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地方叫小伙房…

红娅

这里是小伙房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我们穿上军装的第一个工作岗位,</p><p class="ql-block">没有钢枪刺刀,却面对锅碗盆勺,</p><p class="ql-block">不见战场硝烟,佳肴的香气将我们环绕;</p><p class="ql-block">这里是我们褪去稚嫩,</p><p class="ql-block">迈向成熟的第一个驿站,</p><p class="ql-block">丢弃了依赖,学会了担当,</p><p class="ql-block">自觉准时无误,确保服务质量;</p><p class="ql-block">这里是我们植入军魂的第一个熔炉,</p><p class="ql-block">远离了娇弱,增添了坚强,</p><p class="ql-block">没有流泪埋怨,奋力向上,</p><p class="ql-block">让每天都充满欢乐和歌唱。</p><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曾经的八二医院营养室,</p><p class="ql-block">大伙儿口中的“小伙房”,</p><p class="ql-block">一个让我们离开了五十多年</p><p class="ql-block">却永远忘不掉的地方!</p> 从老八二说起 <p class="ql-block">解放军第八二医院,前身为华东军区妇幼保健院,成立于1952年8月。</p><p class="ql-block">1954年7月更命名为南京军区第八二医院。院址在南京市上海路82号。</p><p class="ql-block">1969年10月全院移驻江苏淮阴清江市。</p> <p class="ql-block">南京上海路82号建筑群,由三幢西式二层楼房及三幢平房组成,砖石结构,建于1946年。</p><p class="ql-block">当时是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处。</p> <p class="ql-block">南京八二医院东楼(原来没有围墙)</p> <p class="ql-block">南京八二医院由正楼,东楼和西楼组成,后来在南面新建产科大楼和儿科大楼。正楼是院部和医技科室。东楼是妇科,西楼是门急诊。</p> <p class="ql-block">江苏淮安八二医院住院部大楼</p> <p class="ql-block">移驻淮阴后的八二医院,从妇幼专科扩展为300多张床位的全科医院。主要为驻苏北地区部队官兵及家属子女,提供医疗服务。同时也对当地群众开展医诊。</p> <p class="ql-block">由于医疗保障范围的扩大,医院的医、护及后勤人员严重缺乏。从1969年底开始,医院将新入伍的战士纳入后勤保障岗位,以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转。这种状况至1973年以后逐渐结束。</p><p class="ql-block">在七十年代初的八二医院,流行一首《一兵多用好处多》的自创歌曲,是对此现象的一种诠释。</p> 小伙房的女兵 <p class="ql-block">一群刚离开父母的姑娘,</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成长为自立自强的战士;</p><p class="ql-block">她们多数是刚走出教室的学生,</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学到了为人民服务的新本领;</p><p class="ql-block">夏天的挥汗如雨,冬季的满手冻疮,</p><p class="ql-block">切菜时割破手指的疼痛,</p><p class="ql-block">做饭时胳膊被蒸气烫出的水泡,</p><p class="ql-block">从凌晨3点上早班,到夜里12点往病区送夜宵,</p><p class="ql-block">还有要肩扛近200斤的大米包…</p><p class="ql-block">这些都没有将女兵的毅志摧垮,</p><p class="ql-block">共同经历的艰苦磨砺,</p><p class="ql-block">铸就的战友深情,</p><p class="ql-block">历久弥新,念念不忘。</p> <p class="ql-block">王六一 班长 69年南京兵</p> <p class="ql-block">荀春宁 副班长 69年南京兵</p> <p class="ql-block">周晓平 70年南京兵</p> <p class="ql-block">赖新平 70年安徽兵</p> <p class="ql-block">刘选 70年浙江兵</p> <p class="ql-block">杜莉 70年南京兵</p> <p class="ql-block">周海燕 70年安徽兵</p> <p class="ql-block">王宇环 70年南京兵</p> <p class="ql-block">施立明 70年浙江兵</p> <p class="ql-block">石海燕 70年南京兵</p> <p class="ql-block">张少华 70年安徽兵</p> <p class="ql-block">刘红娅 70年南京兵</p> <p class="ql-block">李可深 70年南京兵</p> <p class="ql-block">一个多月的新兵连军事训练结束后,有十一位女兵先后在小伙房工作过,其中王宇环、石海燕二人在数月后,调到其他岗位,周海燕调出上学,李可深调入。