子的选料与炒制。母亲做的馅子选料上乘,这当然与家庭的经济条件有关。小时候每年春节,母亲卤菜时会多卤点。像肥肉与海带总是卤的很多,这是为做馅子准备的。那时候的冬天比现在冷,卤菜放个十天半月都没得问题,再说到了初十那天,卤菜还要回一下卤。我记得母亲做的馅子大致有这几样:卤肥肉、卤海带、熏制的豆腐干、炒好的粉条和胡萝卜丝等等。这样的馅料可以说是油而不腻,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再加上少许豆瓣酱、辣椒酱、葱、姜、蒜、胡椒粉、味精。混炒在锅里,那是色、香、味俱佳。即便看一眼也是大饱眼福,要是尝一下的话定会欲罢不能。</p><p class="ql-block"> 做米团子也是个技术活。只见母亲左手五指圈成窝状作米团子的托钵,右手从揉合好的米粉里揪下一小团置于左手手心里,右手中间的三指挤入米团内周遭地旋压。少顷,一个壁壳厚薄均匀且壶口不大的米团子雏形就出现在母亲的左手里。再把馅料用勺子从壶口处投满,压实后封口,尔后沾点水润一下米团子的表皮。至此,一个玲珑饱满的米团子就做成了。</p> <p class="ql-block">  母亲做米团子的速度很快,五十多个米团子几十分钟就做完了。然后是上木甑,蒸熟即可。强调一下哈,如果米团子的壁壳做得太差是会影响口感的。上佳的米团子吃时的味蕾大部分在馅料上,虽然吃壁壳时也感觉它细腻滑爽,但它的味道是处于从属地位的。倘若你的味觉停留在壁壳上,其原因要么是米团子的壁壳过厚且不均匀,要么是馅料味道做得很次,至于说馅料的质地如何那是另当别论的事。</p><p class="ql-block"> 母亲做的米团子无论是在米粉与馅料的制作上,还是在它壁壳的做工上,几乎达到了完美无瑕的水准。元宵节那天,纯朴的乡邻们也会互赠自己做的米团子,母亲总是当面品尝,连说好吃好吃,夸得邻居们喜笑颜开。我则是在吃过后,背地里皱眉。母亲过世后,我曾尝试着做过几回米团子。可不管我怎么做,手艺都不及母亲的好。再絮叨几句,米团子的吃法除了吃气蒸的外,还可以吃火烤的。我小时候在母亲做饭时,常把米团子埋在灶膛里的柴火灰烬里烤,烤得它的壁壳焦黄焦黄的,吃起来香脆得很。遗憾的是,如今再也找不到儿时那样的柴火灶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