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雄关 --- 嘉峪关

Yanning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因建在嘉峪山西麓而得名,比山海关早建九年。这里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被称作“河西咽喉”。 据记载,明征西大将军冯胜收复河西后,在此选址建关。经历了168年的时间,一座规模宏大的关城,矗立在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上。关西为古战场,关东有九眼泉湖,冬夏澄清,终年不竭。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正门(西门瓮城外罗城),门额刻“嘉峪关”三字,悬挂“天下第一雄关”匾额,为关城标志性建筑。‌‌ ‌ 嘉峪关关城有三重城廓,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固若金汤,牢不可破。适合战争防御需要。关城三个主要城楼名为:嘉峪关楼‌、光化楼、柔远楼,分别位于正门、东门和西门。 初夏,我终于踏上了这座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走进关城,首先迎接我的是光化楼。 光化楼位于内城的东侧,是进入嘉峪关东城楼的关键。三层木结构歇山顶,门额刻“光化门”,象征“旭日东升”。“光化”二字寓意着光大孔孟之道,使西域诸国都能被大明之德感化。 光化楼是嘉峪关最高、最雄伟的城楼,正对西方拱卫中原,是关城东侧的主要防御建筑。‌‌楼身悬挂“天下第一雄关”匾额‌。西域进入中原的第一道城门,历史约500年‌。 <p class="ql-block">  “天下第一雄关”匾额由清代名臣左宗棠题写。1866年,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巡视嘉峪关,有感于其雄威之势,亲笔题写“天下第一雄关”匾额,悬挂于关城门楼上。清末民初战乱,原匾一度失踪。现为1983年修复时仿制‌。</p> 位于西门城楼的柔远楼,形制与光化楼完全一致(三层三檐歇山顶),它承担着西侧防御功能。‌‌门额刻“柔远门”,寓意“怀柔致远,安定边疆”‌。 体现明朝对关外民族的怀柔政策‌。‌即通过安抚策略来达到边疆的安定,实现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内城东西门外各设瓮城,作为内城的一道防线 。</p><p class="ql-block"> 东瓮城门“朝宗门”,采用迂回道路设计,不与华光门直通,使关城道路迂回,成为内城的一道防线。“朝宗”二字含义为“效忠朝庭,忠于君主”。象征西域官员或商旅东行时对中央政权的臣服与归顺。</p> <p class="ql-block">  西瓮城门:“会极门”不与柔远门之通,使关城更加肃移穆幽深,成为内城的一道防线。"会极"二字意在从西域来的诸侯,仕官,商旅,亲善友好地在这里相会,从这里经过,向中原王朝朝贡。</p> <p class="ql-block">  "关照",关的本意为门闩,引申为关塞。照是公文、证件,关照: 即出入关塞的通行证,其作用相当于现在的签证、护照。据考证,明代的嘉峪关正是“关照”的最初使用地点。</p> 嘉峪关城楼的角楼和敌楼是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div>  嘉峪关城楼四角都设有角楼‌(又称“戍楼”)形似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场所,具有观察敌情、预警的作用。 </div> ‌ 敌楼‌南北城墙各设一座,主要用于存放兵器、粮草及驻兵,保障城墙的实战能力。没有敌楼,长城的防御功能将大打折扣。 ‌ “天下雄关”碑,高三米,取言精当,深中人意。由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肃镇总兵李廷臣视察嘉峪关防务时题写,刻碑立于嘉峪关正门西侧古驿道旁。 内城文昌阁又名文昌殿,明代建筑,重修于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为两层两檐歇山顶式。 文昌阁上原书“文昌殿”,并悬“威宣中外”,“神威远播”匾额。楼的四周装有精雕窗花,楼外有回廊,二楼内外四周有古式山水画八十余幅。 嘉峪关游击将军府是明清时期镇守嘉峪关的军事指挥中心,始建于明代隆庆年间,现为嘉峪关文物景区内的历史建筑,兼具军事防御与行政枢纽功能。 内城戏台,重修于清乾隆57年(公元1792年)。戏台两侧的砖砌屏风上刻对联一副,即“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 "出嘉峪关感赋"<div>  这是林则徐于1842年谪戍新疆伊犁途经嘉峪关时所作。“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div> 有关资料来自网络。<div>谢谢观赏!</div>

嘉峪关

雄关

关城

光化

天下第一

内城

城楼

匾额

防御

瓮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