</p><p class="ql-block">这是八二医院营养室迎来的第二批女兵,原先在小伙房工作的69年女兵陆续离开。</p><p class="ql-block">小伙房也就是医院营养室,为全院七个病区,约三百多病人提供一日三餐,以及夜班医护人员的餐食和重大手术的临时用餐。 </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班长是在小伙房工作时间最长的女兵,她除了有丰富的行管、教育和心理疏导经验,对厨房的工作流程和操作也十分熟悉,起到样板的作用。九位女兵在班长的带领下,每天处理加工一、二百斤的蔬菜、近百斤的肉、禽、蛋和二百多斤的大米、面粉,有力保障了医院的中心工作。</p> <p class="ql-block">副班长在我们刚到小伙房时,是上士。一个女兵当上士,这在八二是空前绝后的,也是对她体力的极大考验。她对工作认真负责,所购蔬菜品质严格把关,精心挑选从不马虎,得到上下一致称赞。数月后,调来一位男兵接替副班长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班长、班副与新兵在医院门诊大楼前合影</p><p class="ql-block">此时周海燕已离开八二,去合肥医大学习</p><p class="ql-block">石海燕、王宇环调到其他工作岗位</p> 小伙房的司务长和男兵 <p class="ql-block">在一群叽叽喳喳的女兵面前,</p><p class="ql-block">他严肃而沉稳不多言语,</p><p class="ql-block">在每天晚上的“斗私批*〞会上</p><p class="ql-block">他操着标准的兴化方言侃侃而谈,几乎可以包场;</p><p class="ql-block">他是“救火队长”,</p><p class="ql-block">任何岗位缺人手,他都迅速顶上;</p><p class="ql-block">切菜、炒菜、做面食,样样在行,</p><p class="ql-block">杀鸡、剖魚,一人顶俩;</p><p class="ql-block">他住在小伙房,一年到头从不休假,</p><p class="ql-block">白天上班当炊事员,晚上还要做账;</p><p class="ql-block">他是老兵,也是我们的榜样,</p><p class="ql-block">背后直呼他大名</p><p class="ql-block">当面叫他:司务长。</p> <p class="ql-block">马桃锁 司务长 68年江苏兴化兵</p><p class="ql-block">司务长马桃锁,是小伙房唯一的干部。</p> <p class="ql-block">沈忠贵 上士 70年江苏如皋兵</p><p class="ql-block">无论寒冬酷暑,刮风下雨,沈忠贵都是一大早就骑车外出买菜,自行车两侧各挂一个装着数十斤菜的筺。夏天一身汗,冬天军帽挂满霜,他从不叫苦叫累,买菜回来还常去帮忙洗菜切菜做些零时工作。74年退伍回到家乡。</p> <p class="ql-block">柳永功 70年 江苏如皋兵</p><p class="ql-block">新兵连结束后柳永功先分到小伙房,后调到军需仓库工作。不久又抽调去办学习班,72年回到医院,73年在医院药厂当会计,74年初调到院务处当会计,75年初调门诊住院收费处工作。</p> <p class="ql-block">70年入伍的10位如皋男兵 ,在八二医院西大门口处合影(1973年)</p><p class="ql-block">前左1:刘其兵(锅炉房)2:王天元(战士伙房上士)3:沙夕安(锅炉房)4:蔡可如(大伙房)5:(兵站一如皋兵)</p><p class="ql-block">后左1:黄国安(后任小伙房司务长)2:沈忠贵(小伙房上士)3:柳永功(后任院务处助理员)4:髙之明(锅炉房)5:马余学(洗衣房)</p><p class="ql-block">(另一位如皋兵孙汝山在外上学)</p> 小伙房的老师傅 <p class="ql-block">他们是宠爱闺女的慈父,</p><p class="ql-block">每做一口美食都想先让我们品尝;</p><p class="ql-block">他们是技艺高超的烹饪大师,</p><p class="ql-block">炒.炸.煎.炖.蒸.焖.烩…项项拿手,</p><p class="ql-block">中餐西餐、面食糕点,样样精通,</p><p class="ql-block">流质半流、低盐低胆各种治疗饮食,准确把控;</p><p class="ql-block">他们是我们工作上的师傅,</p><p class="ql-block">手把手传授厨艺,面对面指导技能;</p><p class="ql-block">他们是我们的忘年之友,</p><p class="ql-block">循循善诱,帮助我们化解矛盾;</p><p class="ql-block">谆谆教诲,告诉我们人生最纯朴道理。</p><p class="ql-block">他们用宽厚的胸怀,</p><p class="ql-block">包容温暖了一群不谙世事的小女兵。</p><p class="ql-block">让我们至今提起还嘴角上扬</p><p class="ql-block">眼中却泛起泪光…</p> <p class="ql-block">三位老师傅,左起:李洪贵、徐元松、李存昌</p> <p class="ql-block">小伙房有三位老师傅,李洪贵、李存昌、徐元松。他们都是原(美)大使馆留用人员,在八二战备移防苏北时,作为技术骨干随军北上至准阴,继续在营养室工作。医院另外近百名职工,在医院移驻前转南京地方工作,其中大部分人去了南京火柴厂和酒厂。