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驼铃古道,凿空者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踏上前往新疆的专列之前,对我这个历史盲来说,临时抱佛脚,恶补了汉朝的历史,尤其是西汉东汉时期的历史沿革、开拓西域疆土以及重要历史人物的故事。我希望能沿着历史的脉络去旅行,让每一次的停留都不仅仅是身体的移动,更是心灵与历史的对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列车驶出阳关,向西北方向进发,路过伊犁河谷古道时,车窗外驼铃声声,乌孙国汗血宝马嘶鸣,仿佛凿空者的灵魂在此显灵。公元前138年的暮春,长安城柳絮纷飞,未央宫的朱墙斑驳。一名手持汉节的使臣,带着百余人马悄然出城。张骞的背影,成为历史长卷中最苍劲的一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史料记载,张骞,这位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的郎官,在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初,便已崭露头角。汉武帝时期,西汉面临匈奴威胁,为联合西域力量共同抗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首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此后,汉武帝又于公元前119年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进一步促进汉朝与西域的交流。建元二年(前138年),他奉命出使西域,试图联合大月氏(现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及中国甘肃一带)共击匈奴。然而,命运多舛,他被匈奴扣留十余年,饮雪嚼毡,却始终紧握汉节。节杖上的牦牛尾虽已褪色,但大汉的尊严未折分毫。他心中始终回响着长安的钟鼓,那是中原文明对未知远方的凝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代诗人张洵佳《汉武帝》:雄才兼大略,其气抑何盛。我观汉武皇,事事效秦政。张骞通西域,边界扩无极。有如筑长城,横绝天西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被匈奴扣留的11年里,张骞并非只是被动的囚徒。他目睹了匈奴的军事行动,也见证了匈奴内部的权力斗争。他曾多次试图逃脱,但都被重新捕获。在匈奴的营地中,他结识了一位匈奴女子,她成为了他的妻子。这段婚姻并非出于爱情,而是匈奴单于试图用亲情来羁绊他。然而,张骞始终心系汉朝,他的妻子也渐渐被他的忠诚和坚韧所打动,最终选择支持他。在这11年中,张骞不仅学会了匈奴的语言和风俗,还深入了解了匈奴的军事布局和地理环境。他利用这些知识,为后来的出使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他的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但张骞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在一次匈奴内部的混乱中,他带着妻子和儿子成功逃脱,继续他的西行之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逃出匈奴后,张骞与随从堂邑父(西汉时期匈奴人,作为张骞出使西域的关键随从,担任向导和翻译)在风雪中奔逃,躲避追兵的火把。逃出后的第七个月,他跪倒在大宛(古代中亚国名,在今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交界地区的费尔干纳盆地)国王的玉石阶前,用中原粟米换取借道的机会。国王赠他一匹汗血宝马,张骞在羊皮卷上记录下大宛的风物。抵达大月氏时,张骞在女王帐中看到一柄断裂的琵琶,那是她祖母被匈奴所杀时摔碎的。女王已忘却仇恨,而张骞心中却满是对匈奴的警惕。临别时,女王赠他一袋苜蓿种子,希望他带回中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张骞在西域的旅程中,还曾到访过康居(今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及乌兹别克斯坦一带)。康居的国王对张骞的到来表示欢迎,他向张骞展示了自己的国家,包括繁华的市集、精美的手工艺品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张骞在这里见识到了中亚地区的商业繁荣,也了解到康居在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康居国王对张骞提出的联合抗击匈奴的建议表示支持,但同时也表达了对自身安全的担忧。张骞耐心地与他沟通,强调汉朝的实力和诚意,最终赢得了康居国王的信任。康居国王还向张骞赠送了一些珍贵的礼物,包括一些稀有的香料和宝石,希望张骞能将这些礼物带回长安,象征着康居与汉朝之间的友好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安息(即波斯帝国)的边境,张骞遇到了当地的商人。这些商人对来自远方的张骞充满了好奇,他们向张骞展示了安息的特产,如精美的地毯、华丽的服饰和独特的香料。张骞与他们交流,了解到安息的商业和文化特点。他还发现,安息的商人对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苦于没有稳定的贸易通道。张骞意识到,如果能够打通汉朝与安息之间的贸易路线,将极大地促进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他详细记录了安息的地理位置、商业情况和文化习俗,并向当地的商人表达了汉朝愿意与他们建立贸易关系的意愿。这些商人对张骞的话感到兴奋,纷纷表示愿意与汉朝开展贸易往来。张骞的这次接触为后来汉朝与安息之间的贸易奠定了基础,也为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延伸提供了可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时,向汉武帝建议通过和亲联姻巩固与乌孙国的军事联盟,共同对抗匈奴。