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与沈阳古籍书店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李 元</p> <p class="ql-block"> 年老怀旧,品味人生,喜欢藏书的我,对沈阳古籍书店的感情最深。如今在我近万册的藏书中,那些出版年代久,品味高,属于比较经典的文史类书籍,基本是从沈阳古籍书店淘来的。</p> <p class="ql-block"> 1979年至1986年,我在省总工会工作时,距位于沈阳市和平区158号的沈阳古籍书店仅仅是百步之遥。每到午休时间我就去古籍书店看书和买书。渐渐的我成了这里的常客,后来我工作岗位变动了两次,但是与古籍书店的来往不仅没有淡化,反倒越加密切。</p> <p class="ql-block"> 我去的最多的是二楼读者服务部的文史哲的那两间书室。借用儿子当时的回忆:“应该没上小学吧,每周只休息一天的父亲就开始带我去沈阳古籍书店,当时书店有两层,一层卖旧书,二层卖新书与线装书。记忆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那暗红色的木质楼梯和地板,踏上总会发出吱呀声。”他的这篇回忆书店文章还在沈阳日报举办的征文活动中获奖。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的他,爱书和购书比我有过之无不及,为此我很感激沈阳古籍书店。</p> <p class="ql-block"> 记得1987年春天,铁岭县新台子中学一位藏书丰富的老师病故后,其后人来沈阳古籍书店处理这些书。书店的同志将这一消息及时告知我,我捷足先登,仅花了二十多元就购到近20本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五六十年代出版的文史类的经典,如《文史通义》、《中国史学史》、《杜少陵集详注》、《陈子昂集》等。后来我发现这些书里还夹着书主人的摘要纸条和该校党支部表扬刘东方老师编写校史的发言稿。由此,更增添了我研究古旧书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 沈阳古籍书店的最大特色,可能就是线装古籍,因学识有限和囊中羞涩,我买的古籍并不多,但买过的《雷辑史事论》、《铸史骈言》两套民国期间出版的古籍,却成为我压箱底的珍藏品。闲暇时翻翻,不光是内容吸引人,包括作者、出版、发行的考究 ,也是很有意思。线装书我还买过《五种遗规》,其中对从政者的劝诫,可谓是至理名言。有时深夜灯下,手握一本泛黄的线装书,看先人论天下,品得失,释心中所遇疑惑,确实有与古人相知或共识之感。</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书是知识的桥梁,那么古籍书店就是书友间的纽带。如研究东北民俗很有造诣的齐守成老师,与我经常在古籍书店相遇。有一年的元旦,我和齐老师成为以逛书店的方式来迎接新年第一天,在沈阳古籍书店不期而遇,这使我俩喜不自胜。齐守成老师曾将他获得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学协会奖项的《都市里的杂巴地》一书赠送给我。</p> <p class="ql-block"> 书店的张师傅给我讲过我省著名书法家聂成文念书时就与沈阳古籍书店结缘,当时虽然囊中羞涩,可是他求知若渴,经常在古籍书店苦读。书店的老人们至今还记得少年时的聂成文当年买书的情形,他站在书柜外,从兜里几分几角地往外掏,掏了老半天,才将一小堆零钱推给了收款员,好不容易买到了他渴望已久的碑帖。从书店看社会悟人生,很能说明问题。于是我采访了聂成文与沈阳古籍书店结缘的过程,以《昔日“看客” 今日书坛名家》在辽宁老年报副刊发表。为了报答古籍书店同志对我的热情服务和关照,张师傅的儿子结婚时,我自报奋勇当主持,结果还获得了来自文化界来宾的好评呢!</p> <p class="ql-block"> 与沈阳古籍书店的同志接触多了,我了解到古旧书业人才流失和短缺,我先后在《藏书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以《抢救古旧书业人才刻不容缓》为题发出呼吁。</p> <p class="ql-block"> 我爱逛书店,特别爱逛古籍书店。我曾一度产生如果没有书店和旧书市的话,我将怎么生活呀?!可是随着出版市场的发展和变化,沈阳古籍书店的几次搬迁和调整,那带有厚重历史文化的,我心目中的那个沈阳古籍书店,已经渐渐地离我远去,留下的是这些深深的怀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