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夫妻井

巧克力

<p class="ql-block">  在胜利油田优良传统展厅里,一幅名为《荒原夫妻井》的照片静静悬挂。虽然是一张黑白照片,但画面中每个人都乐观昂扬,让荒原也变得无比温馨。</p><p class="ql-block"> 在1990年4月18日《胜利报》二版,我们找到了记者可兴拍摄的这张图片,旁边有这样一段文字说明:“东辛采油一矿13队工人隋智平、隋玉芹夫妇,带着两个孩子,已在辛111 - 1站上工作生活了7个年头。瞧,已经是中午12点了,小女儿才把爸爸妈妈从井场上叫回来吃饭。”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饱含艰辛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也拉开了这段故事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1983年,一家四口从济南来到这片土地,最初在胜采二大队。后来东辛采油厂成立,他们成为一矿13队的一员,如今这里已更名为东辛采油厂辛一采油管理区。</p><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如今隋智平已离世,74岁的隋玉芹退休后安享晚年,44岁的小女儿隋媛在东辛采油厂继续着石油事业,47岁的姐姐隋芳在东营市工作。</p><p class="ql-block"> 回忆起拍照时的情景,隋玉芹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采访隋玉芹(原东辛采油一矿13队职工家属):“拍照时老大上三年级,在家下面条。老二上一年级。我们在四个1站,去井场换盘根,正好回来赶上吃饭。那时很少照相。记者是专门来给夫妻井拍照的。”</p><p class="ql-block"> 谈及刚来时的情形,隋玉芹记忆犹新:“我记得很清楚,我们是1983年3月28号来的。以前在济南钢铁厂工作。我们在13队住了一晚上,第二天就到了五号站,在五号站住了半年。1983年11月份,队上安排我们到1111井,那是一口高产井,(辛111-1井投产于1983年6月:日产油264吨;1983年7月:日产油224吨;1983年8月:日产油205吨;1983年9月:日产油186吨原油)。胜采指挥部很重视。我们从那时起就在那里,一直待了8年,1992年才回到13队。后来又有了更多井,最多时候管了13、14口井。”</p><p class="ql-block"> 离开济南之前在大明湖拍的这张全家福上,看得到风景优美、绿树环绕。而当他们坐着拖拉机来到这片荒原,映入眼帘的只有一个计量房,旁边一个吊来的蓝色玻璃钢活动房就是家。</p><p class="ql-block"> 采访隋玉芹:“雪白一片,没有人烟,就俺这一家人在那住。那时候太艰苦了,孩天天哭:‘妈妈,我们回济南吧。’已经来了,没办法了。其实来之前我就跟孩子爸爸说,咱们先去看看。他爸爸是个执著的人,他说这看啥看?上哪都是工作。真没想到山东还有这么个荒凉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没有水,只有一条通往二分厂的管线,漏了往外冒水,他们就在沟里头舀水喝,后来弄了个大四方罐,隔一段时间有人拉水过来,罐里喝的水都是红色带铁锈的。</p><p class="ql-block"> 采访隋玉芹:“有时候冬天冻了,早上起来也化不开。到夏天那水晒得可热了。运一次水用个十天八日的。” </p><p class="ql-block"> 那钢房子夏天晒透,冬天冻透,可他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了与油井为伴的生活。夫妻二人管那么多井,工作强度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采访隋玉芹:“早上跑晚上跑,要加盘根、调平衡,我在下面递着工具,老头在上面干活。老头确实是有一股干劲。下雨天都是泥路,鞋走着走着掉了,就赤着脚去。俺老头说是干一行爱一行。”</p><p class="ql-block"> 这片荒原上就他们这一户人家,刚去时挺吓人的,晚上还有野兽的怪叫。为了不受欺负,他们努力和村民打成一片。大人尚能忍受艰苦,孩子却要承受更多孤独寂寞和上学的困难。</p><p class="ql-block"> 采访隋玉芹:“孩子在这也没有什么玩的东西,姐俩就成天玩泥,大的领着小的,也没有小朋友,也没上幼儿园。弄了一个电视也看不长时间,坏了就拉倒了。太寂寞了,老百姓送给我们一只土狗,孩子很开心,可惜后来打狗的给打死了。”</p><p class="ql-block"> 孩子上学的难题更是让他们揪心。</p><p class="ql-block"> 采访隋玉芹:“到了上学的年纪太困难了,俺俩又离不开。就把我姨叫来了,住在队部帮帮忙,她们在钻井院小学。孩子回来也哭,下雨别人的父母都会送伞,她也没人送伞。孩子写作业太难了。人家都有父母辅导,这孩子不会的字也没地方问,到晚上不会算的题也没有人问。我们只有他爸爸早上送报表能看看孩子,去给孩看看作业、问问学习、买点菜吃,礼拜天接过来教教孩子。你到夏天上学下雨,冬天下的雪很大。仨人都摔倒在路上。过年过节也回不去。8年都没回过家过年,也没带孩子出去玩过。”</p><p class="ql-block"> 女儿隋媛的童年就是在这片荒原上度过的。在她的记忆里,生活单调而枯燥。