</p> <p class="ql-block">李存昌师傅 南京六合人</p> <p class="ql-block">李存昌师傅原是一家酒店的大厨,因业务技术全面,被(美)大使馆录用,后由八二医院留用。李师傅在小伙房主管红案。红案‌,指厨房中负责菜肴烹制的工种,涵盖从原材料初加工到烹调成菜的全流程。每天早晨一上班,李师傅会在黑板上书写当天的食谱,也是全天的工作安排,大家照谱行事,井井有条。他带着施立明、赖新平两人在红案,每天处理肉类食品达百拾多斤。</p> <p class="ql-block">李洪贵师傅 江苏扬州人</p> <p class="ql-block">李洪贵师傅自小在油条烧饼店当伙计,对江浙早点技艺悉数掌握。他每天半夜起床为晨间开业操劳,逐渐养成吸烟喝浓茶的顽习。李师傅在小伙房主管白案。白案‌,指专门从事面食、糕点制作的工种,因主要处理白色食材(面粉、大米)等主食的制作。同时还负责小灶(半流、流质、糖尿病饮食)的烹饪。周晓平跟他在小灶做小饭。李可深、刘红娅跟他在白案做面食。每天将100斤的发面做成包子、花卷、馒头,供休养员食用。</p> <p class="ql-block">徐元松师傅 江苏扬州人</p> <p class="ql-block">徐元松师傅在来(美)使馆之前,是南洋一私人大家庭的司厨,不仅会中餐,西餐业务也精通,还有一口流利的英语。在小伙房徐师傅主要从事特殊饮食制作,如低胆、低盐等饮食,同时还兼做面包、蛋糕等西点。</p><p class="ql-block">徐师傅做西点的故事,这里引用一段八二医院放射科金锐主任回忆:1959年医院有两对新人结婚,那时糖果买不到,花生瓜子是禁售品。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他们却为新人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在礼堂摆了三条长长的条桌,桌上铺大白单,桌上放满各种喜庆的蛋糕,真让人惊喜万分。百斤蛋糕都是徐师傅指导下完成的,这是我参加的唯一一次仅用蛋糕招待客人的婚礼 。那时的礼堂是原美国大使馆的舞厅,灯光如诗,柔美而迷幻,仿佛一支静谧的交响乐,在黑暗中奏响,在美丽的灯光下大家跳起集体舞和国际舞…</p> <p class="ql-block">徐智安师傅 江苏淮安人</p> <p class="ql-block">王俊全师傅 江苏泗阳人</p> <p class="ql-block">1971年招聘了淮阴当地两位有工作经验的职工,徐智安和沈步楼师傅。</p><p class="ql-block">1972年又来了一位年青的职工,王俊全师傅。</p> <p class="ql-block">小伙房六位职工师傅合影</p><p class="ql-block">前左:李存昌,中:徐元松,右:李洪贵</p><p class="ql-block">后左:王俊全,中:徐治安,右:沈步楼</p> <p class="ql-block">师傅们从事餐饮工作几十年,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小伙房的业务工作主要靠这几位师傅。当年,老师傅们都已60多岁,但因工作需要,乃在一线操劳。他们将普通食材转化为味蕾盛宴,刀工如艺术创作,火候精准掌控,煎炒烹炸间展现对美食的极致追求,赢得休养员的一致赞扬。</p><p class="ql-block">徐智安师傅主要掌勺炒菜,小伙房出品的菜肴,无论荤菜素菜,都是徐师傅的作品。</p><p class="ql-block">沈步楼师傅在小伙房工作多年,现已病故。</p><p class="ql-block">王俊全师傅1972年9月到小伙房,先在白案做面点,后去大灶掌勺炒菜。</p> 借一朵白云 拍一张合影 <p class="ql-block">小伙房的全家福,不知为什么司务长没上镜</p> 远去者去了远方 愿他都安心 <p class="ql-block">1972年开始,女兵们分批离开小伙房。有几位退伍回到家乡,有几位调入病区当了卫生员。不久,南京军区后勤十五分部在八二医院办了期护训班,70年入伍的女兵中绝大多数都参加了培训。在学习结束后她们正式进入医疗护理的工作岗位,成为一名白衣天使。</p> <p class="ql-block">护训班的毕业照</p><p class="ql-block">前排为当时八二医院的领导和部分任课教师</p> <p class="ql-block">前排左1:徐智安,左2:金正权(理发室),左4:马桃锁,右1:王俊全,右2:柳永功</p> <p class="ql-block">世界赠予我虫鸣 也赠予我雷霆</p><p class="ql-block">赠我弯弯一枚月 也赠予我晚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界赠予我拥有 也赠予我回敬</p><p class="ql-block">赠我小小一扇窗 也赠予我屋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故事眷顾好人 天赐的恩宠</p><p class="ql-block">造梦者造了好梦 值得我称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祝八二小伙房的女兵们、男兵们、师傅们健康快乐!</b></p> <p class="ql-block">感谢:</p><p class="ql-block">周晓平、施立明、王六一、孙汝山、柳永功、王俊全等朋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p><p class="ql-block">特别致谢:金锐主任</p> <p class="ql-block">八二医院 江苏淮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