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张礼中篆刻作品《墨香诗书》</p> <p class="ql-block">刘长顺院长讲话</p> <p class="ql-block">张志江院长讲话</p> <p class="ql-block">吕建铁老师讲课中</p> <p class="ql-block">诗书画的融合即为创新——听吕建铁老师讲座有感</p><p class="ql-block"> 王彦芬/文</p><p class="ql-block">参加吕建铁老师“诗书画的融合是创造”讲座后,我对传统艺术中诗、书、画三者的关系有了全新认知。吕老师以深厚学养阐释:诗书画的融合绝非简单叠加,而是不同艺术语言碰撞生成的创造性突破。这种创造在盛唐李白身上体现得尤为鲜明,他的诗、书、画实践(虽画作失传,但可从文献与诗歌中窥见)构成有机整体,突破单一艺术形式局限,构建出独特审美世界。以下结合讲座所得,以李白为例,从三个层面探讨诗书画融合的创造性意义。</p><p class="ql-block">一、诗为魂:文字意象对视觉空间的创造性拓展</p><p class="ql-block">吕建铁老师在讲座中强调,诗是书画的灵魂,其文字意象能为视觉艺术提供无限想象空间,这种“以诗入画”“以诗驭书”的过程本身就是创造。李白的诗歌以磅礴意象与浪漫情怀著称,其文字世界为书画艺术开辟了全新表现维度。</p><p class="ql-block">一是李白诗歌的意象体系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为绘画提供丰富创作素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用夸张手法将瀑布的动态与气势转化为可感视觉画面,后世画家据此创作时,不仅要再现瀑布形态,更要传递诗中“银河”般的奇幻感,这种转化是对自然景观的艺术再造。吕老师指出,诗人通过文字构建的“第二自然”,比现实更凝练、更富张力,画家对其的视觉转译,本质是两种艺术语言的创造性对话。</p><p class="ql-block">二是对书法而言,李白诗歌的节奏与情感为笔墨线条注入灵魂。其诗作“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吟》),自身就蕴含强烈书法韵律——“摇五岳”的豪迈与“凌沧洲”的洒脱,与狂草的跌宕起伏相呼应。相传李白善草书,其书法必如诗歌般打破常规,以线条的疾徐、墨色的浓淡表现情感波动。这种“诗心入笔”使书法超越单纯技法展示,成为情感的直观流露,是文字意境向视觉形式的创造性转化。</p><p class="ql-block">三是李白诗歌对时空的超越性想象,更打破书画艺术的物理局限。“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将黄河的空间跨度与时间流逝浓缩于诗句中,画家若要表现此诗,需突破画面的静态性,通过构图、色彩的巧妙设计传递“奔流”的动感与“不复回”的苍凉,这实则是对时间维度的视觉创造。正如吕老师所言,诗的意象能让书画突破“形”的束缚,抵达“意”的深层,这种拓展正是融合的创造性体现。</p><p class="ql-block">二、书为骨:笔墨线条对诗歌节奏的创造性转译</p><p class="ql-block">吕建铁老师在讲座中提出“书法是诗画的筋骨”这一观点,认为书法的笔墨线条能将诗歌的韵律节奏转化为可视的形式美,这种转译是诗书画融合的关键创造。李白的书法实践(虽存世作品极少,但文献记载与诗歌风格可相互印证)与诗歌风格高度统一,其笔墨语言成为诗歌节奏的“可视化表达”。</p><p class="ql-block">一是书法的线条质感与诗歌的语言节奏存在内在共鸣。李白诗歌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为追求,语言流畅自然却暗藏顿挫,如《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反复咏叹,形成一唱三叹的节奏美。对应到书法中,必然是线条时而舒展如流水,时而急促如惊雷,通过提按顿挫再现诗歌的情感起伏。吕老师以“屋漏痕”“锥画沙”为例,说明书法线条的质感源于对自然与情感的体悟,而李白诗歌的节奏正为这种质感提供了最佳范本,笔墨对节奏的捕捉,是艺术语言的创造性转换。</p><p class="ql-block">二是书法的章法布局与诗歌的结构安排具有同构性。李白的诗歌结构往往大开大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从现实到梦境再到觉醒,时空转换自由,如天马行空。这种结构在书法作品中,体现为章法的疏密变化——疏处如梦境般空灵,密处如现实般紧凑,通过字与字、行与行的呼应,再现诗歌的叙事节奏。吕老师指出,优秀的书法作品能让观者“读”出诗歌的起承转合,这种“以形载意”的布局,是对诗歌结构的创造性重构。</p><p class="ql-block">三是书法的墨法变化为诗歌的意境层次增添视觉维度。李白诗歌常以浓淡对比的意象营造意境,如“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用“青丝”与“雪”的色彩反差表现时光飞逝。书法中的“焦、浓、重、淡、清”五色墨法,恰能呼应这种对比。书写此句时,“青丝”可用浓墨表现青春的饱满,“雪”则以淡墨晕染,传递沧桑感,墨色的渐变成为情感变化的视觉轨迹。这种“墨随情变”的处理,使诗歌的抽象意境转化为具体视觉体验,是融合过程中的独特创造。</p><p class="ql-block">三、画为境:视觉空间对诗书画的创造性统合</p><p class="ql-block">吕建铁老师在讲座中特别强调,绘画是诗书画融合的最终呈现,它能将诗歌的意象与书法的线条统合于同一视觉空间,形成“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书画相生”的全新艺术境界,这种统合是创造的最高阶段。