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14日,农历5月19日,我们夫妻二人再次开启了自驾之旅,目的地是东北三省加呼伦贝尔大草原。</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到了河北省秦皇岛市,游览了老龙头长城起点。老龙头,这座矗立在渤海之滨的长城起点,是明长城东部的起点,也是唯一一段深入海中的长城,被誉为“中华之魂”。自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大将徐达主持修建以来,历经戚继光等名将的加固,成为山海关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无数风雨沧桑。</p> <p class="ql-block">老龙头因形似巨龙探海而得名,主体建筑包括入海石城、靖虏台、澄海楼等。其中,入海石城以巨型花岗岩砌筑,延伸至海中20余米,历经海浪冲刷仍巍然屹立,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坚韧。澄海楼曾为军事瞭望所,登楼可俯瞰渤海,景色壮阔,清代多位帝王曾在此赋诗题匾,留下千古佳话。</p> <p class="ql-block">作为长城与大海交汇的奇观,老龙头兼具军事价值与人文底蕴,被誉为“长城之首、山海之喉”,是见证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重要象征。站在老龙头,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感受到民族精神的澎湃。</p> <p class="ql-block">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部,是明长城东端的重要关隘,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大将徐达主持修建,因北依燕山,南临渤海,故名“山海关”。这座雄关曾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道。</p> <p class="ql-block">关城周长约4公里,城墙高14米,厚7米,设有四门,东门悬有“天下第一关”巨匾,为明代书法家萧显所书。关城与长城相连,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历史上是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道,军事地位极为重要。如今,山海关依旧巍峨耸立,诉说着昔日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山海关见证了明清更替的关键事件,1644年李自成与吴三桂在此激战,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清代以后,其军事功能逐渐减弱,成为文化象征。</p> <p class="ql-block">如今,山海关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5A级景区,包括关城、老龙头(长城入海处)、孟姜女庙等景点,融合了历史、建筑与海滨风光,年均吸引数百万游客,被誉为长城文化精华所在。漫步其中,仿佛穿越千年,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九门口水上长城位于辽宁省绥中县与河北省秦皇岛市交界处,距山海关约15公里,是明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因其横跨九江河,筑有九座泄水城门,故称“九门口”,又因长城跨河而过,形成“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的奇观,被誉为“水上长城”。</p> <p class="ql-block">该段长城始建于北齐,明代洪武年间由大将徐达督建重修,全长约1.7公里,兼具防御、泄洪和交通功能。其独特之处在于河床上铺砌巨型条石,形成一片坚固的“过水城”,上建敌楼、哨塔,结构精巧,易守难攻。历史上,九门口是东北进入华北的咽喉要道,明清之际曾爆发多次激战,成为兵家必争之地。</p> <p class="ql-block">2002年,九门口长城作为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可游览长城、隧道、敌楼及明代军事遗址,还能欣赏山水相映的壮丽景观,是研究长城建筑艺术和军事防御体系的珍贵实物。行走其上,仿佛置身历史的长河,感受古代智慧与自然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兴城古城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与西安、荆州、平遥并列),也是明末抗击后金的重要军事要塞。1626年,袁崇焕曾在此以红夷大炮重创努尔哈赤,取得“宁远大捷”,奠定了其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古城呈正方形,城墙周长3247米,高8.8米,设有四座城门及瓮城,四角筑有炮台,防御体系完整。城内布局严谨,以钟鼓楼为中心,南北大街为轴线,分布着蓟辽督师府(袁崇焕曾在此驻守)、兴城文庙(东北现存最完整的孔庙)、祖氏石坊等古迹,展现了明清军事、文化与建筑艺术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1983年,古城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4A级景区。游客可登城墙俯瞰全景,参观历史展馆,体验明代边防氛围。古城周边还有兴城海滨、首山等景点,共同构成辽西旅游黄金线路。作为明清战争的历史见证,兴城古城兼具文化价值与旅游魅力,是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辽沈战役纪念馆位于辽宁省锦州市,是为纪念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首——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而建立的国家级专题纪念馆。1959年建成开放,1988年新馆落成,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p> <p class="ql-block">馆外矗立着高28米的辽沈战役纪念塔,塔身镌刻朱德题词。烈士名录墙铭刻着4.9万余名牺牲将士的姓名。近年来,纪念馆通过数字化展陈、沉浸式体验等方式,生动诠释"新中国曙光从这里升起"的深刻内涵,年均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走进纪念馆,仿佛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占地18.8万平方米,主体建筑恢宏庄重,设有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和全景画馆四大展区。其中,中国第一幅全景画《攻克锦州》(长122米、高16米)以震撼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关键战役场景,配合声光电特效,令人身临其境。馆藏文物1.6万件,包括电报手稿、武器装备、烈士遗物等,系统展示了辽沈战役的历史进程和伟大意义。</p> <p class="ql-block">作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该馆是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的重要阵地,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信仰与热血共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p> <p class="ql-block">奉国寺位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是辽代皇家寺院,现存主体建筑大雄殿为辽代原构,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寺院坐北朝南,以大雄殿为核心,殿内供奉七尊泥塑彩绘佛像(过去七佛),构成罕见的佛教建筑群。大雄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采用辽代典型的减柱造法,内部空间开阔,气势恢宏。</p> <p class="ql-block">殿内现存辽代壁画、彩塑及元代碑刻等珍贵文物,尤以七佛造像(高逾8米)及背光飞天壁画著称,展现了辽代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p> <p class="ql-block">奉国寺历经金、元、明、清多次修缮,现存格局为清代重建的山门、牌坊等与辽代大殿并存。