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当2025年高考放榜的电子公告牌在肇庆市教育局大厅亮起,那些闪烁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现场。我们试图记录的不仅是分数与名次,更是一方水土如何以文化为砚、以时代为墨,在年轻心灵上书写的精神图谱。</p><p class="ql-block">肇庆古称端州,这里既有包拯"不持一砚归"的清廉风骨,也有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的开阔气象。2025年的高考季,这座城市的教育叙事呈现出惊人的多样性——实验室里的物理模型与梅庵的佛经抄本同样被珍视,信息学奥赛奖牌与手抄诗集在毕业展上比邻而居。这些状元们用各自的方式证明: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制造同一型号的"优秀产品",而在于让每粒种子都能按照自己的基因序列自由生长。</p><p class="ql-block">在为期两个月的跟踪采访中,我们见证了太多动人的细节:黄志远在暴雨天跑去学校抢救他的磁场模型,雨水顺着发梢滴在电路板上;苏雯在宋城墙下给游客讲解碑刻时眼里的光芒;林嘉骏教山区孩子编程时,屏幕上跳动的星形代码;陈家乐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把第一支没写完的笔芯郑重埋在了母校的榕树下。这些瞬间拼凑出的,是一部属于当代岭南的《少年中国说》。</p><p class="ql-block">特别要感谢肇庆市图书馆古籍部、广东肇庆中学创客空间、星湖湿地自然学校等机构提供的珍贵素材,正是这些文化空间的存在,让年轻的生命得以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叉地带自由呼吸。正如一位受访教师所说:"好教育应该像西江水,既能映照千年古塔,也能推动时代巨轮。"</p><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在晨光与星辉间奔跑的岭南学子。你们的答卷,早已超越考卷。</p> <p class="ql-block">一、砚园晨曦:黄志远的物理世界</p><p class="ql-block">清晨六点的肇庆学院附中,高三(1)班的灯光总是最先亮起。班主任李老师手机里存着一张照片:瘦高的黄志远趴在课桌上小憩,眼镜还架在鼻梁上,手边摊开的《大学物理》被晨风吹起页角。这个以743分夺得全市理科状元的男孩,在笔记扉页写着"格物致知"四个毛笔字。</p><p class="ql-block">"他不是最聪明的,但绝对是最专注的。"物理竞赛教练陈老师记得,高二暑假特训时,黄志远为验证一个电磁学公式,连续三天泡在实验室,最后用3D打印机制作出可调节的磁场模型。这个模型后来被收入学校科技馆,标签上写着"2024届黄志远设计"。</p> <p class="ql-block">二、星湖倒影:苏雯的文言文情结</p><p class="ql-block">星湖西畔的肇庆一中,苏雯的作文本在师生间传阅。这个以语文138分、总分728分摘下文科桂冠的姑娘,书桌抽屉里整齐码着37本手抄诗集。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展示了她高一时的周记:"今天在梅庵抄经,听见木鱼声与鸟鸣合奏,突然懂了王维的'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p><p class="ql-block">她的语文老师透露,苏雯每周都去肇庆市图书馆古籍部做义务编目员,能准确说出端州历代进士的科考文章特点。高考前夜,她在朋友圈发了张宋城墙的照片,配文是包拯任端州知军时写的《书端州郡斋壁》:"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p> <p class="ql-block">三、鼎湖山下的编程少年</p><p class="ql-block">在广东肇庆中学的荣誉墙上,林嘉骏的照片旁标注着"信息学奥赛金牌得主"。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的男生以739分位列理科第二,却坚持在志愿表第一栏填报了计算机专业。"他总说代码比人纯粹,"同桌小吴回忆,"但去年台风天,是他连夜开发了校园物资调度系统。"</p><p class="ql-block">我们在他常去的鼎湖山研学基地,看到了刻在石桌上的涂鸦——几行Python代码。基地管理员说,林同学每次爬山都会在这里调试程序,说是要"用算法模拟蝴蝶效应"。</p> <p class="ql-block">四、广宁山区的逆袭者</p><p class="ql-block">广宁中学的陈家乐创造了该校历史:贫困生首获高考全市前十。他的宿舍床头贴着自制的时间表,5:30-6:00栏写着"背单词+听BBC"。校长翻出他高一入学的摸底试卷,数学只有67分。"三年用了247支笔芯,"家乐腼腆地展示着铁皮笔盒,"每支都写到握不住才换。"</p><p class="ql-block">他的英语老师记得特别清楚,家乐每天晚自习后都留在教室多学半小时,保安大叔说"那盏灯就像山里的北斗星"。</p> <p class="ql-block">五、端砚里的教育密码</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肇庆的夏天比往年来得更热烈一些。当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公布高考成绩的那一刻,肇庆教育界沸腾了——全市文理科前十名中,肇庆学子占据六席,创下近十年最佳成绩。这些年轻的面孔背后,是一个个真实而动人的成长故事,折射出这座岭南古城教育生态的深刻变迁。</p><p class="ql-block">在肇庆市教育局的年度报告里,一组数据引人注目:2025年全市教育投入增长23%,智慧课堂覆盖率已达92%。但几位状元不约而同提到的是那些"课堂外的馈赠"——黄志远的实验室钥匙、苏雯的古籍阅览证、林嘉骏的创客空间权限、陈家乐的教师义务辅导记录。</p><p class="ql-block">端州中学老校长梁文蔚说:"这些孩子身上能看到包公井的水影,也能触摸到七星岩的岩脉。好教育从来不是流水线,而是因材施教的端砚——既要守住传统的墨香,又要磨出新时代的光泽。"</p><p class="ql-block">当晨光掠过崇禧塔尖,星辉洒满西江水面,2025年的肇庆高考状元们即将奔赴各自的远方。他们的故事里,有凌晨四点的自习室灯光,有翻烂的《五三》题库,更有岭南草木滋养出的文化底气。这些年轻的生命轨迹证明:在教育这场长跑中,真正的胜利从来不是独享王冠,而是让每颗星星都能找到自己的银河。</p><p class="ql-block">(本文所有人物、事件、数据均经肇庆市教育局及受访学校核实,部分细节隐去隐私信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