浕水河畔问青天

徐青

<p class="ql-block">浕水河畔问青天</p><p class="ql-block">——我找中央巡视组评理1</p><p class="ql-block"> 2006年春节前后,航天英雄聂海胜的家乡湖北省枣阳市,久旱干涸的黄土地喜降祥瑞,一场比一场大的瑞雪连下三场。海胜飞天成功,大地瑞雪飘舞,这一年的春节,枣阳的千家万户沉浸在喜悦之中。穿城而过的浕水河,夜晚波光粼粼蜿蜒流淌,清早晨雾缭绕水天一色。浕水河破冰而来,一路欢声笑语。</p><p class="ql-block"> 浕水河,从枣东北流至枣西南,弯弯曲曲百余公里贯穿枣阳全境,在下游与枣阳的另一条河流滚河交汇,流域面积七百多平方公里。浕水河是一条小河,直线距离不过八十公里,这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河,却有着她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就是从这条河畔,走出了东汉开国皇帝一代名君开创光武中兴盛世的刘秀,走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终身以红军老战士自称的黄火青,走出了著名学者教育家刘道玉,走出了航天英雄感动中国的新闻人物聂海胜。</p><p class="ql-block"> 春节刚过,已开始在着手采写聂海胜有半个多月时间的我,接到市委宣传部通知部长段永建要我过去和他见面。我一到场段永建对我说:“你这一段时间其他工作全部放下,集中时间和精力专门写聂海胜。”在场的还有副部长陈胜、李明,纪检组长卢世成,文明办副主任李少林等十一位同志。段永建又进一步对我明确说:“由你独立负责完成书稿,由文明办李明负责后勤保障,四月中旬拿出书稿,五月初到北京和聂海胜见面请他看稿审定。” </p><p class="ql-block"> 此前,我已列出了采访提纲和采访路线图,还列出聂海胜出生到参军这段时间年谱。在摸到一些线索和接触不少聂海胜的亲朋好友后,我与聂海胜通过几次电话。海胜很谦虚也很谨慎,开始他坚决不同意写这本书,他对我说,他们作为国家培养的航天员驾飞船上天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他所能做到的事他的战友们都能做到。他还对我说,真正值得写的应该宣传的,是他们身后无数的科学家、方方面面的科技工作者。我进一步对他说,写这个书宣传他是一个方面,用他青少年时期这一段特殊经历,影响和教育青少年朋友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取得聂海胜单位同意支持的基础上,后海胜虽然同意了,但从始至终他没向我介绍一件他自己的事。从一开始,我们还达成了一个共识,一定要使作品100%的真实100%的客观。</p><p class="ql-block"> 凭过去特别是转业前在部队多年专职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擅长写故事写纪实文学的经验,我明白要完成好这一任务,工作的重点在采访在深入生活,采访和构思破题比写作更为重要。在一次小规模的会议上我对大家说:“要写革命书,首先要做革命人,要用海胜的精神写海胜。”我下决心要在采访上下功夫,作品初稿完成前我先后采访了490多人次(含电话采访),作品初稿完成送给向我提供素材的同志们审阅时,又采访了100多人次(含电话采访)。在我作品送审稿上签字落名的,有接受过我采访的聂海胜的乡邻聂云定,聂云杰、徐贵所、聂长远、聂晋芳、聂海远、聂道勤,张群山,聂海胜的小学老师徐大田,童年伙伴聂金玉、聂永福、樊华强、樊华忠、樊富华,初中校长化学老师杜本武,初中班主任语文老师陈玉兰,初中学校团组织工作负责人程金风,初中同学孙显军、邹温合、杜随成、杜先槐、杜先甫、杜晓敏,终身的好朋友、中考前一起集中在镇中学学习迎考的同学张文旭,高中校长关东友,高中学校团委书记尹昌祥,高中班主任化学老师赵天智,物理老师李少华,高中同学钟爱军、高玉改、杜锐、李秉锋、史天东、杜宏、金邦才、胡华忠、刘为众、周越颖、肖居成、李军等向我提供素材的160多人次。聂海胜的初中老师杜本武、高中老师赵天智(也是我的老师),还多次到我家里向我介绍聂海胜,他们向我提供了很多十分宝贵的创作素材。</p><p class="ql-block"> 2006年4月11日下午在福隆(原浕水)宾馆,对我完成的作品集体进行了讨论。大家首先肯定了我的创作思路,对我的写作风格,表现手法给予表扬,对我重点截取聂海胜开始上学到参军这一段时间写给予充分肯定。特别是对我了解到的很多聂海胜鲜为人知的写作素材,在采访上的深入细致给予高度赞扬。</p><p class="ql-block"> 过去对采写故事和纪实文学作品,虽有长时间的学习研究和实践经历,有不少作品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生活节目、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武汉军区战斗报、八小时以外、湖北日报、河南日报、北方文学、汉水等报刊杂志发表,但我清楚我的写作水平十分有限,加上时间仓促,当时我完成的作品还显得有些粗糙,修改打磨的任务还很重。 </p><p class="ql-block"> 从2006年1月到4月中旬,我完成了《风雪天》《捡柴火》《撵兔子》《小老师》《课余打工仔》等35篇作品。