虽然李白的画作已失传,但从其诗歌对绘画的影响及后世“李杜诗意画”的创作中,仍可窥见诗书画在他身上的融合逻辑。</p><p class="ql-block">一是绘画将诗歌意象与书法线条转化为完整视觉叙事。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短短二十字构建出简洁而深情的画面。后世画家创作时,不仅要画出“明月”“霜”等元素,还要通过书法题跋将诗句融入画面,使文字与图像相互注解。画中的月亮用柔和笔触表现朦胧感(呼应诗意),题诗的书法则用娟秀线条传递思乡的细腻(呼应诗的情感),三者共同构成“思乡”的完整意境。吕老师认为,这种“意象—线条—空间”的转化,使单一艺术形式无法表达的复杂情感得以呈现,是融合产生的全新艺术形态。</p><p class="ql-block">二是绘画的留白艺术为诗书画的想象空间提供载体。李白诗歌善用留白,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碧空尽”“天际流”的空阔留白,传递离别后的怅惘。绘画表现此诗时,必然采用大面积留白表现天空与江水,孤帆仅作点缀,题诗的书法则安排在留白处,线条的流动感与江水的空阔感相互映衬。这种留白不仅是画面的构图技巧,更是诗的含蓄、书的气韵的共同延伸,使观者在有限空间中体会无限意境,这是融合创造的“虚境”之美。</p><p class="ql-block">三是诗书画的融合在绘画中实现“1+1+1>3”的效果。吕建铁老师在讲座中以“意境叠加”概括这种创造:诗歌提供情感内核,书法提供形式韵律,绘画提供空间载体,三者融合后产生的艺术感染力远超单一形式。李白的艺术实践虽未留下完整作品,但从文献记载可知,他常“酒酣挥洒,诗书画并作”,这种即兴创作中,诗歌的灵感、书法的激情、绘画的直觉相互激发,最终形成的作品必然是超越各部分总和的全新创造。正如老师所言,融合的本质是打破边界,让不同艺术语言在碰撞中产生新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总之,吕建铁老师的讲座让我深刻认识到,诗书画的融合绝非传统艺术的简单叠加,而是不同审美语言在创造性对话中生成的新境界。李白的艺术实践虽因历史原因留下缺憾,但其诗歌中蕴含的书画精神,已清晰展现出融合的创造逻辑:诗以意象拓展空间,书以线条转译节奏,画以空间统合意境,三者相互成就,共同构建出超越时代的艺术高峰。</p><p class="ql-block">这种创造对当代艺术仍有启示:在学科细分的今天,打破艺术门类的边界,追求不同形式的融合,或许正是突破创作瓶颈的关键。正如吕建铁老师最后强调的,传统艺术的生命力不在于复刻,而在于在融合中不断创造,这才是诗书画文化遗产给予我们的最珍贵启示。</p> <p class="ql-block">吕建铁老师:</p><p class="ql-block">@王彦芬 </p><p class="ql-block">王老师,你投稿的论文,我认真拜读了,写得好,专业、深刻、透彻。</p><p class="ql-block">我的讲座实在没你所说的那么好。一是讲座时间有限难以深入展开,二是需要兼顾受众的兴趣爱好和接受程度,三是我对李白的诗书画没你研究探讨的那么深。你的论文实在是对我的讲座抬举。希望有机会与你就一些专业问题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交流和探讨。</p> <p class="ql-block">张志江院长:</p><p class="ql-block">@王彦芬 老师,您好!</p><p class="ql-block"> 我是怀着激动的心情,在拜读您的文章的。</p><p class="ql-block"> 首先,三个标题就吸引了我。听取吕建铁老师讲诗丶书、画融合,您说:</p><p class="ql-block"> 诗为魂,文字意象对视觉空间的创造性拓展;</p><p class="ql-block"> 书为骨,笔墨线条对诗歌节奏的创造性转译;</p><p class="ql-block"> 画为境,视觉空间对诗画的创造性统合。</p><p class="ql-block"> 您告诉我们:“吕建铁老师的讲诗、书、画的融合绝非传统艺术的简单叠加,而是不同审美语言在创造性对话中生成的新境界。</p><p class="ql-block"> “李白的艺术实践虽因历史原因留下缺憾,但其诗歌中蕴含的书画精神,已清晰展现出融合的创造逻辑:诗以意象拓展空间,书以线条转译节奏,画以空间统合意境,三者相互成就,共同构建出超越时代的艺术高峰。</p><p class="ql-block"> “这种创造对当代艺术仍有启示:在学科细分的今天,打破艺术门类的边界,追求不同形式的融合,或许正是突破创作瓶颈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讲得真好,可作为一篇高深的讲课提纲细述。</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学习并收藏了![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p> <p class="ql-block">刘长顺院长:</p><p class="ql-block">我们三立要奔一流,是全方位,综合地奔一流。不仅人才、书画、诗词等要奔一流,研究论文也要奔一流!</p><p class="ql-block"> 今天王彦芬老师的论文已为我们做出了鲜明的榜样,我认为她的论文可以说已经达到一流的水平了!环顾四周,试问有几个群众性的书画社团能写出这样高水平的学术论文?</p><p class="ql-block"> 三立人才济济,希望大家向王彦芬老师学习,不仅有过硬的作品,还有过硬的论文。综合就是创造。创作和研究相融合,必将创造出更美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参加讲座人员合影留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