在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前119年),张骞代表汉朝提出与乌孙结盟的建议,希望通过联姻和军事合作遏制匈奴。细君公主(刘细君)是西汉首位嫁入乌孙国的和亲公主。乌孙国作为西域的重要势力,其地理位置和军事能力对汉朝抗击匈奴具有战略意义。十二年后,张骞再次率使团西行。乌孙国的昆莫王将一柄匈奴送来的断剑掷于他脚下,张骞用汉使团的钢刀击碎断剑,以示合作则利刃无阻,对峙则玉石俱焚。乌孙使团带着汗血宝马随他东归,天山雪峰映着丝绸旌旗,如一道横贯苍穹的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张骞在西域的11年,不仅是他作为使者的坚守,也是他作为丈夫和父亲的挣扎。他的妻子和儿子始终陪伴在他的身边,但他的心中始终牵挂着汉朝的使命。在大月氏,他曾多次面临是否要带着家人返回长安的抉择。最终,他决定将家人留在大月氏,独自返回长安。他的妻子理解他的选择,但也流下了不舍的泪水。张骞带着对家人的愧疚和对使命的忠诚,踏上了归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张骞去世那年,长安城的胡商叫卖西域的石蜜,未央宫的乐师奏起龟兹的曲调。他不知道的是,数百年后,玄奘沿着他的足迹西行求法;又千年,郑和的宝船在海上续写他的传奇。那条他用生命丈量的路,被后人称作“丝绸之路”,每一粒砂石都浸着坚韧,每一段残碑都刻着开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张骞的功绩不仅在于他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更在于他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他带回的西域地图、风土人情以及各种珍稀物种,为汉朝的外交和经济开辟了新的天地。他带回的葡萄、苜蓿等植物,丰富了中原的农业资源;而他带回的音乐、舞蹈和宗教文化,则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张骞的出使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往来,为后来的丝绸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元代诗人凌云翰《张賽出使图》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漫从西域虔流沙,八月虚回奉使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天上白榆那可摘,归时只得带榴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张骞的开拓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探索未知,这种精神在当今“一带一路”建设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张骞的出使证明了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够带来共同的繁荣与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沿线国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这正是张骞精神的延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旅游专列的特点就是“车随人走,日游夜行”。是日,列车夜行在茫茫戈壁荒漠中,我沉浸在无尽的遐想里,感慨万千。我透过车窗,当仰望苍穹,寻找梦想星空的时候;当回眸文明,寻找辉煌岁月的时候;当追溯历史,寻找沧海桑田的时候……人类的梦想正在伴随着时代发展的车轮而日新月异地变化着。斗转星移,亘古不变的是人类追求梦想的百折不移的信念。显然,各个民族的梦想,既有不同,又息息相通。不同的是文化与历史,相通的是对于美好幸福生活与经济社会进步的共同追求。毫无疑问,中国梦是一个拨动人心弦的意蕴,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未来,连接着国家与个人、中国与世界,是人类社会共同梦想中的一块美妙画图,独具东方文明神韵的一道亮丽风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闻道寻源使,从此天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杜甫沉郁顿挫的诗句中表达着对寻源使张骞的敬意。我真的叹服:2100多年前,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始了“凿空之旅”,夕阳下,悠远苍凉的牧歌声中,拖曳着张骞疲惫的身影,大漠戈壁留下他沉重的脚印。“广地万里重九泽,威德遍于四海”。于是乎,丝绸之路搭架起了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交汇的友谊之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古稀之人,今日重走河西走廊,风沙仍摩挲着汉长城的残垣。据悉,某处烽燧下,考古者掘出一截腐朽的汉节牦尾,其旁散落着几粒碳化的苜蓿籽。它们沉默如张骞的一生,却在时空深处轰鸣作响——真正的开拓者,从不用剑戟划界,而是以脚步为墨,将孤岛连成大陆。张骞的名字早已超越了一个使臣的使命,成为文明互鉴的图腾。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张骞的精神依然激励着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华原人家西出阳关的感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5.7.15</span></p>