其建筑形制、雕塑艺术及历史连续性,对研究辽代政治、宗教、文化及古代建筑技术具有重要价值,被誉为"中国辽代木构建筑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奉国寺大雄殿是中国现存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单檐木构建筑,其全木质结构历经千年仍保存完好。为从根本上避免火灾隐患和烟雾对木材的侵蚀,寺院严格禁止烧香拜佛,这一措施从源头上保护了古建筑的完整性。</p> <p class="ql-block">走进奉国寺,仿佛穿越千年,感受佛教文化的庄严与辽代建筑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笔架山,坐落于辽宁省锦州市滨海新区,因山形酷似古代文人案头的笔架而得名。这座山不仅名字充满诗意,更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p> <p class="ql-block">笔架山最令人称奇的,莫过于那条随潮汐变幻的“天桥”。每当退潮时分,一条长约1.6公里的砂石小径悄然露出海面,宛如天赐之路,引人踏上登岛之旅;而潮水上涨时,这条通道又悄然隐没于碧波之下,唯有乘舟方可往来。这一自然奇观被誉为“天下奇桥”,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笔架山集地质奇观、文化遗产与壮丽海景于一身,是辽宁沿海一颗璀璨的明珠。每年农历初一与十五前后,潮汐变化最为显著,正是游览的最佳时节,吸引着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16日,农历五月二十一,正值中潮。我们于中午时分抵达笔架山,恰逢退潮,海水平静地退至远方,那条神秘的砂石通道清晰可见。我们沿着这条天赐之路,登上笔架山。</p> <p class="ql-block">笔架山自然与人文景观并存,岛上现存明清时期建筑群,如三清阁、吕祖亭、太阳殿等。其中,三清阁为六层石结构建筑,全石无钉,供奉儒、释、道三教神像,展现了多元宗教文化。此外,岛上还保留有清代碑刻和明代古码头遗址,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笔架山不仅是锦州八景之一“笔峰插海”的所在地,还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辽宁最美海岛”之一,是辽东湾畔不可错过的自然奇观。</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返程时,潮水已悄然上涨,若再迟片刻,便只能乘船而归。</p> <p class="ql-block">次日,我们来到了位于沈阳市中心的沈阳故宫,这是中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完整皇家宫殿建筑群。它始建于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与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宫。1636年,皇太极在此正式称帝,改国号为“清”,开启了清朝的辉煌篇章。</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占地6万平方米,拥有114座建筑、500余间房舍,整体布局分为东、中、西三路,展现出鲜明的满族风格与东北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不仅是一座建筑瑰宝,更是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之地。东路以大政殿和十王亭为核心,生动展现了八旗制度的风貌;中路以崇政殿为主,是处理政务与举行大典的重要场所;西路则以文溯阁为代表,曾珍藏《四库全书》。2004年,沈阳故宫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然而,今日的沈阳故宫游人如织,喧嚣声此起彼伏,虽略显嘈杂,却也从侧面印证了这座历史宫殿的非凡魅力与广泛吸引力。</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参观了位于沈阳市沈河区的张学良旧居,又称“张氏帅府”。</p> <p class="ql-block">这座始建于1914年的官邸与私宅,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及其子张学良的居所。历经多次扩建,张氏帅府逐渐形成了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群,占地达5.3万平方米,是东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名人故居之一。</p> <p class="ql-block">张氏帅府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的典范,更是一段民国风云的见证。如今,这里被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设有张学良故居陈列馆,集中展示了张学良的生平事迹及相关历史资料,令人仿佛穿越回那个动荡而辉煌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整座建筑群分为东院、中院、西院及院外部分,既有中式三进四合院的典雅,也有欧式风格的大青楼、小青楼、赵一荻故居(赵四小姐楼)及边业银行旧址等。其中,大青楼是张学良主政东北时的办公场所,著名的“东北易帜”等重大历史决策便是在此作出,意义非凡。</p> <p class="ql-block">离开沈阳市区,我们来到了位于浑南区的沈阳东陵公园,正式名称为清福陵,是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及其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寝。陵墓始建于1629年,1636年定名“福陵”,1651年基本建成,并在康熙、乾隆时期不断扩建,最终形成今日之恢宏格局。</p> <p class="ql-block">清福陵依山而建,占地约19.48万平方米,整体布局严格遵循“前朝后寝”的陵寝制度,主体建筑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包括正红门、石象生、108级台阶、方城、隆恩门、隆恩殿、大明楼和宝城(地宫)等。陵区建筑融合满汉风格,四周古松苍翠,环境肃穆庄严,因地处沈阳城东,故俗称“东陵”。</p> <p class="ql-block">清福陵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也是一处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旅游胜地。1963年被列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作为“盛京三陵”之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今,这里四季景色各异,古树参天,成为游客了解清朝皇家陵寝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离开沈阳市,我们来到了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的伪满皇宫博物院。这里是末代皇帝溥仪在伪满洲国时期(1932—1945年)的宫廷旧址,建筑群始建于1932年,原为吉黑榷运局办公楼,后改建为溥仪的“皇宫”,整体风格融合中西建筑元素,主体建筑包括勤民楼、缉熙楼、同德殿等,占地约13.7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伪满皇宫博物院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见证,记录了日本侵华时期溥仪傀儡政权的真实历史。博物院现藏有文物1.4万余件,涵盖溥仪生活用品、伪满政权档案等珍贵史料。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017年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p> <p class="ql-block">博物院的核心展览《从皇帝到公民——溥仪的一生》,通过实物、图片与场景复原,生动再现了溥仪从清朝末代皇帝到战犯,最终成为普通公民的曲折人生,也揭示了伪满洲国作为日本傀儡政权的历史真相,令人深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