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国家政策,切实提升养殖尾水低碳处理效能,南京师范大学“蟹壳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在养殖尾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学生科学基金项目小组近日开启实地调研之旅。7月4日,项目组一行深入江苏省高邮市黄颡鱼养殖基地,为科研实验收集一线数据。<br><br> 在调研现场,项目组成员与养殖户展开深入交流。据养殖户介绍,该区域主打黄颡鱼养殖,养殖周期平均为12个月。值得注意的是,尾水排放频率随季节动态调整:夏季因水温较高,为避免水体恶化,每1至2天集中排放一次;冬季水温偏低,水体自净能力相对稳定,排放周期延长至每周一次。这一排放规律为项目组研究不同季节污染物浓度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br><br> 项目组成员在养殖基地细致观察了尾水排放口、自动投料机、养殖池水质等情况,通过拍摄照片、采集水样等方式,详细掌握了黄颡鱼养殖尾水的实际状态。调研过程中,同学们还向养殖户科普了蟹壳生物炭在尾水治理中的潜在价值,双方就养殖尾水治理难点、低碳处理技术需求等问题交换了意见。<br><br> 该项目成功开发了一种甲壳质生物炭的高效制备方法,其对氮、磷营养盐及微纳米塑料、重金属等污染物均表现出高效的吸附去除效能,在养殖尾水污染处理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次高邮之行是项目研究的重要环节,后续团队将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开展实验室分析,为水产养殖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的技术支撑。<br><br>下一步将通过产学研结合,让蟹壳生物炭这一环保材料在养殖尾水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助力水产养殖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br><br>撰稿人:任宇飞 刘志宇 邢怡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