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一气完成30多篇十二万多字的作品,有时一天睡三四个小时,有时一天多时间不睡觉。当时我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完全进入到角色之中。如果说后来完成的作品感动了很多人,首先是我自己被感动了。在写小学部分、初中部分和高中部分时,我都掉过眼泪。在写海胜父亲去世的那一篇章时,是上午九点多钟,我坐在阳台上写着写着,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从眼眶里滚了出来。政府老院打字室在大门口,人来来往往比较多,打字员小齐对我说,她打出一篇人们争相传看一篇。她的女儿当时上小学四年级,每天放学后到打字室都要先看有没有新打出来的聂海胜的故事,如果有她总是要把聂海胜的故事看完后再去做作业。</p> <p class="ql-block">  在对初稿作品进行修改打磨、请海胜和向我提供素材的同志们审阅的同时,4月15日后的三个月时间里,我又采写完成了《严父慈母》《藏猫高手》《考验》《田径场上》等八篇,将《海胜想当兵》改为《长大想当兵》《是人民养育了我》改为《乡情似海》《小学老师终身难忘的一件事》改为《同学脚崴之后》《中学校长当时哭了》改为《黑夜接同学》《两个蹭书的学生》改为《蹭书》《与命运抗争的高中生》改为《相约不言败》《参军前夕》改为《光荣参军》,同时写出了《解读聂海胜 感悟人生观》,加到一起形成了第二稿。由于那时我还不会打字,书稿的每一篇每一段每一句每一个字都是我写出来的,是我在认真构思的基础上从零开始的原始创作。书稿的创意、主题、大小标题都是我确定独立完成的。采访提纲是我列的,全部采访是我主持我完成的,我是书稿的原作者唯一作者,我把书稿最终定名为《梦想成真聂海胜》。《梦想成真聂海胜》由40个聂海胜青少年时期的原创故事组成,在我的书稿完成之前这些聂海胜的故事没有在聂海胜的家乡传开,也不可能传开。家乡党报《襄阳日报》副刊以连载的形式刊发了这部书稿,湖北人民出版社浓墨重彩隆重出版了这部文学作品。 </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完成后,能够得到中国青年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认可,最终得到湖北人们出版社圆满出版,作为文联的一名干部,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工作。没有聂海胜的辉煌人生,没有聂海胜的乡邻同学老师们对我创作这一作品的极大热情,可能就没有这本书问世。如果说,在中国文学作品的百花园中又多了一朵小花《梦想成真聂海胜》,在人类文学作品史上又多了一部励志的儿童文学作品《梦想成真聂海胜》,我从内心里说,成绩属于党和人民,荣誉属于祖国和家乡。</p><p class="ql-block"> 不论从哪方面讲,写聂海胜宣传聂海胜都是一件好事,把一个英雄不一样的青少年时期,用纪实文学的表现形式写成故事教育青少年朋友,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我独立完成的文学作品后来竟被所在市原政法委书记、时任市宣传部长段永建和副部长李明等上级公职人员,以审阅为名拿去套改剽窃,弄虚作假欺上压下违法侵权占有。文学作品被剽窃不是什么新鲜事,古今中外早已有之,一般都是情节思路剽窃,部分章节部分内容剽窃,但像我遇到的这样整部书被剽窃占有闻所未闻,开创了文学作品剽窃侵权案的先河。剽窃者剽窃占有了我的作品,还在私下里对我造谣污蔑,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剽窃侵权案基本都是这个模式。更使我始料未及的是,由文学作品被违法剽窃占有又遭遇冤假错案,法院判决书检察院裁决书事非混淆真假颠倒完全不符合客观事实。这本书采写创作一完成,我就进入一场灾难之中。这场灾难旷日持久一直延续到现在,难道天黑了吗?难道法律不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了吗?难道社会不讲公平公正没有地方说理了吗?我不间断申诉诉讼申诉持续了十九年时间,也受到十九年时间打击迫害。打击迫害什么时间结束,最终能否获得公平公正的结果,我作为当事人现在真还说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是共产党坐天下,我都会坚定不移地将这场维权进行到底。我坚信那些剽窃占有我文学作品的人,那些制造冤假错案的人,他们的官位再高权利再大也得遵纪守法,他们不可能永远一手遮天。</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浕水河畔,成长在浕水河畔,今生看到天上那轮明月最圆最亮时,也是在浕水河畔。我之所以多年坚持申诉诉讼申诉,直至斗胆向中央申诉控告,既是为了自己不冤沉海底,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多少个天朗气清的夜晚,独自漫步在浕水河畔,看着被满天星辰簇拥着的一轮明月时,我都在心里呼喊——天理何在?!</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