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乡村治理中,邻里纠纷若处理不当,极易成为影响和谐稳定的“绊脚石”。近日,桓仁县二棚甸子司法所充分发挥法治力量,联合多部门成功化解一起多年的邻里宅基地纠纷,不仅让矛盾双方握手言和,更以鲜活案例向村民普及了相关法律知识,彰显了法治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二棚甸子镇四道岭子村两户村民因宅基地边界问题产生矛盾已多年,双方因边界墙修建位置各执己见,多次发生摩擦,虽经多次调解,仍未能彻底解决,成为影响乡村和谐的“顽疾”。</p><p class="ql-block"> 二棚甸子司法所联合公安派出所,会同村“两委” 干部组成专项调解小组。工作人员首先详细听取纠纷背景介绍,共同分析矛盾症结 —— 核心在于边界不清导致的长期对立。经研判,各方一致认为:通过修建边界墙固定界限,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关键,这道墙不仅是物理边界,更应成为双方和谐相处的 “防火墙”。</p><p class="ql-block"> 调解小组随即前往纠纷现场,对双方宅基地边界进行实地测量,为后续调解奠定基础。随后,工作人员分别与当事人沟通,从邻里和睦的传统美德、矛盾持续的潜在风险等角度进行心理疏导,同时结合《民法典》中相邻关系、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等相关规定,阐明依法解决纠纷的必要性。</p> <p class="ql-block"> 针对双方在墙基位置上的僵持,工作人员提出两套解决方案:一是从乡村规划“街巷整齐、院落规则” 的要求出发,以一方大门为定点,调整边界使双方院落趋于规则矩形,从布局上消除矛盾隐患;二是若双方无法达成一致,则由村镇办和土地部门重新确权,确保各自在宅基地范围内砌墙,剩余部分归集体所有。</p> <p class="ql-block"> 经过反复沟通,当事人最终选择第一套方案。现场再次放线测量后,双方就具体退让距离、墙体修建责任达成一致,并签订书面调解协议。为确保协议落实,在双方开挖地基时,调解小组再次到现场督导,确保施工符合约定。</p><p class="ql-block"> 二棚甸子司法所将法律与乡村实际结合,既维护了当事人权益,又促进了邻里和谐,让村民真切感受到法治的力量,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的良好氛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