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壶镇出发中巴车在山路上盘旋,四十多分钟的车程里,集镇的喧嚣渐次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漫山的苍翠。当车轮碾过最后一段石子路,导游一句“到了”,让车厢瞬间安静——眼前的古村藏在两山褶皱里,没有醒目的招牌,只有一条被溪水浸润的青石路,像时光铺就的地毯,引着我们往里走。</p> <p class="ql-block"> 岩下石头村。这个村落始建于明朝建文帝三年,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2015年,这里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浙江最美的古村落之一。</p> 村口的封溪桥,是古村递给来客的第一张名片。岩石堆砌的桥身不算雄伟,却透着一股与山水相融的质朴。我们战友一班人进村时导游没有介绍,竟未留意这道横跨溪流的弧线,直到离村时才在暮色中与它相逢。马上来一张到此一游照。桥身的石头被风雨洗得温润,缝隙里钻出的野草摇晃着,像是在诉说六百年间往来的脚步。桥头那株古枫枝繁叶茂,虽非秋日,却能想见深秋时节,满树红叶将石拱染成暖色的模样——溪水倒映着红与青的交织,该是怎样一幅动人的画卷。 沿着青石小路往里走,整个村落像是被石头包裹着。青色的石墙参差不齐,却严丝合缝;灰色的瓦片层层叠叠,挡得住风雨,也漏得下月光。脚下的石板路被磨得发亮,每一步踩上去都像在与历史对话。耳边是溪水潺潺,偶尔夹杂着几声鸡鸣,除此之外,便是难得的寂静。 <br> 🚶♂️ 沿着青石小路漫步于古村之间,一路拍照留影,青色的墙、灰色的瓦,耳边溪水潺潺。门口还有排列整齐的豆腐乳,装在透明的玻璃罐里,应该是这里的特色小吃。想象一代代原住民在这里依水而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村民的家门口,总有些不经意的景致。竹匾里晒着金黄的南瓜干,竹架上挂着成串的辣椒,最惹眼的是墙根下那排玻璃罐,里面盛着琥珀色的豆腐乳。乳块裹着红亮的辣椒面,隔着玻璃都能闻到那股醇厚的咸香——这该是古村独有的味道,用山泉水与时光慢慢酿就。村里几乎没有商业痕迹,看不到花哨的店铺,只有一户小卖部藏在石屋里。推门进去,货架上摆着搪瓷缸、橘子糖,老板娘坐在竹椅上纳鞋底,见人来只是笑一笑,那份松弛感让人想起儿时外婆家的杂货铺,时光仿佛在这里放慢了脚步。 漫步间,总能发现石头的智慧。院墙用块石垒起,不用水泥却异常坚固;屋顶盖着石板,比瓦片更能抵御风雨;甚至连路边的台阶、墙角的石凳,都是就地取材的岩石。这些石头沉默不语,却记录着先民的生活哲学——顺应自然,就地取材,在坚硬的材质里,藏着与天地共处的柔软。 村里的老屋多是两层结构,底层用巨石砌墙,上层架着木楼,黑瓦上爬着青苔。有的院门敞开着,能看见院里的老井,井台被绳子磨出了深深的凹槽;有的窗台上摆着瓦盆,兰草从盆沿探出头来;还有的墙面上,残留着几十年前的标语,字迹模糊却依然能辨认。这些细节拼凑出古村的生活肌理,没有刻意的修饰,却处处透着岁月的温度。 走到村子高处,俯瞰整个岩下村,三百多座石屋依山而建,青灰的屋顶顺着山势起伏,像一片安静的波浪。远处的青山,近处的溪水,还有那座石拱桥,共同构成了一幅浑然天成的画卷。忽然懂得,《中国国家地理》为何会将“最美”的称号赋予这里——它的美,不在精雕细琢,而在那份历经六百年风雨后,依然完好保留的原始风貌与生活气息。 <p class="ql-block"> 离开时,夕阳正将西下。我坐在石屋前的台阶上回望,忽然明白,岩下石头村的魅力从不是“古”,而是“活”——它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仍在呼吸的生命。它就像一位守着岁月的老者,把故事藏在石头缝里,只讲给愿意慢下来倾听的人。</p> <p class="ql-block"> 这趟短暂的停留,像是从快节奏的生活里偷来的一段时光。在青石路上漫步,在溪水边驻足,看玻璃罐里的豆腐乳,听村民们带着乡音的闲谈,忽然明白:所谓古村,不只是一堆老建筑的集合,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延续。岩下村的石头会记得,曾有这样一群人,在这里读懂了时光的重量,也找到了久违的安宁。</p><p class="ql-block">(照片是战友.朱导游相互拍的 )</p> 各位看官,如感觉不错,欢迎转发分享,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