</p><p class="ql-block"> 采访隋媛(东辛采油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职工):“现在我带我儿子去黄河入海口的时候,我儿子说,妈妈哪有你说的那个红地毯呀?我说妈妈小时候红地毯就包围着妈妈,房前屋后都是碱蓬。在视觉上冲击力最强的就是银色和红色。因为银色就是咱们盐碱地。到了秋季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满眼都是红的那种色彩。我们居住的玻璃钢房子,冬天冻透,夏天晒透,就是咱们现在一拉开车门,你坐到车里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上学后,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天气恶劣的时候寸步难行。</p><p class="ql-block"> 采访隋媛:“现在我每天上班还会路过那条路,我觉得那个路口是摔了我和爸爸姐姐无数次的地方。只要是冬天的下雪、夏天的暴雨,走到那个路口,总会不知道哪个瞬间我们就会三个人一起甩出去。”</p><p class="ql-block"> 即便生活如此艰难,他们依然能在平凡中找到乐趣。</p><p class="ql-block"> 采访隋媛:“我爸爸种一棵向日葵,过节的时候全家人炒一小桶瓜子,这就是我们最丰盛的零食。”</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故事,让人想起1990年编剧王忆惠以胜利油田为背景创作的电影《夫妻井》,演员王学圻、梁玉瑾将夫妻井上的喜与乐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也是当年油田特色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油田,是没有围墙的工厂。为了做好偏远油水井管护,一家人以油为业、以井为家,在荒原上践行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誓言,夫妻井也成为胜利人温暖的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的环境中,夫妻俩从未磨灭对工作的热情。</p><p class="ql-block"> 采访隋玉芹:“我老伴年年先进,一年没落。他对工作特认真,每个井什么样,他都清楚,他一丝不苟。那个年代最高兴的就是打出高产井,因为有成就感,也因为领导天天往这跑。我们特别希望有人来。如果出了高产井,一个礼拜总有人来。他是党员,不怕苦。他没到退休去世了,他说我这个人没白当,对得起这个人字,对得起国家。”</p><p class="ql-block"> 隋智平的一大摞奖状,他们珍藏至今。父母没有给女儿丰裕的物质生活和美好的环境,却给了她耳濡目染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采访隋媛:“我爸爸对工作很认真。计量房的那个站里头有一个特别高的翻板式液位计。觉得那个翻板机至今来说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翻起来的那个数值,我爸每次看的时候都可激动了。”</p><p class="ql-block"> 父亲对工作的专注和认真,深深影响了隋媛。</p><p class="ql-block"> 采访隋媛:“后来我到了采油队,巡井的路上,我爸爸就跟我说你一定要记住干一行爱一行,要做就做到最好。我爸说你巡井的路上仔细观察管线,仔细观察压力,有的时候你要知道声音也是能辨别它是不是运行正常的,竖起耳朵来。他告诉我,你可以拿个本子记下来,可以画图,把管线、电缆,把每一个你日后用到的东西用本子记下来,它一定能帮到你。这样需要的时候,你会第一时间、最快、最准确地找出哪口井、发现问题,用起来是非常实用的。他这个本子其实都不用再翻出来了。他就基本上属于‘活地图’。后来他在维修班,提起哪一个地方来,他都张嘴就来,哪个年代的、哪个位置、哪个井号,只要他说出来的应该都没有问题。我爸的这种状态和干事的风格给了我和我姐一种人生的底色,这种底色就是我们从来也没有惧怕过困难。”</p><p class="ql-block"> 在艰苦的岁月里,胜利人“先生产后生活”,战天斗地、以苦为荣,尽管条件艰苦,但从照片中英姿勃发的笑容里,能感受到他们作为一名石油工人的荣耀感和自豪感。</p><p class="ql-block"> 现在他们曾经待过的井站,毗邻吾悦广场,不再荒凉简陋。夫妻井也随着油田发展,成为一段渐渐远去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东辛采油厂用绿色生产守护美丽油城。井场在绿色低碳、智能管控、标准化建设等方面不断升级。 从盐碱滩上的夫妻井到现代化的智慧油田,时光流转,变的是技术革新,不变的是“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信念与力量。</p><p class="ql-block"> 这力量,如同盐碱地上的碱蓬,坚韧不拔、向阳生长,永远绽放着别样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如今东辛现代化的井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